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9 个结果
  • 简介:五四时期,林纾、章士钊与学衡派从不同方面向新文学挑战,因而在现代文学史叙述中多以反对派的角色受到否定性的评价。实际上,历史是复杂的,林纾对传统失传的担忧,章士钊的民族主体性观念和新与旧、雅与俗的辨证观念。学衡派尊重传统、捍卫汉字、循序渐进的渐进改革观与内涵丰富的文学观.

  • 标签: 五四时期 新文学 反对派 文学史叙述 主体性观念 循序渐进
  • 简介:法国作家罗曼·加里1956年发表的小说《天根》,获龚古尔文学奖,并被法国评论界誉为第一部"生态小说"。加里通过小说主人公保护大象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文精神的衰败表达出自己的隐忧。《天根》记录了加里关于人与自然界中其他物种之间关系的思考,表现出超前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 标签: 天根 生态 自然 人文精神 当代意义
  • 简介:如今,人们对于钢琴演奏与教学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敏锐的听觉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条件,敏锐的听觉不仅可以指导钢琴演奏,还可以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对此,在钢琴演奏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音乐听觉感知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好,超越自我。

  • 标签: 音乐听觉感知 钢琴演奏 教学 意义
  • 简介: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对于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树立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观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应进一步确立“生态文明观”的指导地位,将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化生态文化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

  • 标签: 生态文明意识 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 意义
  • 简介: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这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然而,与西方先进博物馆相比较,我国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相互融合程度还不够,馆校合作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如何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努力。本文以三个教育项目举例,探寻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变化对于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育融合的意义

  • 标签: 角色变化 参与者 引导者 馆校合作
  • 简介:地方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当文化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地理学分支交叉时,“地方”则为其他人文地理学分支提供了分析的基础。本文结合英美地理学刊物中若干涉及“地方”研究的文章,挖掘了地方的概念和内涵,以期对人文地理学诸分支提供学术支撑。本文的结论是:地方研究可支撑经济地理学文化转向和制度转向的研究;支撑区域地理学地方营销和旅游地理学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研究;支撑城市地理学公众参与式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支撑政治地理学的选区策略制定。因此,“地方”作为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其存在意义是为其他学科提供学术营养,同时,文化地理学对地方的研究也可以使得文化地理学的社会应用能力更强。

  • 标签: 地方 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
  • 简介:论初期白话诗的寓言形态及其文化象征意义陈旭光一寓言是一种别具特色的文体,而中国则是一个富有寓言传统的国度。自先秦时起,寓言就在文学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显然,寓言是一种使其意义处身于自身之外的“亚文体”形式。作为一种记叙性文体,它或者通过人物(常常通过动...

  • 标签: 初期白话诗 寓言化倾向 寓言形态 寓言体 象征意 白话新诗
  • 简介:7月30日,陕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0次会议通过了《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陕西首部关于世界遗产地的单项地方法规,对于加强秦始皇陵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 中国 法律制度 管理职责 执法权限
  • 简介:在白人到来前相当长的时期内,印第安人社会疾病较少,印第安人身体相对健康。但是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居住模式从游牧到定居的转变,土著社会中各种疾病开始增多,印第安人健康状况逐渐恶化。至哥伦布到来前夕,印第安人社会已经充斥着各种疾病,并非是很多学者所说的毫无疾病的“伊甸园”。白人到来前北美印第安人社会的疾病生态对白人到来之后的外来传染病入侵美洲具有重要的意义。印第安人已有的疾病削弱了土著民族的健康状况,导致外来传染病会产生更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加剧了该群体的疾病负荷。这一时期土著民族的疾病生态成为白人到来后外来传染病入侵、印第安人人口大量死亡、土著社会遭受严重打击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白人到来前的北美 美国印第安人 疾病生态
  • 简介:本文参照旅游消费剥离系数法,构建了旅游业排放量评估模型,对2005—2015年中国省级旅游业排放量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面板数据估计模型检验与分析影响旅游业排放强度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2005~2015年间,各省市之间的旅游业排放量差异巨大,但存在明显的收敛趋势;多数省市旅游业排放强度呈现下滑趋势,在整个样本时期内,对应旅游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不同省市的旅游业排放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存在差异,但旅游交通消费是各省市旅游业排放量攀升的主要动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区位条件及城市化等因素对旅游业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游资源禀赋对旅游业排放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上一期的旅游业排放强度对当期排放强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旅游业排放强度变化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

