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检查无精子、严重少精子患者的染色体异常和Y染色体上无精子基因(AZF)微缺失的遗传缺陷。方法:应用外周血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220例无精子、严重少精子患者的染色体和11个AZF基因位点进行检查。结果:在140例无精子患者中,发现19例患者染色体异常,异常率为13.57%。有21例患者有AZF基缺失,总缺失率为20.31%,AZFa、AZFb、AZFc缺失率分别为2.38%、4.76%、16.67%。在80例严重少精子患者中,有14例患者有AZF基因缺失,总缺失率为17.50%,AZFb和AZFc的基因片段缺失率分别为1.25%和17.50%。未发现有染色体异常和AZFa缺失。结论:染色体异常和无精子基因微缺失是导致无精子症、少精子症主要因素,遗传学检查对男性不育患者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抗精子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在不育夫妇血清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50对不育夫妇和40对正常生育夫妇血清中抗精子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的表达情况及精液分析。结果:不育组男性血清抗精子抗体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抗心磷脂抗体表达无统计学意义。不孕组女性抗精子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中抗精子抗体阳性对精液量、PH值、精子密度及b级精子无影响。精子活率、a级精子、直线运动速度和曲线运动速度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抗精子抗体可降低精液质量;抗精子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影响精子活率及精子运动,从而导致不孕不育。
简介:报告1例新生儿先天性无汗型外胚叶发育不良。患儿男,14天,出生后皮肤干燥、脱屑,间断发热2周。躯干皮肤病理显示皮肤萎缩变薄,真皮层未见明显的毛囊、汗腺及皮脂腺等皮肤附属器,小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简介:目的:探讨炔诺酮治疗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通过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医院收治的146例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决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炔诺酮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8.63%,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9.45%,两组临床有效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经期天数、周期和血红蛋白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两组患者血性激素水平,结果显示治疗前血性激素水平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2、FSH、P和LH四项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炔诺酮治疗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月经周期、血清性激素指标和血红蛋白指标,临床指导意义重大。
简介:目的比较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ntibody,ACA)、抗核小体抗体(anti-nucleosomeantibody,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在狼疮肾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心磷脂抗体,线性免疫分析法检测抗核小体抗体、抗Sm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ds-DNA抗体,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结果ACA、AnuA、抗-dsDNA抗体阳性率在狼疮肾炎组明显高于无肾脏表现组,而且2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抗sm抗体在2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G水平在狼疮肾炎组和无肾脏表现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狼疮肾炎组和无肾脏表现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O.05);补体c3、c4水平在狼疮肾炎组和无肾脏表现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狼疮肾炎组和无肾脏表现组比较也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狼疮肾炎患者ACA、AnuA、抗-dsDNA、IgG、C3、C46项指标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坼=9.099,P〉O.05)。结论ACA、AnuA、抗-dsDNA、IgG、C3、C4均可以反映sLE患者有肾脏损伤,但是由于作用机制各不相同,此6项指标间无相关性,联合检测可以显著提高狼疮肾炎的确诊率,为早期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简介:散发病例报道:作为斑贴试验制品赋形剂的白凡士林可导致接触性变态反应。此现象的定量关联性仍需进一步阐明。方法:对1992-2004年间皮肤科信息网的斑贴试验资料(IVDK,http://www.ivdk.or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析79365例用纯凡士林做斑贴试验的病例,27例为“+”(0.03%)反应,2例为“+++”(0.003%)反应。多数非阴性反应(0.3%)结果为可疑(235)或轻度刺激(32)。阴性反应指数(RI)(-0.8),高阳性率(PR)(93%)与斑贴试验制品中包含99%以上的凡士林之间缺乏一致性,这表明多数“阳性”(+)反应实为刺激性。共有2例“+++”反应。1例被证实为“愤怒背一兴奋性皮肤综合征”。另1例可能为读取或文件编写错误,因为多数此病例的含凡士林制品的斑贴试验结果为阴性。结论:真正对白凡士林过敏的斑贴试验反应罕见,也许与个体对变态原的敏感性增加和(或)刺激性有关。这与凡士林作为致敏剂的作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