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为了探讨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对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影响,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分析了药物代谢酶及其基因多态性的基本概念,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对药物治疗的影响,以及其在个体化药物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指出,基因多态性会导致药物代谢速度的差异,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疗效,并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此外,基因多态性还影响药物相互作用,了解患者的基因型有助于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的基因型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尽管基因检测在临床实施中面临挑战,但通过多方合作和技术创新,个体化药物治疗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跨理论多学科护理康复干预对甲型流感感染患者的影响。方法:纳入者均为甲型流感感染患者,共58例,均为2022.01-2024.05期间入我院治疗。按电脑随机分配法分组,29例/组,参比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研讨组行跨理论多学科护理康复干预。比较二组的症状好转时间、住院时长、并发症情况。结果:比较症状好转时间与住院时长,干预后研讨组短于参比组(P<0.05)。比较并发症情况,干预后研讨组少于参比组(P<0.05)。结论:施行跨理论多学科护理康复干预,可以使甲型流感感染患者的咳嗽症状缓解,加快康复出院,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借鉴。
简介:目的判断与Ret、粘蛋白-1(Mucin-1)和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蛋白识别的相关因素及影响甲状腺肿块复发的可能因素.方法观察Ret、Mucin-1(MUC1)和Galectin-3(Gal-3)表达与甲状腺滤泡源性肿瘤相关指标的关系,并与随访资料相结合,分析甲状腺肿瘤有关的生物学行为.结果①运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别得出Ret、MUC1、Gal-3表达的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包膜存在、最大直径是Ret表达的抑制因素,包膜侵犯与双侧性对Ret表达有促进作用.合并病变、包膜存在是MUC1表达的抑制因素,包膜存在也是Gal-3表达的抑制因素,包膜侵犯对MUC1和Gal-3表达有促进作用.②预后分析的Cox比例风险函数模型可知:有包膜比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者在某时刻复发的相对危险度为0.126,即复发的可能性降低了87.4%;病程每增加一个等级,在某时刻复发的相对危险度为2.701,即复发的可能性增加了1.701倍.结论①包膜存在与甲状腺肿瘤不或低表达Ret、MUC1和Gal-3关联;恶性肿瘤的包膜侵犯与恶性标志物表达密切关联;囊性变与MUC1和Ret的阴性表达有关;双侧性同一病变者Ret表达的可能性增高;腺体外浸润、淋巴结转移者表达Ret、MUC1和Gal-3的机率增高,其关联性表明三种标志物能反映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②复发有关因素中有包膜者,不易复发;而及早诊治甲状腺病变,其术后复发可大大降低.
简介:白蛋白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蛋白,用于烧伤、急性严重的白蛋白丢失及低血容量性休克。但近年来临床普遍存在白蛋白不合理应用的现象,如:用于补充营养、提高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作为扩容剂用于常规补液治疗等。实际上,输注白蛋白虽然可以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但并没有改善患者原发病的治疗效果,也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或改善临床预后。有研究报道,使用白蛋白治疗危重患者每100例会增加6例死亡,提示白蛋白可能会增加死亡率;另有研究显示输注白蛋白并不能降低低血容量、烧伤和低蛋白血症患者的病死率。目前,临床公认的白蛋白输注指征为:大面积烧伤24h后、急性创伤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液置换治疗、肾透析、严重的低蛋白血症伴腹水、急性肝功能衰竭伴肝昏迷等。
简介:目的:应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测定免疫球蛋白的纯度.方法:采用pH=8.6,离子强度0.06的缓冲系统,电泳时间80分钟以上.结果:电泳谱显示γ球蛋白与其它球蛋白完全分离,光密度计扫描显示主峰中不混有杂峰.结论:该方法用于测定蛋白纯度,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该类制品的质量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对骨创患者的血清脂蛋白(a)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分80例骨创伤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的80例非骨创伤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对比2组研究对象的LP(a)的水平。结果:疾病对照组患者术前、术后24小时、72小时、1周及1个月有11.25%、18.75%、30.00%、18.75%、15.00%的血清LP(a)水平 >300mg/L。 观察组患者24小时、72小时、1周及1个月时 ,31.25%、33.75%、17.50%,患者的血清LP(a)水平 >300mg/L,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创伤发生后 LPa 水平明显升高,且在伤后一段时间内持续表现高水平,约 1 个月后基本恢复正常,通过检测 LPa水平,对于指导临床治疗、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前白蛋白对12h内就诊的缺血性胸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的早期预警价值。方法选取以胸痛为主诉的12h内发病的疑诊急性心肌梗死1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确诊AMI103例。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将AMI患者分为0~3h、4~6h和7~12h组,检测其前白蛋白、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比较前白蛋白及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诊断AM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发病0~3h,前白蛋白诊断AMI的敏感性为23.70%[95%可信区间(CI):17.00%~31.94%]、特异性73.33%(95%CI:57.79%~84.90%)、阳性预测值0.89、阴性预测值1.04;随发病时间延长,前白蛋白诊断AMI的敏感性增加,发病7~12hPA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3.33%(95%CI:44.58%~61.90%)、57.78%(95%CI:42.24%~72.01%),同期hs-cTnT及CK-MB诊断AMI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56%(95%CI:90.16%~98.18%)、80%(95%CI:64.95%~89.91%)、78.52%(95%CI:70.45%~84.92%)、73.33%(95%CI:57.79%~84.90%),与hs-cTnT及CK-MB相比,发病7~12h前白蛋白诊断AMI的准确性低于hscTnT及CK-MB。结论前白蛋白在早期对急性心肌梗死具有一定预警价值,但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敏感性、特异性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