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对北京实现“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小学、初中、中职、高中学校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基础之上,总结了目前法治教育取得成效和存在不足,进而分析了法治教育现状背后原因,提出了改进和完善对策和建议。

  • 标签: 法治教育 未成年人 德育教育
  • 简介: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和分析大学生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阅读状况,呈现以下特点:阅读认知与行动不一致、阅读方式呈现"轻阅读""浅阅读"特性、缺乏阅读动力、阅读能力不足,为此,对大学生开展文学经典阅读引导,要以喜闻乐见形式,有效激发其阅读兴趣;通过开设文学经典导读课等形式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发挥图书馆功能,运用现实与虚拟空间阅读交流平台,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建立文学经典阅读推广长效机制。

  • 标签: 文学经典 经典阅读 阅读引导
  • 简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和传播,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前提,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途径。165年以来,《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从变译到全译,从秘密到公开,从文言到白话,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播历史轨迹。系统梳理《共产党宣言》在中国早期传播主要特点和历史影响,对当今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编译与传播 中国历史
  • 简介:北京、首尔和东京三城市青年对维系婚姻家庭生活各要素评价表明,三城市青年有比较一致评价,符合家庭现代化假定,也就是认为夫妻关系品质要素最重要,作为经济和社会地位要素房子和门当户最不重要;但又体现出亚洲社会独特方面,性关系在婚姻家庭生活中位置比较复杂,代际关系、亲子关系评价交织在一起,代际关系仍然具有重要地位,亲子关系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体现。通过三城市青年具体社会属性特征分析发现,婚姻状况、性别、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影响到对维系婚姻家庭生活各因素评价,评价差异很难用三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来解释。

  • 标签: 家庭现代化 婚姻家庭生活评价
  • 简介:校园安全问题是美国教育界非常关注一个问题。即便在同一所中学,学生对校园安全可能也会有不同体验。与女生相比,男生的人身安全感较低而社会-情感安全感较高。与以英语为母语学生相比,非以英语为母语学生更加缺乏人身安全感,而在社会-情感安全感方面差别不大。与参加课外活动学生相比,不参加课外活动学生虽更加缺乏人身安全感却享有较高社会-情感安全感。对于学校物理环境评价较高学生,具有较高的人身安全感和社会-情感安全感。对于不同母语和年级学生而言,学校物理环境对他们人身安全感影响不同。与之相似,对于不同性别、年级、种族和课外活动参与情况学生而言,学校物理环境对于他们社会-情感安全感影响不同。学校物理环境对美国中学生校园安全感影响之实证研究结论对于我国校园安全建设同样具有重要启示。

  • 标签: 校园安全 人身安全感 物理环境 美国 中学生
  • 简介: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是一个数量庞大群体,其回归社会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和重视问题。本文通过对北京市两则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教育转化事例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揭示其背后存在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做好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教育转化工作几点思考,希望能够对这一群体真正回归社会有所裨益。

  • 标签: 未成年人 违法犯罪 回归社会 困难 问题 建议
  • 简介:根据北京团市委2016年在全市16个区150个街道18-35岁青年中部署完成'北京青年城市流动性调研'调查数据,以京籍原住型青年和京籍迁入型青年作为比较对象,本文对非京籍流动青年发展现状和流动性特征、北京市人口调控政策和'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对非京籍青年流动性带来直接影响进行了全面研究,以及有效推进非京籍青年主动合理流动并获得更好流动机会和流动空间提出了对策建议。

  • 标签: 非京籍青年 社会流动 青年发展 城市认同
  • 简介:本研究利用2008年对山东省莱西市东大寨和牛溪埠村调查数据和访谈笔录,对农民政治参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数据分析结果充分说明,经济收入与政治参与程度之间相关性最弱,文化程度对政治参与影响最强,年龄对政治参与影响比较显著,性别和政治面貌与政治参与低度相关。

  • 标签: 农民 政治参与 相关因素
  • 简介:全国未成年犯调查结果显示,侵财犯罪近七成,居各类犯罪之首。侵财犯罪主要特征表现为:与同类不良行为高度相关,团伙抢劫比例最高,犯罪时平均年龄不满16岁,多数与本人和家庭经济状况无显著相关。分析认为,未成年人侵财犯罪是贪图享受和追求虚荣价值观、哥们义气和不良交往、社会舆论引导偏颇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侵财犯罪预防需着力防微杜渐,未成年人理财教育刻不容缓。

  • 标签: 未成年人 侵财犯罪 相关因素分析 犯罪预防 理财教育
  • 简介:当前城市青少年学生社区实践活动总体发展情况一般。尽管参加过青少年社区实践活动学生对活动效果评价较高,但喜欢参加社区实践活动学生占比不到一半,经常参加社区实践活动学生不到两成。此外,还存在实践活动项目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学生对实践活动项目知晓度不高等问题。改进与加强青少年学生社区实践活动,应立足青少年学生需求和发展,从培育和增强青少年学生社区实践活动主体性,构建社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社会生态支持系统,整合青少年社区实践活动资源,打造专业化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队伍,拓展青少年社区实践活动宣传推介途径与渠道等方面进行努力。