  • 标签: 旅游业碳排放 面板数据 动态模型 影响因素
  • 简介:《孝经》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内容看,《孝经》应该是先秦两汉时期"经过几代儒家人物的增删、润色与整理"而成。以孔子、曾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虽然也有忠孝相通的观念,但是,其关注重点是家庭伦理;《孝经》中,事亲之孝只是立论的基础和前提,其核心内容是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因此,《孝经》完成了儒家孝道由家庭伦理向政治理论的关键性转变。秦汉以后统治者不遗余力地提倡的正是《孝经》之"孝",因此,其与原始儒家孝道思想渐行渐远也就不足为怪。

  • 标签: 《孝经》 孝治 家庭伦理 政治伦理
  • 简介:“性”作为名词的语法范畴,是法语学习的难点。类型语言学的深入研究一方面发现“性”也存在于其它语族的语言中,同时也对“性”做出了更加深入的分析:语义基础、词形基础和无理据基础。法语的词性属于第三类。证据既来自现代印欧语,包括法语,也来自词性从古印欧语到拉丁语再到现代法语的演变。在教学中,传统的词性记忆法是以正字法为基础的词形做依据,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语音或许是词性记忆的更好途径。

  • 标签: 词性 语义 词性 无理据 语音基础
  • 简介:当代壮族布洛陀信仰的重构,在其世俗化建构的表象下,其重建、复兴、重释、变异等过程都是在心灵传承机制的整合作用下进行的;壮族布洛陀信仰的重构,对后现代语境中民族传统信仰的复兴与重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启示和典范作用。

  • 标签: 布洛陀 信仰重构 内在机制 意义与反思
  • 简介:对于中国边疆学的建立与发展来说,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研究都是无法一步跨过去的.既有的对拉铁摩的研究,或囿于各自理路,或碍于翻译问题,在其核心思想的把握上,都有某种难通的困境.笔者查对他的相关英文原著,集中解读其以“内边疆”(InnerFrontier)、“外边疆”(outerFrontier)为核心概念建立起来的边疆概念体系,一探其打通古今、实现中西概念对接的堂奥.笔者体会,他的上述研究框架可以用“双边疆”(doublefrontiers)范式来命名.拉铁摩尔“双边疆”范式的生命力在于它的预见性,但也并不是没有僵化的地方,表现就是困于“蒙古”不“属于”“中国”的成见,完全漠视了喀尔喀蒙古对于清朝经略西北而言的“过渡地带”的地位,只是把它作为“外边疆”.拉铁摩尔的“双边疆”范式可以改造成为中国边疆学建构的基本认识框架.

  • 标签: 内边疆 外边疆 双边疆
  • 简介:在贵州当前兴起的傩戏热中,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盐仓区板底乡裸戛村彝族的“撮泰吉”活动,是颇为引人注意的。这项活动虽一直在当地流传,过去却为人们所忽略,研究很少.现在,以它独特的民族形式、新颖的内容,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将促进对于彝族这一活动的研究工作的开展。1987年11月,笔者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戛村观看了彝族的“撮泰吉”活动.现根据个人的初步认识,把“撮泰吉”活动在民族学上的意义:“撮泰吉”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状况、社会习俗,在彝族社会中的产生以及它的表现形式等问题,作一初步的探索.

  • 标签: 撮泰吉 彝族社会 板底乡 民族学意义 扫寨 云南晋宁
  • 简介:作为社会行为发生的起点到底具有什么特殊意义?我们又如何考察一个社会的构成中最根本内涵?这个起点又如何成为及维持既有的共同价值?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MartinHeidegger)是第一位藉由“住”与“在”之间的知觉所持续在人类心理无限广延想像中的空间直觉,和隐藏在知觉及怀旧的综合情愫间的缝隙,这种既已在记忆中又已为界定的时间内容,进行了诠释学的考

  • 标签: “安居” 客家传统民居 全球化 文化人类学 社会学 文化差异
  • 简介:吴县东山是太湖东北部的一个半岛,风景如画,物产丰饶。自古以来,这里经济发达,人文荟萃。东山修志有悠久的历史,自唐代《洞庭记》始,前后有17部志书付梓问世。特别是清康熙年间,著名学者徐乾学招集名儒硕彦,群集于此,三易寒暑,修成《大清一统志》和《明史》,更是名垂千古。新编《洞庭东山志》,1991年正式出版,得到社会各界关注,

  • 标签: 东山镇 方志馆 《大清一统志》 《明史》 爱国主义教育 徐乾学
  • 简介:文章对21世纪第一个10年中国内公开出版的汉藏语比较研究成果①进行梳理,发现这10年间我国汉藏语比较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术成果丰硕,认为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回顾有助于把握中国藏语文研究发展的动向,对今后的藏语文研究工作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 标签: 汉语 藏语 汉藏语 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