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脊背六”在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康复中降低脊背部肌张力的作用。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选用肢体按摩加“脊背六”,对照组仅用肢体按摩,两组均结合现代康复技术,3个疗程(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儿脊背部肌张力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儿经1,2个疗程的治疗后,在降低脊背部肌张力的时间与疗效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3个疗程后,两组患儿脊背部肌张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瘫患儿的临床康复中应用“脊背六”,可在短时间内有效降低患儿脊背部肌张力,缩短康复疗程,提高康复疗效。

  • 标签: 脑性瘫痪 肌张力 按摩 脊背六法 儿童
  • 简介:目的:评估改良Morin超声测量在婴儿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分别运用改良Morin、Graf超声测量对4318名6月龄以内婴儿8636侧髋进行筛查。采用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检验筛查DDH的效果;统计5名主治医师和5名住院医师测量10例可疑DDH的股骨头覆盖率(FHC),通过组内相关系数了解不同经验水平的超声医师运用改良Morin是否存在差异。结果①运用改良Morin、GrafDDH检出率分别为0.8‰、1.3‰。改良Morin筛查出正常与异常髋关节(松弛、半脱位、脱位)比例为99.92%、0.08%;Graf筛查出正常(Ⅰ、Ⅱa型)与异常髋关节(Ⅱb、ⅡC、D、Ⅲ、Ⅳ型)比例为99.87%、0.13%。②两种筛查方法筛查DDH的效果一致性好。③不同经验者运用Morin可靠性接近。结论改良Morin以百分数的表达方式、简单的分型标准,达到传统Graf筛查婴儿DDH的效果,不同经验者均可进行诊断,可以作为筛查婴儿DDH的首选简便手段。

  • 标签: 髋关节/生长和发育 超声检查 普查 婴儿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多普勒血管显像在内结扎腹腔镜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脾相关血液病患儿28例,均行内结扎腹腔镜脾切除术。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管显像探测脾蒂血管解剖类型、走行及与胰腺的关系,并将其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多普勒血管显像与术中记录脾血管分支类型(X^2=1,P〉0.05)及与胰腺的关系(X^2=2,P〉0.05)基本符合。28例腹腔镜脾切除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结论超声多普勒血管显像可明确脾蒂血管解剖分支类型、走行及其与胰腺的毗邻关系,有助于弥补腹腔镜缺乏手部触觉功能和三维视觉效果的局限,指导实施腹腔镜脾切除术。

  • 标签: 脾切除术/方法 外科手术 腹腔镜 结扎法 超声检查 多普勒
  • 简介:目的评价恒温扩增芯片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入院当天采集痰液等分泌物标本,通过恒温扩增芯片(芯片)检测13种常见病原体,比较芯片与痰培养和血清学方法的检出率。结果研究期间应用恒温扩增芯片法共检测230例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共检出182例(79.1%)病原阳性。单一病原感染77例(33.5%),混合感染105例(45.6%)。芯片检出的主要病原菌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33.8%)、流感嗜血杆菌(27.8%)和肺炎链球菌(22.6%),芯片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培养。两种方法对于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支原体等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测,芯片操作简便、快速,可同时检测13种病原体,且病原体检出率明显高于培养

  • 标签: 环介导恒温扩增 下呼吸道感染 病原体 儿童
  • 简介:佝偻病是婴幼儿常见病及多发病,在25(OH)D3和1,25-(OH)2D3测定不能在基层医院普遍开展的情况下,骨碱性磷酸酶(BALP)测定仍为诊断佝偻病较特异、敏感指标.也可作为佝偻病疗效判断的重要指标。为了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治疗前后BALP及骨X线变化特点,我们对70例佝偻病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佝偻病 治疗前后 骨碱性磷酸酶 X线 相关性探讨 BALP
  • 简介:目的评估VKORC1基因多态性对川崎病(KD)患儿华林稳定剂量的影响。方法对临床诊断KD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口服稳定剂量华林≥2个月,同时期INR稳定在2.0~2.5≥2个月的患儿在华林使用前或后行CYP2C9*2(rs1799853)、CYP2C9*3(rs1057910)和VKORC1(rs9923231)基因多态性检测,评估VKORC1基因多态性、调整华林剂量时的年龄、体重、身高、体表面积与华林稳定剂量的相关性。评估KD患儿华林稳定剂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随访观察应用华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42例进入本文分析,其中男35例,女7例,年龄为0.5~6.7岁,稳定华林剂量为(1.47±0.45)mg·d-1,经体重矫正后稳定华林剂量为(0.11±0.033)mg·kg-1·d-1。VKORC1CT型6例、TT型36例,经体重矫正后华林稳定剂量分别为(0.16±0.043)、(0.10±0.021)mg·kg-1·d-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基因之后用药比检测之前用药达稳态时间缩短(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经体重矫正华林稳态剂量(mg·kg-1·d-1)=0.039+0.061×VKORC1rs9923231基因型(1ifTT,2ifCT),R2为43.8%,华林VKORC1rs9923231基因型可解释6个月至7岁KD患儿华林稳定剂量个体差异的43.8%。未经体重矫正华林稳态剂量(mg·d-1)=-0.407+0.088×体重+0.580×VKORC1rs9923231基因型(1ifTT,2ifCT),体重和VKORC1rs9923231基因型的R2分别为43.7%和19.5%,根据最佳回归模型得到的华林稳定剂量预测公式可解释6个月至7岁川崎病儿童华林稳定剂量个体差异的63.2%,其中VKORC1基因多态性、体重的贡献分别是19.5%和43.7%。因能解释更多华林稳态剂量的个体差异,未经体重矫正华林稳态剂量预测公式优于经体重矫正稳态剂量预测公式。结论VKORC1rs9923231基因型是影响6个月至7岁KD并发CAA患儿华林稳定剂量的遗传因素之一,体重是华林稳定剂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常规剂量INR易超标伴出血或不能达到目标INR�

  • 标签: 儿童 华法林 药物基因组学 VKORC1 川崎病 冠状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