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张学良以80岁高龄移居美国夏威夷之后,1996年将自己一生珍藏的大量文物与资料捐赠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以下称“哥大”)巴特勒图书馆(ButlerLibrary)。巴特勒图书馆六楼设立“毅获书斋”,存放张学良的诸多文物,约有5000件左右中文资料,有张学良口述历史录音磁带及4873页的文字,并遵守2002年以后面世的约定。检索哥大收藏张学良档案中有关西安事变信札与档案原件(主要存放于box1、box2),信札中不乏故旧亲信与朋友的问候,其中有杨虎城以及张学良旧部往来信札,反映了西北诸方对于张学良赴南京后形势估计不足,东北军少壮派激进冒险导致局势恶化,以及张学良后来认清形势,极力督促杨虎城部以及东北军旧部服从国民政府,反对内战,以抗日大局为重,避免了一触即发的内战。文献显示时间表明当时张学良已经身陷囹圄,陷于管制之中,文件内容或经过国民党中央审查,或经过张学良选择性保留,虽不能知“全豹”,但至少也可以让我们得以“窥一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以往研究之不足。
简介:本文以美国天主教传教会(TheCatholicForeignMissionSocietyofAmerica),即玛利诺神父和修士们(MaryknollFathersandBrothers)为个案,把他们在战后香港这个复杂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和其美国特质相联系,希望能够在众多美国救济组织中找到共性和玛利诺会的特性,同时也是对以往"传教士是殖民主义先遣军"的看法做出评价。可以说,美国天主教传教会在战后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较世俗团体而言,不仅没有表现出美国天主教徒所通常具有的政治热情,反而更加注意把握在政治事件和政治方向上的敏感度,力图回避政治大环境,这就加深诠释了美国天主教爱国主义、天主教民族主义的意义。
简介:基本状况与主要成就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美国史研究从最初的起步已经发展到今天相对成熟的阶段,在整个外国史研究中成就斐然。无论是著作的数量和质量,研究队伍的规模和水平,还是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美国史研究在国别史研究中都名列前茅,已为学界所公认。其主要成就如下:第一,论著数量洋洋大观。粗略地估计,在改革开放30年间,大陆学者发表的美国史论文有数千篇,著作有一、二百部。这一数字自然与美国本土学者的论著数量不可同日而语,但考虑到中国美国史研究起步较晚,专业研究人员数量十分有限以及中国学术出版业经费匮乏等诸因素,这一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了。第二,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在20世纪80年代,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史、劳工史和外交史等有限的几个领域,今天已经出现全面开花的局面,经济史、城市史、法律史、文化史、宗教史、环境史、现代化研究等领域都涌现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特别是城市史,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兴起,到现在已经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研究团队。而政治史和外交史等传统领域不仅发展比较成熟,成果迭出,同时在理论、视角和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多新的探索。如果按照时段来划分,尽管多数成果还集中在19世纪以后的200年,但从殖民地时代到19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