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逆行岛状皮瓣在修复手部创伤及软组织缺损。方法分析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1年10月应用前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创伤及软组织缺损共18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本组18例中,男12例,女6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59岁,血管蒂最长14厘米,最短2厘米,血管蒂旋转角度170°-180°。修复组织缺损拇指套状撕脱伤2例,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1例,拇指及虎口皮肤软组织撕脱2例,手背皮肤软组织绞轧撕脱伤3例,手背及手腕部皮肤软组织撕脱伤3例,手背伤疤挛缩畸形3例,手背部鳞癌3例,手掌部血管瘤1例。结果手部创伤及软组织缺损18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结论应用前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创伤及软组织缺损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诊断方法,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诊断检查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21.03~2022.02研究时间段设置为研究样本采纳时间范畴,研究样本选取范畴为本院就诊64例疑似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均对纳入人员实施磁共振诊断检查,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比,分析磁共振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手术病理诊断后,检出60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包含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51例(51/64,79.69%)、动静脉畸形9例(9/64,14.06%),诊断准确率为93.75%;磁共振诊断干预后,检出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50例(50/64,78.13%)、动静脉畸形8例(8/64,12.50%),诊断准确率为90.63%,数据无明显差异性(P>0.05);同时在影像学表现特点方面,研究数值无明显差异化(P>0.05)。结论:磁共振诊断方法,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诊断检查当中,有较高检查准确率,但在实际应用当中,仍有漏诊及误诊风险事件发生,对此,应着重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后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6月1日之前临床药师未参与抗菌药物应用的400例门诊、住院病例为参考组,2012年6月1日之后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应用的400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临床药师参与前后临床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用量及细菌耐药率变化情况。结果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后抗菌药物使用量亚胺培南、头孢米诺、头孢吡肟、头孢米诺、万古霉素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后,在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监管力度的同时,降低了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提高临床合理用药,值得广泛推广。
简介: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C)在鼻息肉组织中的分布特点,探讨DC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手术摘除鼻息肉30例、正常下鼻甲黏膜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鼻息肉组织中S-100蛋白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双标记(CD1a/CD40)及低照度荧光显微镜图像分析检测方法,观察DC在鼻息肉组织及正常下鼻甲黏膜中的分布情况,并初步探讨鼻息肉组织中DC与T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结果鼻息肉组织中S-100阳性细胞及CD1a/CD40双阳性细胞数量较下鼻甲黏膜明显增多,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鼻息肉组织与下鼻甲黏膜中DC的密度分别为(7125±2575)个/cm^2和(589±456)个/cm^2,两者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鼻息肉组织中DC主要分布在黏膜下层,有从外向内递减的趋势,并且DC表面CD40分子为阳性。结论鼻息肉组织中DC浸润显著,DC可通过CD40/CD40L共刺激因子与T细胞产生相互作用,在鼻息肉发病及疾病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DC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将会拓宽鼻息肉的研究视野,为鼻息肉的防治提供新的干预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