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人类社会面临重大抉择.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由于采取减缓行动需要相当长时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气候变暖整体趋势,因而采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现实和紧迫日益凸显.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努力,中国政府亦发布了多个有关气候变化评估和对策报告[1-3].

  • 标签: 新概念 概念提出 气候变化新
  • 简介:1998年4月14~19日蒙古和我国北方连续发生2次强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减弱后浮尘随高空西风急流东移,跨越黄海到达韩国南部。通过分析认为,这是次发生于纬向环流沙尘暴天气,主要影响系统蒙古西部热低压和地面冷锋。

  • 标签: 沙尘暴 大尺度 分析
  • 简介:引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必须严格遵守[1].随着地面气象探测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自动气象站在全国气象台站已广泛使用,原有的1979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已不适应现行地面业务开展需求.中国气象局本着"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兼顾历史"原则,历时多年,编制了既适用于人工观测方式,又适用于不同型号自动气象站进行自动观测《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版).

  • 标签: 地面气象观测 学习地面 气象观测规范
  • 简介:为了探讨绥中次暴雪伴雷电天气过程成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每6h间隔1°×1°再分析资料和营口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此过程天气形势特点、高低空急流作用、雷达回波特征及反映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相关物理量场特征.结果发现:雷电发生在对流层中层西南风急流和底层偏东风均处在最强时刻,当对流云团发展到-20℃温度层时,温差起电产生雷电;雷电发生在低层850hPa附近存在逆温层消失之后,同时配合低层水汽辐合,产生了暴雪天气;雷电和强降雪发生在大气底层南风和北风转换过程,强降雪时间与冷空气扩散加强时间比较致,当冷空气扩散到整个大气底层时强降雪结束;引起雷电和强降雪对流不稳定层结主要处在对流层中层,并为上升运动发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促使雷电发生和强降雪维持.

  • 标签: 暴雪 风廓线 逆温层 对流
  • 简介:利用Micaps实况资料、东北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分析场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3年8月16日沈阳城区暴雨水汽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50hPa以下城区上空水汽含量占整层80%以上,地面比湿呈现快速增加后减少变化,比湿峰值对应并不是强降水最强时刻。强降水发生前,城区地面周围湿度分布不均匀,水汽输送主要以南北向为主。比湿迅速增加主要是由于降水前风向和风速快速变化,其中主要是南风分量贡献。城区上空垂直方向上水汽主要是850hPa向上输送,850hPa以下输送强度逐渐减弱。伴随着强降水开始,水汽垂直输送转为高度层越低,输送强度越大。强降水发生时,地面U、V方向上水汽通量快速减小。强降水发生后,地面和高空水汽输送均发生了变化。大气可降水量与降水量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可降水量大小主要是取决于水平水汽通量辐合大小,水汽局地变化对可降水量贡献较小。水汽通量辐合、辐散大小主要取决于水平风场引起辐合、辐散大小。

  • 标签: 强降水 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 简介:针对甘南地区2006年7月12日出现冰雹天气过程,利用兰州CINRAD/CC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以及MICAPS资料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了冰雹天气过程雷达回波形态特征、结构和动态特征,发现在此次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具有明显超级单体风暴特征,且呈现出三体散射、有界弱回波、钩状回波等特征;雷达回波强度值〉55dB;回波顶〉16km;径向速度图上出现较强气旋辐合,中高层辐合还存在着尺度气旋;此外,降雹过程前后垂直液态水含量(VIL)变化较大。

  • 标签: 冰雹云 雷达回波 特征分析
  • 简介:1998年夏,我国长江中游和东北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特大洪水灾害。在对这场历史洪灾不断监测和评估,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发挥了重大作用。抗洪救灾过程,共接收、处理和分析了38景卫星雷达影像和所能接收到全部气象卫星资料,出动航空遥感飞机20余架次利用航空合成孔经雷达对紧急水情进行了监测和淹没面积估算。通过卫星和航空遥感监测先后对武汉地区7月下旬由大暴雨造成内涝,长江中游湖南、湖北、江西3省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地区以及东北嫩江-松花江流域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地区洪水灾害及洪水淹没面积进行了计算,获得了比较客观和准确数据,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科学数据。1998年对洪水监测遥感实践证实了遥感及其相关信息技术作用,与此同时,也分析了我国目前条件下在这方面存在主要问题和不足。为了提高遥感技术监测能力,我们也提出了今后发展建议。特别重要,要加强对洪水预报和预警研究,使之在防灾和减灾中进步发挥科学技术作用。

