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经典扩散方程建模求解,设计并研制脑组织通道磁示踪成像分析仪。材料与方法建立信号源导入系统,设计多频段射频激发与信号采集单元,开发图像处理、建模计算与可视化模块,集成脑组织通道磁示踪成像分析仪。将12只成年雄性斯普拉-道来氏大鼠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分别应用传统磁示踪法技术方案(n=6)与本研究系统方案(n=6)进行探测,计算并比较扩散系数和容积占比等参数,对组织液(interstitial fluid, ISF)引流过程进行可视化。结果该仪器可同步提供鼠脑细胞外间隙(extracellular space, ECS)结构参数及其内分子扩散情况,实现ISF引流途径的全脑示踪。相对于传统技术方案组,本研究系统组扩散系数和容积占比均下降(P均<0.01),且两个测量结果的标准差均减小。结论脑组织通道磁示踪成像分析仪的研发将ECS探测过程标准化、自动化,使得探测结果更加稳定、更趋向于真实水平,为后续兼容电阻抗、化学等多种信息的ECS探测仪器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初探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和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mide proton transfer weighted, APTw)成像鉴别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与健康人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行3.0 T MRI检查的CKD患者病例资料共21例(女6例,男15例),所有患者均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医师依据CKD临床实践指南确诊;同时收集24例健康志愿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将所有原始图像导入ISP工作站,生成伪彩图。由两名影像科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从肾的上极、中部、下极各选择一个层面并于皮质和髓质中分别放置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面积约10~20 mm2,避开肾窦、大血管及肾周组织。测量所得皮髓质T1值与APT值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ICC)进行观察者间测量结果一致性检验;根据数据正态分布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两组间参数值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各参数诊断效能,根据最大约登指数得到相对应的阈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值。结果两位观察者间测量结果一致性良好(ICC>0.75)。CKD组双肾皮质T1值和皮质APT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左肾皮质T1值鉴别CKD的AUC值为0.887,敏感度66.7%,特异度100.0%;左肾皮质APT值鉴别CKD的AUC值为0.966,敏感度95.2%,特异度95.8%;右肾皮质T1值鉴别CKD的AUC值为0.960,敏感度76.2%,特异度100.0%;右肾皮质APT值鉴别CKD的AUC值为0.921,敏感度85.7%,特异度91.7%。结论T1 mapping与APTw成像可无创有效鉴别CKD,基于二者的定量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单侧肾脏各自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有望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 ID)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持续失眠与高血压甚至与癌症相关。阐明ID的神经机制对ID的治疗前评估、治疗策略制订和患者管理意义重大。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因其可以反映脑组织血氧水平而间接反映脑功能代谢成为研究ID神经机制的有力手段。基于rs-fMRI的各种分析方法在近年来得到不断发展,笔者从局部脑活动分析的区域研究方法和功能连接分析的整合研究方法两方面展开,就rs-fMRI在ID脑功能方面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讨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进一步探索ID更深层次的神经机制研究提供更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证据。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观察不同方法处理牙本质后牙本质-树脂粘接界面的表现差异。方法选取20颗因治疗需要拔除的人前磨牙,去除牙齿冠方1/3暴露牙本质,随机分为A、B、C、D共4组,每组5颗牙。于各组牙齿牙本质表面涂抹粘接剂并光固化后,保持A组及C组牙齿表面干燥条件下树脂粘接。于B组及D组牙齿牙本质表面喷洒水雾模拟唾液污染后树脂粘接。在牙本质树脂粘接后使用OCT对样本扫描成像。结果牙本质-树脂粘接界面缺陷在OCT图像上显示为显著高亮度影像,与周围正常组织及粘接区域分界清晰。无论是在激光蚀刻后或是酸蚀剂蚀刻后,干燥条件下的树脂粘接并不能完全杜绝牙本质-树脂粘接界面缺陷的发生,水汽污染条件下树脂粘接后的粘接界面缺陷更加明显。结论OCT系统在牙本质树脂粘接过程中可对牙本质及牙本质-树脂粘接界面进行有效监测,能准确显示牙本质-树脂粘接界面缺陷,具有作为临床治疗过程实时监测系统的潜力。相比于激光蚀刻技术,磷酸酸蚀剂蚀刻操作简便,且能减少干燥或污染状态下牙本质-树脂粘接界面缺陷的发生。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不仅能无创评价管腔狭窄,还能评估斑块特征。近几年随着CCTA在冠心病研究及应用上的不断深入,CCTA斑块成像在冠心病诊疗及评估中的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笔者结合国内外心血管CT影像学的临床实践,从CCTA斑块分析成像技术及影像后处理要求、斑块分析方法、斑块分析的临床应用、结构化报告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以促进我国心血管CT影像研究和应用水平的提高,有效指导临床实际工作,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鼠生理性老化过程中心肌内外膜力学参数的改变。方法选择月龄从3周到24月的C57BL/6的小鼠50只,常规超声和分层斑点追踪技术(LS-STE)评估不同月龄(每组10只)小鼠的心肌力学改变;应用HE和Masson三色法评估小鼠生理性老化过程中的心肌病理学改变。