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通过利用沉积学和地球化学技术对西非刚果盆地下白垩统同期断陷湖相页岩的分析,描述了烃源岩的品质并识别了有机碳最丰富的层段沉积作用引发的原因。该套层序下伏层为活动裂谷沉积剖面,沉积于断层作用和沉降作用活跃期间;上覆层为晚期裂谷沉积剖面,沉积于断层作用和沉降作用减弱期间。整个活动裂谷硅质碎屑页岩沉积剖面的总有机碳(TOG)含量平均为2%-3%(重量百分比)。其中晚期裂谷剖面下部的泥灰岩为6%,上部的三角洲页岩为1%-2%。活动裂谷页岩中的有机质由Ⅰ型和Ⅲ型混合干酪根组成。晚期裂谷泥灰岩中的有机质为纯Ⅰ型干酪根,晚期裂谷三角洲页岩中的有机质为Ⅰ型和Ⅲ型混合干酪根。氧化还原标志物表明,在活动裂谷剖面和晚期裂谷剖面下部的沉积作用期间,深湖为相对还原的环境。因此,还原作用的增强没有促进有机碳最丰富的烃源岩的沉积。晚期裂谷沉积速率降低并不能说明总有机碳含量的全面增加以及有机质类型的变化。丰富的烃源岩与高有机质产率和化学沉积有关,表明溶解的有机质成分,包括有利于藻类生长的营养物流入断陷湖是关键。我们认为与晚期裂谷有关的还原环境,对于植物成因碳向土壤碳酸盐的转化并最终进入断陷湖的有效循环,以及对于加强化学风化作用及营养成分的注入是必不可少的。
简介: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地质背景复杂,储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其反射特征多变;并且存在低速硅质白云岩,其纵波阻抗与储层接近,利用单一纵波无法准确区分硅质白云岩与储层。因此储层预测难度较大。而多波技术在储层预测、流体识别、裂缝检测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为此在纵波处理的基础上,针对该区转换波资料处理的难点,采用了改进的转换波静校正技术、转换波高分辨处理技术和转换波各项异性叠前时间偏移等关键技术,解决了该区转换波深层成像问题,获得了高质量的转换波地震资料;同时通过多波层位标定和层位匹配,消除了纵波和转换波的旅行时差,将转换波压缩至纵波时间域,二者波组对应关系较好,结合测井数据的统计和实际纵波和转换波剖面的对比分析,利用横波阻抗能够有效区分低速的硅质云岩和储层,提高了该区储层预测的精度。
简介:Camp等对Milliken(2014)的细粒沉积物和沉积岩成分分类的讨论,是受欢迎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这一重要课题的机会。然而Camp等并没有提到作为这种分类基础的概念模式:原生颗粒组合的成分对于控制着地下岩石总体性质演化的化学和力学变化途径来说,是一种关键的预测因素。如果人们承认颗粒成分与成岩作用之间的这种基本联系,那么Camp@提出的异议虽然有意义和值得讨论,但也不应该用于阻拦对所提出分类的全面试验,因为可选择的其他分类都没有涉及这种基本联系。这一分类对于与页岩(石油、天然气和C02的储层和封盖层)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的全岩性质预测具有潜在价值,同时支持更广泛地了解细粒沉积物在地壳沉积部分流体流动和元素循环中的作用。
简介:如今非常规石油生产是石油工业关注的重点,因而纳米孔隙介质中流体的相态特征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页岩储层中极小的孔隙尺寸影响流体的相平衡。文中把Peng-Robinson三次状态方程(P1K—EOS)与Young—Laplace毛细管压力公式、气一液逸度计算(fugacityofvapor—liquidcalculation)以及变换后的临界性质(shiftedcriticalproperties)结合在一起,研究了沃尔夫坎普(Wolfcamp)页岩纳米孔隙中石油的相平衡。压汞实验结果表明,沃尔夫坎普页岩岩心中有93.7%的孔隙直径都小于10nto。首次建立了含多组分石油的真实沃尔夫坎普页岩储层的毛细管压力曲线。结果显示,在孔隙半径(r)为10nto时泡点压力被压制了17.3%,而在r为1.5nm时泡点压力被压制了63.8%。在r大于50nm时,界面张力(IFT)缓慢减小。然而,随着r进一步减小,IFT快速下降,尤其是在r小于10nm时这种情况表现尤为明显。纳米孔隙的局限效应(confinementeffect)使两相区变窄,导致毛细管压力较低.而低气油比的生产期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