  • 标签: 洪水 遥感监测 雷达卫星 预报和预警
  • 简介:XML种扩展标记语言,能够实现简单数据存储,现已成为网络应用开发通用数据接口文件。主要介绍XML语言结构特点,并通过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开发应用实例阐述了XML语言生成方式和调用方法等。

  • 标签: XML C# 气象业务 开发
  • 简介:空间遥感技术发展历程,气象卫星发展走在前面的。气象卫星资料以其覆盖面广、重复频率高、价格低廉而得到广泛应用。牧草家畜粮食,对牧草生长状况进行动态监测,正确估算草地产草量可算出载畜量,此外对各种牧业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报系统等均是牧业遥感重要工作。执行这些遥感任务时,气象卫星起着重要

  • 标签: 产草量 草场类型 空间遥感技术 草原退化 植被指数 干草原
  • 简介: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历来台风频繁,暴雨集中,洪涝灾害十分严重,1988—1990年3年4次大暴雨,8次强台风,浙江造成社会损失106亿元,保险公司水灾赔款3.5亿元,其中企业财产保险赔款30871万元,家庭财产保险赔款3400万元,车船、货运、种养两业赔款453万元。1991年6—7月间杭嘉湖小灾,8月湖州、嘉兴龙卷风,9月富阳、临安、萧山山洪、泥石流,有近千家企业和6525户家庭得到保险赔款1600万元。现举例说明保险补偿作用:

  • 标签: 保险事业 保险赔款 企业财产 家庭财产 保险补偿 东南沿海
  • 简介:对刘桂馥(1995)[1]提出递归相似进行计算机编程,并用此法作了特殊个例分析。与统计概念不同,文中跃变定义为前R个数据不能完全表达当前时刻值程度。通过对百余年(1856—1991年)南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季海温距平递归相似分析发现:适当分辨率下,当6≤R≤20时跃变具有准10年周期;当25≤R≤80时跃变主要出现在1890年左右、1910年左右和1930年左右,50—70年代为跃变群发期

  • 标签: 递归相似 跃变 海温
  • 简介:小麦赤霉病回归预报模型残差分布存在着不对称现象,残差分布不对称现象是由高槓杆点所引起。由于这些试验点残差存在着数理统计意义上不合理性,从而导致了回归系数Ls估计误差。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小麦赤霉病预报修正回归模型。数学证明和实例说明,修正回归模型要优于常规回归模型。对离散型应变量农气回归问题,修正回归模型具有普遍意义。

  • 标签: 线性回归模型 回归诊断 试验点 不对称现象 气象条件 小麦赤霉病
  • 简介:1GPS概述全球定位卫星系统简称GPS,由GPS卫星星座、地面站和用户接收机组成.共有21颗工作星和3颗备用星,卫星轨道倾角55度,卫星离地面约2万米.地面站包括主控站、监测站和注入站.用户接收机分大地测量型,导航型和授时型.无论大地测量,还是导航或授时都涉及时间基准.GPS有精度很高时基系统,这是GPS核心.每个GPS卫星上都带有精度很高原子钟,30万年误差不超过1秒.GPS采用了扩频通信技术,利用直接序列扩频可测无线电信号传播时间延迟特性,测量GPS卫星到用户接收机伪距,建立GPS卫星到用户接收机球面三角方程式.由于空中至少有四颗GPS卫

  • 标签: 探空仪 高空气象探测 GPS接收机 匹配滤波器 探空系统 GPS卫星
  • 简介: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因海拔高而带来缺氧、低温和大风,给人类生活带来诸多困难。在这种极端环境气象,人们为了生存和工作,必须了解和掌握缺氧、低温和大风等与人类关系,并逐渐摸索人类如何适应上述极端环境气象规律,从而在这种极端环境气象条件下自由自在地生活与工作。若能如此,可谓“天人合”了。