结果不同月龄小鼠常规超声所测参数表现为明显的增龄性改变(均P<0.05);LS-STE所测指标提示在生理性老化过程中,小鼠左室径向应变及内膜下、外膜下纵向应变、环向应变值逐渐减低(均P<0.05);与3周组相比,14月龄组小鼠的内膜下纵向应变值显著减低[(-23.49±2.32)比(-17.19±2.28),P<0.05];与3周组相比,24月龄组小鼠的径向应变值[(32.90±5.01)比(21.80±5.54)]、内膜下纵向应变值[(-23.49±2.32)比(-15.44±2.27)]、外膜下纵向应变值[(-13.23±3.19)比(-7.59±2.21)]、内膜下环向应变值[(-25.93±4.09)比(-20.31±4.08)]和外膜下环向应变值[(-9.30±1.92)比(-6.01±1.04)]减低(均P<0.05)。HE及Masson三色法提示老化过程中小鼠心肌组织光镜下表现为心肌横截面积增大,纤维组织增生。结论LS-STE可以精确地评估小鼠模型老化过程中的心功能变化及心肌病理学改变,为评估抗心肌老化提供了新的工具。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肿瘤的黏度特征并探讨剪切波频散成像(SWD)在肝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肝局灶性病变患者103例,单发80例,多发23例,多发病灶仅观察病灶最大者,共103个病灶,测量病灶内部及病灶周边2 cm以外肝实质的SWD值,比较良恶性组之间SWD值差异,分别绘制病灶SWD值、SWD比值及两者联合鉴别肝肿瘤良恶性的ROC曲线,分析应用ROC曲线选择鉴别病灶良恶性的最佳诊断界值,并分析不同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103个病灶中,35个良性,68个恶性。良性组SWD值低于恶性组[(16.38±3.58)m·s-1·kHz-1比(18.59±3.12)m·s-1·kHz-1],良性组肝实质背景的SWD值低于恶性组[(10.88±3.37)m·s-1·kHz-1比(14.31±3.34)m·s-1·kHz-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与周围肝实质的SWD比值高于恶性肿瘤组[1.57(1.25,2.00)比1.27(1.06,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SWD值>15.60 m·s-1·kHz-1为截断值诊断肝恶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2,敏感性88.2%,特异性51.4%,准确性75.7%;以SWD比值<1.32为截断值诊断肝恶性肿瘤的AUC为0.68,敏感性为58.8%,特异性为74.2%,准确性为63.1%。SWD值联合SWD比值诊断肝恶性肿瘤的AUC为0.88,敏感性为82.3%,特异性为83.0%,准确性为81.6%。联合诊断肝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优于SWD值(Z=2.678,P=0.007 4)和SWD比值(Z=3.822,P=0.000 1)。结论SWD成像能够反映肝肿瘤及周边肝实质的黏度信息,对肝肿瘤良恶性的鉴别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脑组织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应,利用当前的医疗诊断技术对这一改变进行评估,对于TBI患者的诊疗以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MRI技术尤其是功能MRI(functional MRI,fMRI)是目前活体成像最有效的检查方法,在TBI中有着更深入、更广泛的应用。通过fMRI技术可以清晰观察到TBI后脑组织结构、代谢以及功能的变化,这一技术对于TBI患者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尤为重要。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整理,对几种fMRI技术在TBI的应用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成扩散加权成像(synthetic DWI, sDWI)在高低级别胶质瘤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一周行颅脑MRI(GE Signa Architect 3.0 T)检查的脑胶质瘤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72例患者病例(低级别胶质瘤30例,高级别胶质瘤42例),两名神经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在sDWI上对图像进行评估勾画病灶感兴趣区,对不同b值对应DWI图像信号强度进行分析并与最终病理结果进行对照。两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使用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析评估高低级别胶质瘤诊断效能。结果在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方面,sDWI b值为500、800、1000、1200、1500、1800、2000、2200、2500 s/mm2对应的信号强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b值为2500 s/mm2时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的诊断效能最高,AUC为0.935,敏感度为98%,特异度为87%。结论sDWI单次扫描可获得0~2500 s/mm2任意b值对应的信号强度值,b值越高对胶质瘤分级的诊断效能越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磁共振成像(MRI)和氢质子波谱特征以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22例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患儿,对照组为正常足月新生儿共20例,分别进行常规MRI扫描和双侧苍白球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分析。由2位放射科副主任医生阅片,评价两组新生儿的常规MRI图像特征。采用PRESS脉冲序列获得双侧苍白球的1H-MRS数据,对两组新生儿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NAA/Cr、NAA/Cho、Cho/Cr等值进行统计学分析,42例新生儿的MRS各项数值NAA、Cr、Cho、NAA/Cr、Cho/Cr、NAA/Cho比值与血清总胆红素(TSB)峰值分别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采用F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胆红素脑病组日龄(7.4±2.6)d,胎龄(37.89±2.1)周;对照组日龄(9.2±4.8)d,胎龄(38.6±1.9)周。22例胆红素脑病患儿中,18例(81.8%)在双侧苍白球中出现T1加权成像(T1WI)图像异常高信号,12例(54.5%)相应部位T2加权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WI FLAIR)信号轻度增高。胆红素脑病组双侧苍白球MRS与对照组相比,NAA、NAA/Cho、NAA/Cr比值显著降低,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RI结合1H-MRS是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
