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自开展无偿献血以来,在日常采血过程中,发现了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发生的一些献血不良反应,不仅给献血者增加了心理负担,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再次献血的勇气和热情,为了提高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的比例,减少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对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如下。

  • 标签: 献血 不良反应
  • 简介:血液收回是指血液发出后,由于存在质量问题或隐患,血站对已发放的血液的一种处理。《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第19条"血液收回"明确规定了应建立和实施血液收回程序,在收回具有严重质量缺陷的血液时,应进行全面调查,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 标签: 血液收回 质量 预防
  • 简介:目的:了解导致血液报废的常见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血液的浪费。方法:对2009—2011年无偿献血的血液报废原因归类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常见的原因是ALT不合格,其后依次是脂肪血、抗-HCV、HBsAg、TP、抗-HIV、不足量、溶血、破袋、凝块、过期以及其他。结论:为减少血液的浪费,必须做好献血前宣教及征询指导工作,严把体检质量关,同时完善改进检测模式,严格按SOP操作,确保血液的质量和输血安全。

  • 标签: 无偿献血 血液报废 原因
  • 简介: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实施,无偿献血工作得到广泛宣传,人们对无偿献血的认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街头献血车,无偿献血人数急骤增加,但献血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给献血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也有损献血者信心和积极性,同时给献血者带来痛苦,甚至会造成献血者的流失。为此,本课题对献血过程中不良反应相关性原因进行探讨,为推动无偿献血健康有序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 标签: 无偿献血 不良反应 献血次数 献血量 预防
  • 简介:目的:通过统计分析不同献血者捐献机采血小板低钙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对高危群体进行积极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对大连血液中心2015-01-12月机采血小板8542人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性别、献血次数及捐献量不同,分成3组进行χ~2检验。结果:3组数据经χ~2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女性,初次,捐献2个治疗量献血者更易出现低钙反应,采血前做好充分的宣教工作,并口服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采血中使用加热毯,覆盖穿刺手臂,可预防及减少低钙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低钙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RhD阴性孕妇的不规则抗体检测情况,为预防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2015年江山市人民医院38例RhD阴性孕妇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进行产前检查的RhD阳性孕妇30例为对照组,分别作产前不规则抗体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38例RhD阴性孕妇有9例检出有不规则抗体存在,检出率23.7%,其中有妊娠史者阳性率为50.0%(7/14),无妊娠史者阳性率为8.3%(2/24),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P〈0.05)。观察组中特异性抗体主要以IgG为主,其中抗-D抗体5例(55.6%),抗-E抗体2例(22.2%),抗-M抗体2例(22.2%);对照组检出1例有不规则抗体存在,检出率3.3%,为抗-M抗体。观察组中有4例(2例抗-D、2例抗-M)效价〈16;4例(2例抗-D、2例抗-E)≥16而〈128;1例(抗-D)≥128。对照组1例〈16。结论:定期监测RhD阴性孕妇的血型不规则抗体,对抗体阳性且效价较高者进行必要的产前治疗。加强对尚未生育过的Rh阴性年轻女性的血型知识宣教,是预防HDN的重要措施

  • 标签: RhD阴性孕妇 不规则抗体 新生儿溶血病
  • 简介:输血科的工作人员每天要直接与血液接触,承担着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和全院的供血任务,其医院感染管理对医疗安全非常重要。虽然血站提供的血液都经过了严格的检验,运输条件也有严格的规定。但患者的血液标本大都属于生物危险品,各种病原菌,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都经血液传播.

  • 标签: 输血科 医院感染 管理 措施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临床合理用血的状况,为加强临床用血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用文献计量法,对临床合理用血的状况及管理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有74篇论文提到了临床用血存在不合理现象,研究地区覆盖我国东中西24个省市。有17篇定量研究,表明了我国临床用血的合理性在不同的医院、科室、成分血之间存在差异。在16篇临床用血管理论文中,加强临床用血的制度建设被提及次数最多。结论:临床合理用血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加强医院的输血管理重点在于提升临床医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及医院管理层的重视。

  • 标签: 临床用血 合理性 文献计量法
  • 简介:医院输血科行政管理上多半隶属于医院检验科,两者工作性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输血科是医院储存血源,检测血型、交叉配型、分离急用血细胞和成分输血供血、为亟待营救生命的患者提供血源的重要学科,该学科已占有越来越高的地位,由于输血每个环节的生物安全至关重要,关系到国民的血液健康,因此医院输血科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经输血方式感染的传染性病毒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除了受血者可能由于输入了携带某种病毒的血源引起感染之外,实验操作中密切接触血源的输血科人员也面临极大的感染风险[1]。据报道,由于输血感染的HIV和HBV都来自于“感染窗口期”的供血人群的血液[1];张雪花等[2]报道,某市无偿献血人群中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6%。因此,输血科员工和医院受血患者都面临着血源病毒感染的严重威胁[3]。为了达到安全输血的目标,笔者对医院输血科亟待改进的工作环节和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进行了调查与归纳。

  • 标签: 输血科 生物安全 隐患 干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