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与中亚:发展与合作》国际研讨会8月9—10日在北京举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学者和官员以及中国学者、官员、企业家等近40人出席了会议。为便于读者了解有关情况,现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徐淡所作的主旨讲话,哈萨克斯坦直属总统的战略研究所所长卡先诺夫、副所长阿雷诺夫的重要发言,以及内蒙古东北亚研究所赵纯光的论文介绍如下:

  • 标签: 改革开放 中亚各国 哈萨克斯坦 中亚国家 中国现代 吉尔吉斯斯坦
  • 简介:“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封建时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宗藩关系曾经维系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新中国对东南亚国家仍坚持“和为贵”的传统理念,提倡“和而不同”。这一理念尤其体现在亚非会议期间中国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求同存异”的主张上。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也是建立在完全平等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的。

  • 标签: 中国 东盟 传统文化 历史 战略伙伴关系
  • 简介:自2006年以来,在中国与东盟的对话合作机制中,中国东盟友好协会以民间组织形式发挥了对官方机制的"补缺"功能,并通过协会年会将其逐渐常态和定型,把中国东盟民间关系放到"公共外交"的范畴进行思考可以看出,在更多的场合下,中国对东盟的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两者的角色基本上是统一、协调但又有分工的。

  • 标签: 中国东盟 民间机制 公共外交
  • 简介:拉敏·贾汉贝格鲁(RaminJahanbegloo),1956年生于伊朗,1974年进入法国索邦大学学习政治哲学,师从保罗·利科、柯奈留斯·卡斯托里亚蒂斯等著名哲学家,并与英国以赛亚·伯林和德国哲学家尤根·哈贝马斯交往甚密,曾进入哈佛大学从事伊斯兰哲学研究,现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教授,致力于推动跨文化对话和非暴力主义研究,先后出版著作20余部,其中已翻译成中文并最为中国知识界熟悉的有《伯林对话录》等。

  • 标签: 人道主义本质 伊斯兰人道主义 伊朗裔
  • 简介:为进一步探讨“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影响,2015年7月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协办的“中国国际问题论坛2015——“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20余家单位的40位权威专家展开研讨。现将本届论坛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一带一路”的内涵。与会学者主要就“一带一路”是“战略”还是“框架”与“工具”提出了不同见解。

  • 标签: 中国外交 国际问题 观点综述 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政治研究
  • 简介:过去10年间,东亚经历灾难性的亚洲金融危机和之后的蓬勃发展的区域经济一体加深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对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世界经济格局都产生了迥异而深远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东南亚国家和除中国外的东亚国家货币大幅贬值,股票价格和资产价格下跌,许多国家多年的经济繁荣毁于一旦,不仅破坏了东亚乃至全球的金融体系,而且对世界经济增长以及贸易流量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 标签: 亚洲金融危机 东亚一体化 贸易模型 区域经济一体化 变迁 演进
  • 简介:普京执政以后,主张在加强国家权威主义的基础上发展符合俄罗斯国情的民主政治。普京的“主权民主”思想,既是维护俄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权益的现实需要,也是为保证后普京时代俄国家政治体制得以继承与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

  • 标签: 普京 “主权民主” 俄罗斯 政治体制 执政理念
  • 简介: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强调陀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对话性,并认为其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具有独立于作者的思想。这种理论间接受到了形式主义艺术观的影响,但归根到底源于巴赫金一以贯之的对话性世界观。在分析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时,这种观点并不合理。

  • 标签: 巴赫金 复调小说 苏联 文学理论
  • 简介:十年前的“9·11”事件极大地改变了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走向,以“文明冲突论”为外交政策的理论指导,推行“武力反恐”和“民主改造”政策,引发伊斯兰世界反美情绪高涨。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原本是二战后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造成南北贫富悬殊的政治经济矛盾,而美国新保守主义却从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出发,过高估计自身力量推行“大中东民主”,使得美在冷战后本有可能进一步巩固中东地位变得影响力大不如前。奥巴马上台后,虽然明确放弃布什时期“文明冲突”理念,努力缓解伊斯兰的反美情绪,但已很难超越中东已有的现实,十年错误路线导致的“外交后遗症”不是“灵巧外交”短期内所能挽救的。

  • 标签: 美国外交 中东战略 理论探讨
  • 简介:长期以来,金融深化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颇具影响,它也成为东南亚国家金融改革的理论基础.从东南亚国家金融改革的实践看,验证了金融深化理论的一些基本假说,但并非完全符合.本文分析了东南亚国家金融深化的理论背景、发展进程以及政策失误,并对东南亚与中国金融深化的模式和效应进行了简要比较.

