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笔记源远流长。自由是它的生命,短小是它的天性,洒脱是它的特色,隽永是它的风姿,而包罗万象,数量巨大则构成了中国笔记的形象。中国笔记发轫于先秦,发育于西汉,历经六朝,至唐宋而蔚为大观。明清两代,是中国笔记的繁荣之时,其形式未变而内容多有变化,反专制,说民主,哀民生,兴民权为其主要特征。中国笔记的流变,其一是孕育出了诗话、词话、曲论、画论等,其二是时代精神代有不同

  • 标签: 中国 笔记 本色 流变
  • 简介:庞:您是在1957年最早见到老舍的吗?严:最早是在1940年前后,老舍是那一年去的延安,延安一行里边有个大人物叫张继,是国民党里的一个名人。毛主席在延安一个叫“机关合作社”的地方请客,“机关合作社”这个名字起得很怪。在那儿请国民党政府方面一个代表团,有十几个人。我们这边大概有30人左右。我当时是个小伙子,居然也被邀请去了。我们“鲁艺”几个人,何其芳几个人坐一桌。

  • 标签: 老舍 严文井 国民党政府 合作社 延安 毛主席
  • 简介:马尔康,慢时光马尔康把山撑开,让河水慢下来河水慢了,时光自然慢了红桦、白杨、青冈用呼吸说话一出声,便融化在群山之巅

  • 标签: 马尔康 河水
  • 简介:2008年渐行渐远,这一年,发生在国内的种种事件,或多或少地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和评说,有人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化领域,综合媒体关注度、网络转载率等因素,搜索、总结、盘点这过去的一年中,值得大家铭记和思考的中国十三大文化事件之"怪",试转录几"怪"如下

  • 标签: 文化事件 媒体关注度 渐行渐远 转载率 谢晋 草根文化
  • 简介:<正>互是古人写作常见的修辞造句法,在先秦历史著作、诸子著作和《三礼》中均不乏其例,著名而显见的例如“郑昭宋聋”(《左传》宣公十四年),“君子约言,小人先言”(《礼记·坊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等。《诗经》中例则更多。首先揭示这种修辞造句法的是汉代经学大师郑玄,他在注解古典经籍时,不但以之作为训诂原则自觉地加以运用,而且正式给予“互”、“互言”、“互辞”之名,或作出“互明

  • 标签: 杜诗 文例 达义 倒说 造句法 恶竹
  • 简介:一大巴山深处,万源火车站,一个不大不小的铁路站区。1978年,隆冬季节,无雪、无冰、寒冷。子夜,离火车站不远的河滩旁,有个铁路通信站,电话员不能睡觉,守着总机接线收线。总机室对面是电源室,电源工章海在泡电话,电话那头是《西铁文艺》的编辑赵雨新。西安的菜油限量供应,万源的菜油敞开供应,章海托列车员给赵雨新捎带菜油。万源铁路通信站刚刚

  • 标签: 限量供应 万源 电源室 通信站 白玫瑰 站区
  • 简介:综观历代书法大家,除艺术本身的成就外,无一不是文化底蕴丰厚、具有思想深度且学问有成的饱学之士。仅在表面“形式”上下功夫者,恐怕最终只能绕着书法的圈子转,而难以触及到书法的本质及其内在流程。故当代有此见解的书家,也遵照着前人这一规律,在创作与学术两方面同时并进,认认真真写字,扎扎实实做学问,他们的实力和名声在当代书坛一直在飙升;而大多数仅满足于眼下些微成绩的书家,则一批又一批地被人们淡忘。东北黑龙江,有王氏立民而笔名牧公者,当属在创作与学术上一直努力攀登的奋进者。如果说在前几年人们还不太熟悉这位带着眼镜、颇斯文儒雅的省委宣传部文艺处负责人的话,那么近几年这位儒雅中又充满艺术爆发力的东北汉子,则如一匹遏制不住向前飞奔的“黑马”展现在当代书坛;他的书法与篆刻创作,古代碑刻考据与艺术评论,都在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并在当代书坛占据着一席之地。

  • 标签: 篆刻创作 艺术评论 文化底蕴 艺术感染力 思想深度 “形式”
  • 简介:<正>一傍晚时分,红杉路208号,这座意大利风格的双层房子外边的枫树上,系上了第一条黄丝带。这座房子已经被警方严格控制。住在地下室的房客都被搬迁了,连房子的主人,杰西卡的父母林毅、李雪枫也被安置到警方提供的附近的一个汽车旅馆里。大规模的搜寻活动正在进行,美国华盛顿州

  • 标签: 杰西卡 意大利风格 道林 黄丝带 汽车旅馆 美国华盛顿州
  • 简介: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曾经出现过一本纯文学月刊,叫做.本是明季文人王思任文集的名字,编者借用来作为这一散文杂志的刊名,其用意似乎在于:一是要强调文学也是一个"吃饭"的行当,文人大可不必为有人吃衙门饭而青云直上,有人吃洋行饭而腰缠万贯就自惭形秽、见异思迁,文苑同样是英雄大有用武之地;二是吃饭之外,文学自有独立的追求,不仅相对于政治独立,而且相对于文苑中各种标帜而独立.