简介:摘要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科常见急症,可伴局部及全身并发症,根据其临床表现和预后严重程度可分为轻症、中度重症及重症。近年我国急性胰腺炎发病率逐渐上升,且重症病死率较高。临床上常用于急性胰腺炎的影像学技术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超声及MRI。基于多重成像参数的特点,MRI拥有优越的软组织对比分辨率及胰胆管系统的良好评估能力。除形态学方面的研究外,MRI的更多序列(如弥散加权成像)以及分析技术(如组学)能够帮助发现急性胰腺炎中更多潜在的变化,并为其分类和预后提供影像学生物标记物。同时大量研究利用MRI技术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探究。本文的目的是对MRI近年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原发性青光眼视觉通路白质纤维束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特征及其与青光眼严重程度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angle-closure glaucoma,CACG)、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AACG)、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各10例(每组20只眼);正常对照组10例(20只眼)。行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及磁共振DTI检查,测量并比较各组视神经、视辐射区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扩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ACG、AACG、POAG视神经区FA值低于自身视辐射区(P<0.05),正常对照组视神经与自身视辐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三组青光眼双侧视神经、视辐射FA值降低(P<0.05),CACG、AACG双侧视神经及AACG右侧视辐射ADC值升高(P<0.05);AACG右侧视神经FA值较CACG、POAG为低(P=0.015、0.005),AACG双侧视神经ADC值较POAG为高(P=0.011、0.040),AACG右侧视辐射ADC值较POAG为高(P=0.003);CACG、AACG右侧视神经FA值与MD呈正相关(r=0.844,P=0.002;r=0.648,P=0.043)。结论DTI能够量化评价原发性青光眼视神经纤维通路的微观损伤,可为青光眼早期诊断、疗效评价提供信息。
简介:摘要高光谱成像是一种新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该研究借助高光谱成像可清楚评估创面灌注的特性,利用数据处理来计算成年人烧伤创面三维灌注参数,可估算6种(1、2、3A、3B、4、5)不同损伤皮肤层面的血红蛋白的体积分数和氧合参数,描述热损伤后72 h内烧伤创面的微循环情况,反映烧伤皮肤的损伤深度。研究通过比较不同程度的创面测量结果,分析不同深度创面的特征和差异,形成了用于烧伤创面深度诊断的三维灌注分析方法。综上,该研究基于对这种灌注特性的分析,开发出了一种新的、更可靠的烧伤深度诊断技术,有助于指导外科医师尽早选择最佳创面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乳腺癌已经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PET/MR作为一种新兴的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包含多种分子探针以及MR多参数和多序列,可为乳腺癌的诊疗提供很多信息。该文综述了PET/MR多参数成像在乳腺癌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现状,包括其成像方式、早期诊断、分期、治疗反应监测以及预后评估,并评价其优势和不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中监测血管再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接受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的12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64.0±16.6)岁(范围30~86岁)。12例中伴糖尿病足者10例,糖尿病史(14.4±8.3)年(范围5~30年);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2例。12例均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记录治疗前后的超微血流成像结果并进行比较,包括新生侧支血管数量与部位、血管直径、浸润深度等。结果12例在接受治疗后均发现明显的围绕下肢知名血管的新生侧支,侧支数量(3.25±2.73)支(范围1~8支)。12例共发现20支知名血管有侧支建立现象,其中11例共12支跖动脉(dorsal metatarsal artery,DMA)周围发现侧支建立,2例共3支足背动脉(dorsal pedis artery,DP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2例共3支胫前动脉(anterior tibial artery,AT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2例各有1支胫后动脉(posterior tibial artery,PT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6例侧支建立于手术同侧下肢,2例侧支建立于手术对侧下肢,4例侧支建立于双侧下肢。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在临床应用中血管再生现象明显,超微血流成像可有效反映新生血管侧支生成的情况。
简介:摘要姿势控制是一项复杂的运动任务,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尤为重要。一般认为,姿势控制主要由皮质下神经网络和脊髓网络参与调节。近年来研究发现,大脑皮质在姿势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额叶和顶叶。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NIRS)主要是通过检测组织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来反映神经活动,具有方便简单、实时检测等优势,是研究脑功能连接的重要工具,且其成像深度主要在皮质表面。衰老、脑卒中和帕金森病等多种疾病均可导致的姿势控制自动化调节水平降低,其机制和表现上有所不同。本文综述了fNIRS在姿势控制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姿势控制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指导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