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护理干预对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在2015年-2016年所收治的60例新生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随机的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的患儿各有30例,对照组中的患儿采用常规式的护理方式,其中包括了对新生儿脐带的日常护理及新生儿沐浴更衣、喂养等日常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儿脐部感染的发生几率及脐带脱落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通过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新生儿通过相应的护理干预之后,有2例患儿出现了感染的现象,感染率为6.67%;而对照组中有13例患儿出现了感染的现象,感染率为4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脐带自然脱落的时间为5-11d,平均(6.45±0.54)d;观察组新生儿期待自然脱落的时间为11-20d,平均(11.23±1.35)d,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脐部感染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在临床中值得普遍推广。
简介:目的利用低剂量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探索儿童鼻咽部气道大小及鼻咽部顶后壁软组织厚度。方法收集2005年5月至2007年10月来我院检查鼻咽部儿童的CT扫描图像,选择其中符合条件的7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研究其鼻咽腔形态学特点,测量了儿童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厚度(A值)及鼻咽部矢状径(N值),并计算二者比值。根据儿童年龄分为两组:A组1~7岁(n=42),B组8~14岁(n=31)。结果所有儿童正常鼻咽部气道矢状位均呈镰刀形,周围脂肪间隙清晰,后缘光整连续。A组及B组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厚度(A值)均数大小分别为9.23±4.85mm和9.56±4.74mm;MN值范围两组分别为0.2~0.58和0.21~0.6;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低剂量多层螺旋CTMPR显示,1~14岁健康儿童鼻咽腔矢状位呈弓向上镰刀形,边缘光整,周围脂肪间隙清晰,A/N≤0.6。
简介:目的探讨延迟发现的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7年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手术治疗5例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均为延迟发现(损伤后24h)的患者,其中4例为ERCP或EST+内支架植入术后造成胆胰肠结合部损伤,1例为车祸伤致十二指肠穿孔。结果经保守治疗24~72h,腹膜炎症状未减轻,急诊行手术。3例行胃、胆管和空肠三造瘘术,1例腹痛减轻,逐渐痊愈;2例因MODS于术后5~6周死亡。2例行十二指肠完全憩室化手术,术中结扎胆总管下段和幽门,修补十二指肠置T管和胃、空肠造瘘,腹膜后冲洗引流,6~7个月后再次重建消化道,行胆肠和胃空肠Roux—en—Y吻合,效果良好。结论对于穿孔时间长、腹腔感染严重的患者,十二指肠完全憩室化是一种可考虑的选择。
简介:目的探讨回盲部抗反流的机制。方法取SD大鼠50只,均为雄性,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末端回肠.盲肠侧侧吻合术和回肠末端手术缝线,2月后处死动物并取组织进行观察。结果(1)实验组术后一般状况良好。(2)实验组细菌学检测:可见末端回肠管扩张、浆膜颜色灰暗、粘膜光滑、结构不清。(3)实验组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粘膜糜烂、溃疡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间淋巴细胞浸润具有特征性。(4)电镜下观察:实验组可见绒毛变小、变短或脱落;微绒毛变短、分布不均匀;杯状细胞数目在非坏死区增多。结论回盲部抗反流作用主要是回盲瓣的功能和回肠末端的清除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对CBCT和EPID在体部肿瘤放疗摆位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5月接收的70例肿瘤病患,随机平分为CBCT组与EPID组,两组病患均通过真空垫来进行固定,CBCT组使用CBCT摆位,EPID组使用EPID摆位,对两种技术在x、y、z三个线性值上的校正精度进行对比。结果CBCT组x、y、z方向的MPTV由校正前的(3.29±0.78、2.61±0.63、2.83±0.81)变为校正后的(1.69±0.91、1.32±0.84、1.73±0.76),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EPID组x、y、z方向的MPTV由校正前的(3.18±0.65、3.94±0.40、3.36±0.57)变为校正后的(2.01±0.71、2.36±0.11、4.03±0.93),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CBCT使MPTV的缩小范围明显高于EPID组(P<0.05)。结论在体部肿瘤放疗摆位中,两种不同的技术方法均可应用于临床治疗,但CBCT的校正误差水平明显高于EPID,使用CBCT可明显提高放疗精确度。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中新生儿脐部护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研究。 方法 :对某院 2017 年 12 月 -2018 年 12 月出生的 100 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在随机分组原则下将新生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新生儿均为 50 例。其中,对照组新生儿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新生儿予以优质脐部护理。对两组新生儿脐部炎症发生率和技术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 结果 :两组新生儿在接受护理后,实验组新生儿没有发生脐部肺感染问题,对照组新生儿出现 11 例感染情况,发生率为 22.00% ,对可知两组新生儿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且实验组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优质脐部护理可以有效控制和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发生率,是一项具备显著临床发展意义的护理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 分析两种 手术治疗患者方式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疗效,希望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有效意见 。方法:搜集 2012年 03月 -2014年 03月 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 46例纳入研究 ,按照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组 ,参照组 31例患者接受了姑息性手术 ,研究组 15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 ,对患者的临床 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治疗,一年生存率为 100%(15/15), 三年生存率为 80.00% ( 12/15 ),平均生存期为( 21.73±1.34 )月;参照组患者接受了姑息性手术治疗,一年生存率为 54.84%(17/31), 三年生存率为 12.90% ( 4/31 ),平均生存期为( 15.76±0.91 )月;术后,参照组 1 例患者胆漏、 2 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和切口感染患者各 3 例,研究组胆漏、上消化道出血各 2 例,肺部感染和切口感染患者各 1 例,参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差于研究组,对比两组的生存率,数据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差异之间的统计学意义存在( P<0.05 )。 结论:与姑息性手术治疗相比较,在临床上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更佳 , 有效的提升了患者的生存率,临床上的推广价值显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峡部瘢痕部位妊娠的误诊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07-2011年间收治的48例子宫峡部瘢痕部位妊娠患者,年龄在25-36岁之间,48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现误诊,其中2例被误诊为正常位置宫内早孕,1例被误诊为宫颈妊娠,临床上实行清宫术及人工流产对其进行治疗,出现大出血情况,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结果重新对3例患者进行诊断,然后对1例患者实行全子宫切除手术,2例患者实行开腹保守性手术,均治疗成功。结论子宫峡部瘢痕部位妊娠容易出现误诊,从而给患者的及时治疗带来严重的影响,针对此种情况,临床医生要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并给予患者对症治疗,以减低患者的误诊率,从而促进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腰椎峡部裂(多节段)经 CT重建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2016年 1月至 2016年 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38例并病理结果为腰椎峡部裂(多节段)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采用 X线、 CT扫描、 MSCT扫面三维重建进行诊断,以手术证实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腰椎峡部裂(多节段)经 CT重建的诊断价值。结果: X线和 CT扫描诊断结果的检出率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三维 CT重建的检出率明显高于 X线和 CT扫描( P<0.05)。结论:通过多层螺旋 CT三维重建,可以更加准确、清晰的反应病变部位的具体情况,给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脐部感染预防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产科出生新生儿12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60)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n=60)接受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新生儿脐部感染发生率、脐带脱落时间和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脐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脐带平均脱落时间为7.11±2.17d,对照组为9.82±3.85d,P<0.05;观察组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发生率,对于缩短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提高新生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