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1 个结果
  • 简介:由互联网深度应用而产生虚拟世界及相关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前沿性问题,更是近年来哲学界反思热点问题。2010年7月29日我刊特约编辑计海庆就相关问题对中山大学哲学系翟振明教授,就虚拟世界扩展伦理问题进行了访谈。翟教授一直以来致力于伦理形上学和"虚拟实在"形上学研究,分别在美国出版了TheRad-icalChoiceandMoralTheory(《本底选择与道德理论》)和GetReal:AphilosophicalAdven-tureinVirtualReality(《有无之间-虚拟实在哲学探险》)两本专著。翟教授表示,关于虚拟世界扩展伦理思考,则是综合了两个领域中前沿性问题后研究规划,同时这也将是新成立中山大学虚拟世界研究中心重要研究任务之一。

  • 标签: 虚拟世界 伦理问题 教授 社会发展进程 中山大学 虚拟实在
  • 简介:探究《周易》本真是现当代易学研究根本任务,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易学一般定义是"研究《周易》学问",所以《周易》文本是易学研究中心;其次,通过对易学史简要回顾可以进一步凸显出"探究《周易》本真"这一基本问题重要;最后,从当代易学研究成就和研究方向来看,探究《周易》本真是当代易学研究根本任务。

  • 标签: 易学 当代易学 根本任务
  • 简介:葛梯尔问题产生实质是传统知识三元定义中三个条件:真、确证、信念之间,尤其是确证与真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独立。针对葛梯尔问题实质,丹尼尔(DanielHoward-Snyder)等人从"可错主义"角度对葛梯尔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而弗洛里迪(LucianoFloridi)则从"协作攻击"角度对葛梯尔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回答。但是,丹尼尔对葛梯尔问题分析与解答所依据逻辑命题是有漏洞,而弗洛里迪分析与解答则不能解释可错经验知识合理性。葛梯尔问题提示我们,确证不等同于真。一个信念真与理由之间要有适当关联,但与一个信念真相比,知识论研究关键在于为信念寻找理由。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信念与真之间总存在一个时间间距,我们相信一个信念并不是因为它是真的,更多是因为有好理由。正是在好理由基础上,主体相信一个命题是真的。

  • 标签: 葛梯尔问题 可错主义 协作
  • 简介:反讽在罗蒂政治哲学中呈现出三副面孔。即反基础主义、私人游戏以及哲学家去圣化和知识分子政治化。反基础主义意味着否定了哲学证成政治可能.否定了理性主义证成自由主义可能。私人游戏是说哲学家只能在私人领域从事创造发明,而不能僭越。这两层含义必然结果是使哲学成为私人事务,使哲学家走下社会立法者神坛。而反讽作为知识分子公共德行必然要求他们在公共领域不断揭示社会无所不在残酷,提供社会希望。哲学家若想在公共领域发言,必须改变身份特征成为知识分子,而且要注意公共修辞。

  • 标签: 反讽 反基础主义 公私领域 去圣化
  • 简介:历史就是这样乖戾却又公正:那些挖空心思自我粉饰,妄称大师,在公众场合频频亮相者恰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印象;反之,在喧嚣闹市中找不到,在"模范"、"英才"簿中也找不到的人,人们心目中却总是忘不掉。我这里记述一位,就是恰巧此时人们思念大学老师,毕生献身希腊学术先辈汪子嵩。按20世纪50年代北大习惯,称他汪先生。

  • 标签: 希腊 实践者 求是 求真 精神 求善
  • 简介:“墨家哲学是功利主义”是中国哲学界八十多年来主流观点。郝长墀曾撰文否定了这个观点。他论证依赖于两个观点:(1)功利主义者以自我为中心;(2)墨子以他人为中心。如果郝长墀翻案成立,显然是对中国哲学史研究非常重要贡献。这里并不质疑郝长墀结论,只是试图证明郝长墀对功利主义和墨家哲学诠释有待商榷。首先,功利主义者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其次,墨子也不是以他人为中心。

