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10例腹主动脉瘤患者除1例瘤体破裂大出血未能及时手术而死亡之外,其余患者均择期手术成功.9例患者均接受围手术期护理。结果9例腹主动脉瘤患者经过周密的观察和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未发生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腹主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手术的成功起到非常好的辅助作。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主动静脉治疗在神经内科应用的效果,提高护士主动静脉治疗的意识。方法将2013以来收治的98例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静脉治疗组(普通组)和主动静脉治疗组(主动组),普通静脉治疗组采取以往普通的被动静脉治疗模式,而主动静脉治疗组采取主动静脉治疗模式,比较2组患者中静脉炎的发生情况和患者、医生、护士三方的满意度。结果主动组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低,而患者、医生、护士三方的满意度高。结论采取主动静脉治疗可减轻对患者血管的损伤,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护士的工作量,保证静脉治疗的顺利进行。

  • 标签: 主动静脉治疗 神经内科 静脉炎 满意度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状况,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1~12月份我院感染消化科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登记记录进行分析。结果:在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分年龄、季节均不同,0~1、1~3岁年龄段的儿童易感染。结论:有必要进一步强化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的建设;通过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原因分析,可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对策。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主动监测 腹泻病例 致病菌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枸橼酸钠在血液透析中凝使用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血透室32例活动性出血及出血倾向的患者进行191例次枸橼酸钠凝透析。结果191例次均顺利完成透析。结论枸橼酸钠在血液透析中凝使用是安全有效,在治疗过程中药加强各个环节的护理。

  • 标签: 枸橼酸钠 血液透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体质教育对治疗幽门螺杆菌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2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及对照组均给予相同的幽门螺杆菌药物及疗程,对照组给予基础健康教育;治疗组同样配合基础健康教育,同时根据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进行相应的体质教育干预;均停药28天后复查幽门螺杆菌。比较两组病人的治愈率、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等。结果治疗组病人的治愈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P<0.01),临床症状疗效有可比性。结论进行中医体质教育指导可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治愈率。

  • 标签: 中医体质教育 幽门螺杆菌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观察小阴唇粘连分离辅以炎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39列小阴唇炎性粘连的患儿进行小阴唇平行手法分离或探针钝性分离并以雌激素软膏,红霉素软膏以11比例混合外涂创面,15000高锰酸钾坐浴。结果所有患儿均治愈。结论该方法治疗幼女小阴唇炎性粘连的方法简便易行,无副作用,安全性高,适合基础使用。

  • 标签: 幼女 小阴唇 炎性粘连 平行分离法 术后抗炎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致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致白细胞减少患者,给予利可君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治疗,观察患者用药前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结果本文研究患者中,21例有效,占65.62%,好转9例,占28.12%,无效2例,占6.25,好转率为93.75%。患者用药治疗前的白细胞为(3.1±0.5),治疗6周后的白细胞为(4.3±0.7),治疗前后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致白细胞减少原因为药物毒性和遗传易感性,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可导致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用药前后应密切监测血常规,掌握白细胞减少的情况,必要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治疗。

  • 标签: 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 白细胞减少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本研究中美沙拉嗪的合成以水杨酸为原料,采用浓硝酸/冰醋酸作为硝化剂,合成5-硝基水杨酸,再用铁粉还原制得。该结肠炎药美沙拉嗪合成的技术路线,相比传统的合成路线要简易得多,不仅其对设备腐蚀性小,反应条件温和,而且收率高,很适合工业化生产。

  • 标签: []美沙拉嗪 合成 研究 5-硝基水杨酸
  • 简介:目的了解民族地区基层医院心房纤颤凝治疗的现状。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间620例心房纤颤住院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凝情况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在民族地区基层医院中对于心房纤颤患者能受采用正规治疗的较少。本地区长期正规化口服华法林者占0.48%,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者10.68%,脑卒中的发生率36.9%。结论民族地区基层医院心房纤颤患者凝治疗的现状急需改善。