  • 标签: 青藏高原 高海拔 极端环境 适应问题 山地环境生理学
  • 简介:对气象准确预报离不开大量观测数据,观测数据越多越全面,时效和准确越高,预报准确也会越高。按传统探测区域划分,气象探测主要包括地面观测和高空探测。地面自动气象站和气象应急保障车等设施覆盖地面气象探测,人造卫星影像和高空探测气球等技术覆盖高空探测领域。而对1km高度范围内低空气象探测还处于发展阶段。观测方法、观测技术进步紧随现代技术发展。近年来低空飞行设备技术不断成熟给气象观测、气象服务能力提高带来了机遇。本文探讨了将气象探测设备和无人机相结合,利用无人机机动强,不受地域限制和成本优势,更好地应用于现代气象服务。

  • 标签: 气象探测技术 气象服务 无人机
  • 简介:根据作者10多年开展气象科技为农业生产服务实践,特别是为四明山革命老区进行气象科技扶贫实践,论述气象科技在为振兴余姚经济、实施开发农业和商品基地建设作用,以及应重视解决若干问题。

  • 标签: 气象科技 开发农业 四明山 商品基地 科技扶贫 高山蔬菜
  • 简介:使用维多利亚大学地球系统模式进行模拟,选取1800-2500年间较高CO2浓度情景(RCP8.5),分析由于CO2增加引起气候变化对海洋碳循环影响.当气候敏感度为3.0K时,相对于无气候变化,到2100年,由于大气CO2增加造成气候变化导致海表面温度升高2.7K,北大西洋深水流量减少4.5Sv,海洋对人为碳年吸收减少0.8PgC;比较人为溶解无机碳海洋垂直累积分布,发现气候变化对海洋吸收大气CO2影响北大西洋区域最明显.1800-2500年,相对于不考虑气候变化情景,模式模拟气候变化导致整个海洋对人为碳累积吸收总量减少23.1%,其中北大西洋减少32.0%.此外,比较不同气候敏感度(0~4.5K,间隔为0.5K)模拟结果发现,气候敏感度越高,气候变化对海洋吸收CO2能力抑制作用越明显.

  • 标签: 气候变化 海洋碳循环 碳循环模拟
  • 简介:现有的区域气候模式基础上构建了用于研究地气耦合模拟区域柱状模式,其中包括了详细物理过程,可以作为研究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工具。通过区域柱状模式与不同陆面模式耦合,检验了不同陆面模式非耦合和耦合两种情况下对半干旱区模拟性能。结果表明,陆面模式耦合后对感热模拟偏差放大,而潜热模拟效果得到了改进,不同陆面模式对区域柱状模式模拟性能影响较大,耦合了CoLM后区域柱状模式对地表气象要素模拟得到了较大改进。

  • 标签: 区域柱状模式 陆面过程 半干旱
  • 简介:利用PV-阻塞高压指数,研究了欧亚大陆阻塞高压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出现连阴降水影响。结果显示:1978-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连阴降水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区域连阴降水持续日数有比较明显年际变化,2008年连阴降水持续日数远远超过历史同期;合成分析结果显示,连阴降水较强年份,500hPa位势高度场上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西部地区同时有阻塞高压存在,但阻塞高压所起作用对于南方各省连阴降水所起作用不完全样,冬季1月10日至2月2日,乌拉尔山阻塞高压频繁发生有利于湖北大部和江西、安徽局部连阴降水增多,而不利于贵州北部连阴降水发生;贝加尔湖地区阻塞高压偏多有利于湖北南部和安徽西部些地区连阴降水发生;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偏多有利于贵州大部和湖北西部连阴降水偏多。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这段时间7省1市冬季异常降水中,关键区阻塞高压所起作用很复杂。贵州、江西地区异于常年降水,可能与阻塞高压和其它天气系统异常配置有关。

  • 标签: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连阴降水 阻塞高压 PV-θ阻塞高压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