  • 标签: 小品说开 文饭 饭小品
  • 简介:千百年来,木版年画不仅仅是新年中五彩缤纷的节日点缀,还是文化传承、道德培养、审美传播、信仰呈现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传媒。

  • 标签: 木版年画 文化传承 道德培养 大众传媒
  • 简介:晚会开始前宣布纪律时,我们这些"人民的文艺家"们被中央电视台一位曾经多次导演过春节晚会的大胡子导演"导演"了一通(有代表认出来他叫赵安,后因经济问题判刑入狱)。大导说:"联欢会就要开始了,你们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该热烈鼓掌时要热烈鼓掌,要

  • 标签: 灵魂工程师 作家 工作人员 春节晚会 导演 开幕词
  • 简介:<正>《朝花夕拾·后记》中提到“因为想寻几张插画,常维钧兄……如光绪己卯(1879)肃州胡炳作的《二百四十孝图》……”新版《鲁迅全集》对胡炳一条未做任何注释。笔者最近在酒泉档案处收藏的《肃州新志》(张维撰于1897年,手抄本)中查到“本朝拔贡”一栏下有如下记载:

  • 标签: 手抄本 朝花夕拾 《鲁迅全集》 酒泉 档案 插画
  • 简介:台湾著名诗人文晓村最近由台湾诗艺文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名为《庐诗房菜》的著作,以散文随笔的方式,叙述了他的主要作品的创作背景、动机、技巧以及两岸诗人、评论家的相关评论。这对我们了解台湾诗坛,尤其是了解晓村先生的创作心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征得晓村先生同意,选发其中二篇,以飨读者。诗歌创作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只有诗人自己最清楚每一首诗的创作动机,了解这些背后的“故事”或心理,对我们鉴赏诗歌、研究诗歌都是很有助益的。我们欢迎诗人朋友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稿件。

  • 标签: 诗人 诗歌创作 散文随笔 诗坛 诗艺 故事
  • 简介:对于杜甫之,前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完全给予了否定,如宋代的秦观,他指出,由于“人才各有分限”,杜甫的诗歌所取得的成就极高,可以“诗冠古今”,但对于杜甫的而言则“无韵者殆不可读”①;陈师道则进一步指出了这种为不工的原因乃在于“诗文各有体”,但是杜甫却“以诗为”,所以导致“不工”。有的则给予了肯定,如宋代的蔡绦,认为“杜少陵自古奥,……其语皆磊落惊人,或言无韵者不可读,是大不然”②可见,蔡氏对杜甫的还是非常赞赏的。具体到目前的杜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把杜甫之奏议作为整体给予研究的相关论文迄今尚未可见,这不能不说是杜甫研究中的缺憾。因此,以下予以分析论述。

  • 标签: 杜甫研究 奏议 创作 诗歌 陈师道 宋代
  • 简介:蒲松龄现存有23篇八股,其中有多篇是他的考场制艺,对于蒲松龄研究如此重要的材料,学界却极少关注。蒲松龄把乡试屡次不中的原因归于“盲眼”考官与科场腐败。其实,他的八股文才是一个主要原因。我们从清代八股取士的衡标准来研究聊斋制艺,对理解蒲松龄的科举观、文学思想与《聊斋》“孤愤”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蒲松龄 八股文 科举 衡文标准
  • 简介:<正>尔柯夫斯基是享誉世界影坛的前苏联电影导演.他一生共有影片七部.自六十年代第一部作品问世起,经历了曲折的人生和创作历程.其最后两部影片,摄于异国他乡.经岁月流逝和历史演变,氏的影坛声誉也由“出口转内销”,终于在改革之年的苏联和俄罗斯重受青睐.这位曾被视为异端而实质始终眷恋俄罗斯大地的爱国影人,是一位在电影创作上富于独创性并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家,被世界影坛尊为“银幕诗人”.笔者在氏母校、莫斯科全苏(俄)国立电影学院访学期间,有机会观赏了他的全部作品,深感他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给影坛添加了若干别具一格、富有魅力的上乘之作,而且为银幕造型采掘诗情积累了开启性的可贵经验.有感于国内尚较少对氏影片的系统研究,遂不揣浅陋,写下自己的初步心得,以求抛砖引玉.

  • 标签: 主人公 电影创作 诗电影 隐喻性 影片 大跨度
  • 简介: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于2009年10月8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公布了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德国女作家和诗人赫·米勒。这位国内公众此前闻所未闻、连德国人自己也不太熟悉的诺贝尔文学奖女性获得者是本次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爆出的一大冷门,这让全世界的文学爱好者都大惑不解。较之诺贝尔文学奖的其他得主,赫·米勒更像是德国文学中的“局外人”,在欧洲文学圈子里只能算得上是“业余作家”,平时还需要打工。即使在西方,米勒也算不上一个有影响力的作家,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米勒 斯德哥尔摩 文学爱好者 女作家 德国文学
  • 简介:定位为音乐之部的奥地利维也纳,常年游客如云。他们寻古探幽、赏山玩水之余,总免不了想去听一场古典音乐会。据笔者观察,中国人来此,常常心怀景仰,走一回金色大厅,找一下贝多芬故居,看一眼施特劳斯和莫扎特的雕像,其中不乏真正仰慕其音乐文化的乐迷。应该说,

  • 标签: 音乐会 古斯塔夫 马勒 金色大厅 施特劳斯 音乐文化
  • 简介:郭沫若在这个浪漫抒情短篇里,通过巧妙的情节构思、综合运用各种叙事方法和意识流的心理描写艺术,把康德写活了,成功表现了一代哲人在获取哲学创造灵感的大苦闷和大欢喜。

  • 标签: 郭沫若 《lobenicht的塔》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