  • 标签: 基层医院 心房纤颤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对急性肺栓塞患者应用溶栓和凝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进一步为临床肺栓塞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经增强CT和肺动脉造影确诊的急性肺栓塞患者40例,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低分子肝素凝疗法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溶栓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对比,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由此可见,凝和溶栓综合应用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凝单一治疗效果,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凝和溶栓联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副作用少,临床意义突出,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溶栓 抗凝 急性肺栓塞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按照动物实验进行药理数据分析,检测四逆散的胃溃疡的药效,以科学的药理数据分析四逆散的作用。方法采用幽门结扎和醋酸涂抹的方法,复制小鼠的消化溃疡模型,研究四逆散溃疡的有效作用。结果四逆散对于急、慢性胃溃疡症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可以有效的提高胃内组织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逐步降低胃液的总体酸度,移植胃组织内丙二醛MDA的变化水平。结论四逆散可以通过增加防御因子和损伤抑制因子实现胃环境的有效保护作用。

  • 标签: 四逆散 胃溃疡 药效
  • 简介:目的探讨两种凝药物在患者血液灌流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103例进行血液灌流的患者随机分为SH组和LMWH组,SH组53例,采用普通肝素凝;LMWH50例,采用低分子肝素凝;比较两组凝的效果.结果:LMWH组灌流时灌流器、管路凝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SH组(P〈0.05);SH组患者出血的发生率增加(P〈0.05);灌流后SH组APTT和TT时间较LMWH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应用于血液灌流效果较好.

  • 标签: 血液灌流 肝素 低分子肝素 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灌注成像评价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治疗的价值。方法抽取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其进行多层螺旋CT非小细胞肺癌的灌注成像检查,并对患者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血管皮内生长因子(VEGF)等表达水平进行检查。结果灌注参数血容量(BV)、血流量(BF)与VEGF、PCNA呈现负相关,差异显著(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的评价价值,灌注参数BV、BF可以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VEGF、PCNA表达水平评价指标,其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 标签: CT灌注成像 非小细胞肺癌 抗血管生成治疗 评价价值
  • 简介:摘要随着输血检测技术的发展,ABO血型鉴定试剂质量的提高,由血型鉴定错误而引起的急性溶血反应发生率显著减少,但临床上由不规则抗体引起迟发性输血反应还时有发生1。

  • 标签: ABO血型 不规则抗体 输血
  • 简介: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30~85岁居民中AF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以上。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AF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卒中则是最常见的表现类型。

  • 标签: 心房颤动患者 抗凝治疗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瓣膜 心律失常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溶栓联合凝与单纯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将62例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采用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和华法林凝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凝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4d的动脉血气指标、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6个月的右心功能改善情况进行监测.结果治疗前两组PaO2、PaCO2、P(A-a)O2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为74.19%,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的右心室内径、肺动脉压、三尖瓣中重度反流患者比例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的右心室内径和肺动脉压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减少更明显(p<0.05),三尖瓣重度反流患者比例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溶栓联合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PE疗效优于单纯凝,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关键词肺栓塞;溶栓治疗;凝治疗;疗效

  • 标签:
  • 简介:1病历摘要病例1:女,49岁。因右侧面部发作性不自主抽搐伴双侧耳鸣6年余,加重6个月入院。耳鸣为机器样隆隆声,持续性。MRI显示小脑前下动脉分支与面神经、前庭蜗神经伴行。经小脑脑桥裂上、下支入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中情况见图1。术后面肌抽搐与右侧耳鸣均立即消失,左侧耳鸣无变化。随访5个月无复发。病例2:女,35岁。因右侧面部发作性不自主抽搐伴右侧耳鸣3年,加重2个月入院。耳鸣呈擂鼓样,与抽搐基本同步。

  • 标签: 面肌痉挛 耳鸣 显微血管减压术 入路 小脑脑桥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