  • 标签: 青少年 学生 社区 实践活动 社会教育
  • 简介:从司法实践角度,结合北大法宝、中国裁判文书网和无讼案例中收录典型案例对未成年在校学生人身损害案件中教育机构侵权责任重要问题进行探讨。结合立法和司法实践,对《侵权责任法》第39条中“在校学习、生活期间”、教育管理机构“教育管理职责”进行了认定。对未成年学生在校遭受人身伤害若干典型情形下教育机构责任进行了细致分类和分析

  • 标签: 教育机构 侵权责任 责任主体
  • 简介:本文运用2010年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第一手资料,分析了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研究发现,未成年犯偏好武打、警匪电视片,有暴力行为者达六成以上;七成以上未成年犯接触过淫秽色情信息,近八成来自网络;未成年犯接触不良媒介年龄最低6岁,初中比例最高;近四成未成年犯每天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八成左右主要是玩游戏、聊天。研究认为:大众传媒不良信息传播催生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改善未成年人生存环境和传媒内涵比营造外部环境更重要;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共同提升媒介素养是应对大众传媒新挑战最佳选择。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大众传媒 互联网 媒介素养 犯罪预防
  • 简介:以上海、北京百货业售货员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因子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探究青年售货员性别意识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婚姻状况、户籍、文化程度、社会网络对社会性别意识有显著影响,不同社会网络对性别意识有不同影响。研究还发现,参加化妆培训和礼仪培训能促进性别意识现代化;销售技巧培训会削弱性别意识。

  • 标签: 百货业 性别意识 工作培训
  • 简介:以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在押少年犯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方法,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基本情况开展调查,并从影响犯罪主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分析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重新犯罪四方面建议,主要是:实现刑事审判与社会帮教体系“无缝衔接”、探索建立对未成年犯有条件前科消灭制度、给予未成年犯心理健康矫治、健全和完善对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体系。

  • 标签: 未成年人重新犯罪 实证分析 对策研究
  • 简介:当前青年公务员在婚姻恋爱、学习深造、身体健康、事业发展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困难,机关团组织建设存在资源匮乏、组织不力、创新不足等问题。需要在准确把握青年公务员多元需求、增强组织凝聚力、创新工作方式等方面做出进一步努力。

  • 标签: 青年公务员 需求 团组织 建设 调查
  • 简介:当前,青年公务员在婚姻恋爱、学习深造、身体健康、事业发展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困难,机关团组织建设存在资源匮乏、组织不力、创新不足等问题。需要在准确把握青年公务员多元需求、增强组织凝聚力、创新工作方式等方面做出进一步努力。

  • 标签: 青年公务员 需求 团组织 建设 调查
  • 简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了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集群行为)中从众行为模式类型和表现形式,分析了群体因素、情景因素和个人因素等从众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了集群行为背后寻找行为参照、偏离恐惧、人际适应等社会心理动机。分析了网络从众行为(羊群效应)积极和消极作用,提出了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中大学生网络从众行为教育引导策略。

  • 标签: 羊群效应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集群行为 社会心理
  • 简介:借助承接国家民政部“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契机,通过对项目的前期调研和实施探索发现“流动有爱”社工与志愿者创新城市流动人口志愿服务范式,即“创新流动人口志愿服务方式、提升城市流动人口志愿者组织能力、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途径”三结合,构建新型流动人口生活与发展环境。通过社工与志愿者联动合作模式,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资源,为流动人口及其子女通过适切服务,促进志愿服务组织持续发展、有效运行,提高流动人口在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加有利于社会融合。

  • 标签: 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社工 志愿者
  • 简介:对于披露涉未成年被害人刑事案件,一般认为其重要价值在于保障公众知情权以及起到警醒社会成员一般预防作用.同时,当前涉及未成年人犯罪新闻报道工作已有相关自律规则,如对未成年人使用化名、隐去重要个人信息等等。然而,从当前发生犯罪来看,涉未成年被害人刑事案件信息披露则缺乏相应规范,而且存在着该不该披露、披露多少等争议,从犯罪心理学以及犯罪实证研究角度来看,对涉未成年被害人极端恶性案件进行广泛、详细披露或报道会产生严重负面效应,即强化同类潜在犯罪人内心犯意和行动欲望.因此,应当以保障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为价值取向,在公众知情权与未成年人权利保障二者之间,应当选择保障未成年人,其保障重点则是案发后案情通报阶段未成年被害人身份信息及有关案件细节不被披露,以合理限制公众知情权范围方式,建立涉未成年被害人案件信息披露规则,以最大限度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和谐成长环境。

  • 标签: 未成年被害人 信息披露 负面效应 公众知情权 儿童利益最大化
  • 简介:文章对2014年北京市“211”高校教学科研岗应届毕业生(博士后)招聘公告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健康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阅历歧视普遍存在,还部分存在着社会身份歧视及其他制度性歧视。博士毕业生供求失衡,高校自利性、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对就业歧视界定不明确,高校行政权力泛化以及高校人事管理部门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高校招聘歧视产生主要原因。对此,可通过强调高校自律,完善高校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消除高等学校等级观念来克服招聘歧视产生。

  • 标签: 高校青年教师 招聘歧视 应届博士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