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分别联合内界膜移植,内界膜翻瓣,自体血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效果及对黄斑区解剖结构和脉络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03月-2022年04月本院收治的102例IMH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4例,所有患者均予以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术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联合内界膜移植治疗,B组联合内界膜翻瓣治疗,C组联合自体血填充治疗,比较三组黄斑裂孔闭合率、椭圆体带(EZ)的缺损直径、黄斑中心凹下(SFCT)脉络膜厚度。结果:三组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EZ的缺损直径较C组明显降低(P<0.05);三组SFCT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分别联合内界膜移植、内界膜翻瓣、自体血填充治疗IMH皆可有效促进黄斑裂孔闭合,但在促进黄斑区解剖结构恢复方面,内界膜移植及翻瓣的效果优于自体血填充。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抽气对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肺复张时间和抽气次数的影响并探寻合适的抽气治疗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112例。按发病至抽气治疗时间分为1d、2d、3d、〉3d4组。比较各组的临床特点,肺复张时间和抽气次数。结果1d治疗纽22例,2d治疗组41例,3d治疗组30例,〉3d纽19例。1d组、2d组、3d纽和〉3d组患者肺复张时间分别为(4.59±2.08)d、(3.41±1.37)d,(2.56±1.65)d、(2.47±1.07)d,其中1d组和2d组与其他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抽气次数分别为(2.00±0.97)次、(1.68±0.81)次、(1.33±0.71)次、(1.15±0.37)次,其中〉3d组与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首次发作的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延迟抽气可以减短肺复张所需的时间,减少抽气的次数,而3d可能是一个较好的延迟治疗时间点。
简介:1.病例摘要患者闫某,女性,农民,因间断胸闷、气喘10年,纳差、浮肿2天,双下肢瘀斑1天为主诉入院。患者自10年前开始间断出现胸闷、气喘,治疗不详,多于感冒受凉后出现;2年前上述症状再发,伴双下肢重度水肿,在我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经“利尿强心”治疗后症状缓解,院外间断口服利尿剂治疗,平时活动耐量差,多次在我科住院治疗;2天前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咳黄粘痰,痰不易咳出,并逐级出现胸闷、气喘,伴双下肢浮肿、腹胀、纳差,自服利尿剂效果不佳;1天前患者双下肢多发皮肤瘀斑伴疼痛。发病以来,饮食睡眠差,小便减少,大便正常。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脑梗塞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