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04年9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与聊城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青年学者研讨会"在山东省聊城大学举行.聊城大学校长宋益乔教授致欢迎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吴福辉研究员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王富仁教授分别致开幕词和闭幕词.来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及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部分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70余人会聚一堂,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深入热烈的探讨.本次研讨会既是对在徐州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九届理事会"的继续和深入,也是青年学者对目前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现代作家的当代评价"、"当代视野下的左翼文学研究"等问题的积极介入.
简介:作为一场影响深远的文学运动,"五四"文学革命是从《新青年》上围绕白话文学的讨论开始的。对于文学革命发生的过程,学术界已有大量论述,然而,由于现有的研究往往是从一个已经被常识化的"文学"观念出发,有关文学革命的一些基本的前提性的问题仍未得到充分的厘清,例如,最初在《新青年》上参与白话文学讨论的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他们在介入讨论时的"文学"观念是什么?相互之间有无分歧?为什么关于"文学"的讨论,是在《新青年》这样一个思想评论性的杂志上展开的,这场讨论又何以发展为一场意义重大的文学运动?对这些问题的重新检视和思考,要求我们把“文学”观念尽可能地陌生化和历史化,去探讨清末至民国初年“文学”观念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所依赖的历史语境。
简介:摘要在网络民族主义事件过程中,集体认同使参与者的身份实现由自我身份意识的帝吧吧民到国族身份意识的转变,网络空间聚集导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者的集体兴奋而产生国族身份意识觉醒,视觉文本对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者国族身份意识带来的“唤起机制”,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过程中的狂欢表演实现国族身份意识与个人身份认同的统一,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者通过文化认同、情感共鸣、意见呈现、集体行动实现国族身份意识的确立。当前青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的新特征,理性、非理性与情感性交织并存,社群组织彰显高度组织性与动员作用,内容形式的戏虐、调侃方式将政治娱乐化,在文化符号的传播交流中实现爱国主义情感交流。必须采取措施推动青年理性参与网络民族主义,以文化符号强化爱国主义情怀,重视线上和线下的双重动员作用,重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有效沟通,构建政府与青年群体之间的信任契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