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近来读报,看到戏剧、报纸创新各有一例,印象颇深。先看戏剧创新。豫剧六大名旦唯一健在的“洛阳牡丹”、以83岁高龄仍然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的马金凤,她的拿手好戏是“一挂两花”(《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1956年7月,马金凤率领洛阳市豫剧团,带上《穆桂英挂帅》进京,向首都观众作汇报演出,《戏剧报》对《穆桂英挂帅》这出戏进行了宣传和评论。郭沫若、夏衍、田汉等领导、专家观看了马金凤的演出,并亲切接见了她,肯定了她的成绩。在北京召开的座谈会上,有人问马金凤:“你演的穆桂英属于哪一种行当?”马金凤一下子被问住了,她思忖片刻后说:“我演的是帅旦!”在戏剧的行当中,有青衣、花旦、闺门旦、老旦、刀马旦等,从没有听说过“帅旦”。但仔细一想,这个叫法也挺贴切。马金凤演的穆桂英,已突破了原有的行当程式,是她根据人物的特殊身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行当。这个新行当的创造是她虚心好学、不断创新的结果。
简介:王国维曾提出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的学术观,论者往往以之作为中国现代学术出现的重要特征,从而将其看作现代学术的开山祖.其实,其学术观与国粹学派有很深的渊源,并且其论学重点在于为"中学"寻找存在的价值依据,而不在输入西学.而且他的学术观只在使自己的学术心灵得以安顿而取得暂时的平衡,他关于中、西学关系的论断并没有突破旧的"中体西用"的思想旧格局,所以没有形成现代学术的新"典范",其治学方向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与"实然"的现代学术相背反,所以说他并不能扮演现代学术开山祖的角色.但他对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化自有不可抹杀的贡献,其学术观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恰在于可以纠正现代学术建立之偏.本文旨在从国学的角度谈王国维对现代学术的贡献,纠正以往在"应然"的角度来判断他学术观意义的失误.
简介:最近,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档案局组织人力整理和研究该局所藏《杜凌固英世系谱》,笔者应邀前去帮助鉴定。为了便于正确评价该家谱的价值,临行前去北京大学图书馆查阅该馆所藏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写成的蒙汉两体《喀喇沁托凌固阳子孙谱》,遗憾的是北大图书馆的图书目录中没有著录,因而未能看到这个家谱。但是,在翻检目录时却偶然发现有《大元国书》(蒙古文书名为DaiYuwanulusunbicig)一书,这是否就是达日玛固什和拉喜朋斯克都曾提到和引用的那部重要史书呢?当我认真阅读后才发现书内作者自称拉喜朋斯克,并在该书的第十七卷结尾部分记曰“名作大元国水晶念珠之书终”。可知这是《大元国水晶念珠》(通
简介:祀天是明朝国家祭祀体系的核心,统治者通过祀天向全社会展示国家主导意识形态所认定的人间与自然世界的终极秩序,并由此演绎出现行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和社会秩序规范。这种活动透射出,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明人眼中的"天"是独一无二的至上权威,这种抽象之天以具有象征意义的神圣符号的形式,凌驾于一切自然与人世存在之上,是一切人间制度、伦理、行为的终极尺度。与此同时,在明人祭祀活动中还可以看到"天"之意象的复杂性,有时会显露出自然的属性或者人格的属性。明朝皇帝、士大夫群体以及普通民众因身份和祭祀目的的不同而对祭天礼仪有各自的解读,这些解读构成明人宇宙、社会观念的重要内容。
简介:亡命日本后,梁启超写了两篇《谭嗣同传》,一是1901年10月在《清议报》第4册上发表的,二是在1899年1月刊行的《仁学》单行本(国民报社刊)里附录的。前者明显记载为梁启超撰,后者没有写明撰者姓名。《饮冰室合集》所收为前者,因此它成为最普遍的《谭嗣同传》。1898年12月,《知新报》第75册已经登载过谭嗣同传。其传包括谭嗣同给康有为和梁启超的那两份《绝命书》。此工作是跟梁启超等有关的。很奇怪,《清议报》的《谭嗣同传》没有包括这两份《绝命书》。对传记,《绝命书》是绝对重要的史料,而且笔者正是梁启超本人。《仁学》所附的《谭嗣同传》就是删节《清议报》所载《谭嗣同传》而成的。但是,两者之间有相当大的差别。特别让人惊讶的是与康有为和梁启超有关的部分,在前者中全部被删除了。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