  • 标签: 墨子 自我中心主义 功利主义
  • 简介:中国"哲学突破"始于《老子》,中国哲人寻求普遍统一努力集中体现在道提升上。但随之而来,是道意义究竟如何理解,这也是困扰中国哲学根本问题。我们今天所应当做,不是站在老子思想之外指手画脚,说"道"是这是那,而是进入到老子思想内部,帮助老子建立道论哲学言说。建立老子道论哲学言说,也就是建立老子哲学逻辑体系。我们将老子思想表述视为未经论证命题,本文目的即在于对这些命题进行论证,使之成为严格意义上哲学。言说之道已非道,"道"有名而实无名。名亦物,道非名亦非物,道为无。无为万物生存之可能,万物即道之显现,无亦即有。万物与道区分,因万物自相区分,于是有德。消泯区分则合道,固守区分则违道。物多样激起欲望,对物役使更背离道。只有无我之欲方归于自然。欲是以人为尺度区分物,由是形成知。对知获取为学,学增强我与他者区分能力,故损学方能益生。学知方可有为,改造外物,对抗自然。无为则无我,不造物不别物。于是人之生即道之动,无为而无不为。

  • 标签: 老子 别名 辨名 哲学言说
  • 简介:认识论这个概念在19、20世纪之交通过罗素和梅耶松被引入英美和法国哲学。以这一概念兴起以及它所引出问题和悖论为切入点,通过重点探讨卡瓦耶斯借助数学资源,从概念哲学角度出发对待认识论悖论方式和他对哲学提出一些新问题,可以勾勒出一幅对当今认识论以及人们一般所认为"知识"概念所做一番重新评价图景。

  • 标签: 认识论 卡瓦耶斯 概念哲学 数学 知识
  • 简介:在9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比较研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比较研究,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现代西方哲学比较研究,旨在澄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与世界;与社会理论比较研究,则旨在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一种历史哲学,而且也是一种现实社会理论。比较研究意义是值得肯定,但究竟如何展开,则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考虑。

  • 标签: 比较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社会理论
  • 简介:人对自然界物质生产劳动和人与人交往活动构成完整的人类实践活动,历史由二者相互交织而生成。仅由物质生产劳动解释社会关系将导致技术决定论与经济决定论。生产力与交往能力是人类实践能力两个方面,二者都是衡量社会发展重要尺度。社会文化是这种交往能力主要载体。生产力及其生产物质利益决定交往关系实质内容,而交往能力及其形成社会文化则提供组织这些内容交往形式。由此产生了由理性与非理性相交织、物质利益与精神交往相交织鲜活历史,生成了各个层次社会结构,包括生产力层次劳动组织结构、生产关系结构、上层建筑结构,等等。

  • 标签: 生产力 交往能力 唯物史观
  • 简介:张一兵教授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作出了特殊贡献。他不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做了许多个案研究,而且对如何推动这一领域研究提出了新分析框架。其基本观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在1968年阿多诺《否定辩证法》出版后就已经终结.其主要原因是本真的马克思主义诉求和资本主义批判这两大原则已经被放弃;在此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派生出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三种思潮。这一观点虽然有启发性。但有一定片面。根据理论逻辑和社会现实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整个发展可以区别为四种类型,即“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现代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在这里.区分基础不是抽象意义上本真马克思和资本主义批判这两个前提。也不是总体性或同一思维方式。而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现代辩证法理论坐标。

  • 标签: 张一兵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终结 瑟伯恩 后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辩证法
  • 简介:存在主义是对个体存在状态及其成因进行探析哲学流派,个体存在状态异化是导致个体产生不合理信念与心理障碍根源.要想解决心理障碍高发这一严重社会问题,需从修正个体信念系统出发.时代状况影响个体存在状态,个体存在状态是塑造个体信念系统主要素材,为厘清个体信念系统构成要素,需要对个体存在状态进行分解.基于对厌倦现象梳理与挖掘,可以发现时代状况与个体存在状态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揭示出存在状态对个体信念系统型塑机理,以及信念系统与心理障碍发生之间内在关系.通过对厌倦现象分析,从存在主义视角出发,利用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可以揭示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对个体信念系统进行修正与重塑路径与方法.