  • 标签: 东南亚 金融深化 比较
  • 简介:当前,恐怖主义组织和分子有更多的途径获取核材料、核技术与核武器,从而实现核武器与极端恐怖势力的结合,演化成为核恐怖主义组织。组织严密的理性核恐怖主义组织不必把直接使用核武器当作他们的最优先偏好,而可能像国家一样把核武器当作战略手段来实现他们的政治意图。面对着潜在严峻的非国家行为体的核恐怖威胁,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尽快构建一个普遍、高效、权威的全球防范体系。

  • 标签: 核恐怖主义组织 地区防范机制 核恐怖主义全球防范体系 国际原子能机构
  • 简介:肯尼迪政府上台后调整了对印尼政策,在促成西伊利安争端和平解决之后,在印尼发起了新的一轮外交攻势,试图抓住当前美印(尼)关系的转机,通过经济手段加强印尼与西方联系的纽带,把印尼注意力由国际事务转向解决国内问题,以促进改造印尼民族主义。影响印尼政治构成和国内外政策的长远目标。这一时期,美国改造印尼民族主义的政策,英国维持在东南亚的势力与影响的目标,以及苏加诺在地区内部消除一切殖民主义残余的努力之间产生了错综复杂、难以调和的矛盾。印尼苏加诺政权对于来自美国的压力也不会轻易就范。肯尼迪政府的对印尼政策不免于以失望告终。

  • 标签: 美国外交 肯尼迪政府 美印(尼)关系
  • 简介:爱国主义作为俄罗斯传统的民族价值观,在苏联解体初期曾遭受猛烈冲击和严峻挑战,在青少年价值观体系中一度面临被边缘的困境。自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对独立初期被忽视的爱国主义教育重新予以重视。俄政府采取多元途径,将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积极在青少年中重构爱国主义价值观。总体而言,俄罗斯重构青少年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努力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后续同样面临不少挑战。长期看来,重构青少年爱国主义价值观是俄罗斯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团结统一国家的必由之路。

  • 标签: 俄罗斯 青少年 爱国主义 价值观
  • 简介:占城与中国明朝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使者往来频繁,经贸关系活跃,为两国文化交流创造了极其有利的前提条件.明朝与占城的文化交流是多方面、多层次展开的,既有物质文化的交流与促进,也有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呈现出纵横交错,缤纷多彩的景象,对两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占城 中国明朝 文化交流
  • 简介:现在.安全的内涵已扩大了,不仅包括传统安全.更包括非传统安全,涉及政治、经济、金融、科技、文化等许多领域。经济全球使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加深,换句话说,也就是国与国之间利益的交融加深。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成果,大大加快了人们相互交往与沟通。而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

  • 标签: 安全利益 政策重点 非传统安全 经济全球化 欧盟 中国
  • 简介: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社会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是各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济效益差,政府负担过重令各国政府痛心疾首,也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欧洲国有企业私有浪潮兴起的直接原因。尽管各国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经济发展程度上存在诸多差异,但经济增长却是各国的共同目标。本文从经济学角度浅析了欧洲国家国有企业的产生、发展及变革,希望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有所裨益。

  • 标签: 国有企业 欧洲 私有化 中国 改革开放 法律
  • 简介:随着美国按计划加快撤军进程,阿富汗却陷入和谈与反恐的两难困境,其原因既复杂又深刻。阿富汗局势走向受诸多因素影响,目前并不明朗。作为阿富汗的邻国,中国在寻求阿富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需谨慎应对,注意立场的平衡。、

  • 标签: 阿富汗 困局 中国 应对
  • 简介:2010年以来,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和'印太战略'逐步推进,它越来越深地介入到中国与东南亚一些国家存在的南海海洋权益纠纷中去,使这一问题逐渐升级,成为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议题之一。中国为了应对这一安全挑战,不得不对南海政策进行调整。而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调整,受到三种因素的共同推动:一是来自单极国际体系的压力,影响到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制定;二是单极国际体系压力所引起的中国国内民众和新媒体舆论的反响,影响中国对过去的南海政策和相应政策举措进行适度调整;三是锐意进取的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主观上想在南海问题上有所作为,主动调整南海政策,并引导民众更好落实这一政策举措。中国调整南海政策,包括所采取的政策举措、国家资源统筹规划和整合、制度安排等三种方法。

  • 标签: 南海问题 南海政策 中美关系 战略博弈
  • 简介:澳大利亚外交及贸易部东亚研究局于1992年出版了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斯·加纳特等撰写的《中国粮食问题研究报告》,对中国粮食供求走势、粮食贸易和粮食战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评述,现摘介如下:一、中国粮食消费变化趋势1.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均食用粮消费量出现减少趋势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人均收入明显提高,食用粮的消费量随之大幅度增长,年人均粮食消费从1978年的224.67公斤(毛粮)增长到1986年的290.43公斤(毛

  • 标签: 粮食消费 粮食问题研究 粮食贸易 粮食战略 粮食供求 工业用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