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美的艺术创造往往凝聚了创造者本身独特的美学沉思。空灵的白螺壳,你孔眼里不留纤尘,漏到了我的手里,却有一千种感情。卞之琳这首《白螺壳》诗可以借来说明以戴望舒代表的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审美追求。这个流派的诗人大体恪守一个共同默认的美学原则:以诗表现自身的感觉和情绪世界,而不太重视对客观社会生活的观照和描述。在他们眼里诗主要属于内心世界。因此,追求诗表现生活的敏感性和深邃性,追求内面世界与外面世界的统一,在抒情内容和表现方式新的秩序和新的平衡中,来努力完成“纯诗”的建设,成为现代派诗歌的独特的艺术趋向。他们沿着这一趋向进行的艺术探索,带着创造的成功和固有的弱点,汇入新诗发展的大潮,在整个新诗现代化的进程中作出了值得珍视的贡献。
简介:2004年4月,净空法师给北京高校学生宣讲《多元文化教育与和平》,赢得青年学子的满堂喝采。不久,凤凰卫视中文台的《世纪大讲堂》先后分两次播放。一位佛学法师缘何热情关注人类教育事业和世界和平大业?人类社会的现状有哪些令法师忧虑的地方?人类又将如何面对和解决?拥有高深学问和出众智慧的法师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的文明进步、社会秩序的安定祥和、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只要给少年儿童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并教育青年人拓开心量,包容他人,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以开放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未来就一定充满希望。净空法师颇为动情地告诉本刊记者“:那时国家建立了许多国立中学,收容我们,我逃难到贵州读中学,成了流亡的学生,无家可归,学校就是家。老师照顾我们超过父母,我们对老师有热爱之心,我们的同学真的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照顾,那个感情之深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本期刊发段宣怀《回忆抗日战争时期的北泉慈幼院》就可起到突出的印证作用,能够加深我们对这一段话的理解。
简介:本文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梳理并分析了土耳其现代史研究的三种学术"范式":以"土耳其史观"为指导的革命史学、"二战"后的现代化研究、以批判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史学"(或"新史学")。作者认为,这三种范式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特定意识形态的影响。本文特别指出,具有后现代特征的"新史学",在批判凯末尔主义的现代化方案时,又不自觉地陷入了否定现代性的泥淖。通过对上述土耳其史学研究范式的探讨,本文展现了历史学与特定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作者指出不应过分迷恋对精英史的批判,而应本着客观、认真的史学态度,重新研究精英史。
简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江泽民同志讲:“这四句话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缺一不可,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必须全面、准确地领会和贯彻。”本文认为,在这四个方面中,产权明晰是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条件,权责明确是其内在要求,政企分开是其关键因素,管理科学是其核心内容。一、产权明晰: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性特征明晰产权关系的首要任务是界定所有权与产权的内涵。根据《民法通则》第七十一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产权则是出资者向企业注入资本金,对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所拥有的财产权利,它是一种特指的财产权。产权是相对于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而言,三者都是一种财产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财产所有权是从财产的归属意义上来讲的;企业法人财产权是从支配意义上来讲的,是企业法人对投资者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和企业在经营期间负债形成的财产的独立支配权。
简介:欧战前后,中西方都各自面临着“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时代。但是,因时代的落差,当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热衷于以欧洲19世纪的文明为范本,猛烈批判传统文化之时,欧洲人却正致力于反省自己的资本主义文明。其反省现代性与社会主义思潮的并兴,不仅标志着西方现代思潮发生了深刻的变动,而且也给其时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虔诚地追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到认同反省现代性、批判资本主义,再到信仰马克思主义,李大钊、陈独秀这一共同的思想进路,既合乎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同时也集中代表和凸显了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思潮变动的鲜明主线。他们最终归向马克思主义,既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善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现代思潮影响中国的必然结果。
简介:本文通过对日据时代台湾和朝鲜警察制度及其特征、警察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警察对基层社会渗透能力的比较研究,来更具体地评价两地“殖民现代性”形成程度,而且尝试重新研讨解释殖民地朝鲜历史的几个理论架构(包括殖民剥削论、殖民现代化论以及殖民现代性论)。本文特别考虑以下三点:第一,对台湾和朝鲜警察制度比较分析,以利凸显两地警察制度形成过程与其特征;第二,将殖民地台湾这个“参照对象”置于围绕朝鲜“殖民现代性”而展开的争论中,以助更客观地观察朝鲜的“殖民现代性”;第三,为此,用计量方式来集中分析有关警察数量与力量,以做笔者主张的依据。
简介:文章分析马克·尔文对于有关近代和近代早期中国现代化困难的各种理论的批驳,并指出11—12世纪以还中国人口的增长是中国本土“早期现代化/本土性的现代化”发展放缓的一个基本因素。与此同样重要但常被人忽略的是第13—14世纪蒙元政权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巨大冲击,引致两千多年来一直作为中国“文化-社会-政治精英”(儒生/士人)的领导阶层建构的整体结构性变化,以及相伴而来的儒学思想文化道义精神的变异与消沉,对明清政治、经济、道德和知识/文化的影响。文章比较分析(1)蒙古征服对中东地区阿拉伯-穆斯林人带来的冲击,(2)蒙古汗国对中世纪西欧(和日本)带来的恩惠,和(3)蒙古的征服和统治对以基辅和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地区不同的影响;以推论蒙古征服对在第10—15世纪处在早期近代化初阶(资本主义/民族主义萌芽)时期的中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