  • 标签: 存在主义 心理治疗 厌倦 信念 存在状态
  • 简介:《东西均》一书是方以智中晚年代表哲学著作之一,在明末清初"三教合一"时代思潮影响下,方以智以理想型儒家为旨归,提出了"三教归儒"思想宗旨。他将孔子、孟子为代表原始儒家看作是理想中"大成均",并通过对孔子"重学"思想系统阐述、对"名教"现实意义哲学辩护,对"不虚生浪死"死亡哲学思想论述、鲜明而又系统地表达了他自己新儒学思想。《东西均》一书融合佛、道与部分西方科学思想,体现了方以智"坐集千古之智而折衷其间"学术理想。而其"折衷"价值原则即是他心目中理想型儒家。

  • 标签: 方以智 《东西均》 三教合一 三教归儒 理想型儒家
  • 简介:围绕时间这个被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共享现象学核心概念,一方面,通过对“活的当下”既流动又静止自身悖谬现象分析.最终可以发现原自我与原非我不可还原交织,这是胡塞尔现象学中一切构造起点、意识终极奥秘;另一方面,这种时间现象分析所展示意识深度.反射出早期海德格尔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同构——这就是《时间与存在》一书思路。针对这两方面可展开评论:其一,时间意识之奥秘揭示乃借助现象学还原.而现象学还原可能依赖于按照纯粹意向活动来理解意识自身非时间;其二,对早期海德格尔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同构”解读源自作者对前者一种错误生存论理解.其实.由海德格尔思想整体看来。存有的真理早已贯穿其中。

  • 标签: 胡塞尔 海德格尔 时间 意识 存在
  • 简介:自从西学东渐、西方传统逻辑传人中国以来,中国学术界一直存在中国古代有无逻辑疑问。随着中国逻辑史研究全面深入地展开,中国古代无逻辑声音也同时放大。近年来,程仲棠教授相继发文最后集结成书《“中国古代逻辑学”解构》,

  • 标签: 中国学术界 逻辑史研究 教授 西学东渐 传统逻辑 古代
  • 简介:安东尼·朗(AnthonyA.Long),1937年8月生于英格兰曼彻斯特,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典学教授,埃尔文·斯通(IrvingStone)文学讲席教授,哲学系和古典学系兼职教授。朗是目前国际上最知名古典哲学专家之一,曾在新西兰、英国、美国多所大学任教,他已经活跃在古典哲学和文学研究领域五十余载,积累了极其丰硕研究成果,

  • 标签: 古典哲学 安东尼 百科全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专访 兼职教授
  • 简介:把观念史视为哲学史研究变体与扩张,应该注意在经典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寻得其根据。其要点是观念史研究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现成经典世界之中,而应该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世界及其变迁中获得动力。注意到能够发挥原始作用现实生活世界与既有的经典世界互动,不但能够更真切地理解观念变迁,而且由于把视野扩展到与哲学相关更广阔领域,实际上也可能改绘经典世界地图。

  • 标签: 观念史 经典世界 现实生活世界
  • 简介:纽科姆难题是关于决策者合理行为一个选择困境问题,它提出使得贝叶斯主义者在理性主体应该采取行为方式这个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经典决策理论也因此分化为证据决策理论和因果决策理论两大理论流派,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贝叶斯决策理论发展。但随着研究深入,一些学者对纽科姆难题本身合理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存在构造缺陷或所设置选择困境超出了人类理性边界。事实上,纽科姆难题具有一种特殊因果决策结构,借助赖欣巴哈原理、屏蔽原理和可证实原则等,在考察决策者斟酌过程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一种新方案来消解纽科姆难题中选择困境。

  • 标签: 纽科姆难题 贝叶斯决策 决策结构 因果关系
  • 简介:摘要: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规划或者地缘政治角逐。它背后“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共赢”理念,既深植于中国传统思想,也更加切近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本意。这一理念所蕴含整体论思维方式和生化模式因果观不但不排斥个体权益,反而是后者最终保障。将这个理念转化为行为方式,有望导致一个与个体主义哲学理念主导下冲突不断世界秩序截然不同世界秩序。这是历史给予中国和世界机遇和责任。

  • 标签: 命运共同体 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 丝路秩序 因果观 囚徒悖论
  • 简介:摘要:自我没有广延,已成定论,但胡塞尔晚年试图对这一定论发起挑战.因为他发现行为会“起效”,而“效用”会在自我中沉淀“堆积”起来,形成有“广度”、“深度”和“厚度”并延展着存在,这些存在构成自我习性、人格、禀赋或倾向并以此组成心灵持守着自身特质“本体”。经过进一步论证,自我这种广延被等同于胡塞尔晚年所探讨“原对象”。从后者出发,耿宁在讨论阳明学派道德意识时所提出来并企图在胡塞尔现象学框架内加以解决“寂静意识”难题会迎刃而解.这种意识所包含非对象特征、静谧体验以及伴随情绪都得到了说明。

  • 标签: 胡塞尔 耿宁 自我 广延 原对象 “寂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