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因炎症、外伤、肿瘤等导致的口腔颌面部骨缺损是常见的骨缺损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临床上治疗的难点,给口腔医生带来了重大挑战。目前,骨缺损治疗最有效的是自体骨移植,但存在数量有限、增加患者痛苦等问题。异体骨治疗骨缺损效果也较佳,但异体骨同样存在许多缺点,如免疫排斥、交叉感染等。因此,为了解决骨缺损的治疗难题,骨组织工程应运而生。海藻酸盐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等优点,广泛用于骨组织工程;同样锶离子具有促进成骨、成血管的作用,也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但目前这两者的研究状况没有系统论述,故本文将对锶和海藻酸盐水凝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碳纳米管地三维多孔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制备方法及具体临床效果。方法首先制备CNTs/PLA/CHI碳纳米管(CNTs)/聚乳酸(PLA)/甲壳素(CHI)三维多孔支架材料,然后对材料亲水性表征及动物实验效果进行观察。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甲壳素纤维的亲水性理想,可将复合材料的亲水性显著改善。对于本研究所使用的几种材料,唯有聚乳酸(PLA)/碳纤维(CF)复合材料亲水性最佳。与未含碳纳米管的对照组比较,加入少量的碳纳米管地low组的亲水性要显著降低,然而随着复合材料中所加入的碳纳米管(CNTs)逐渐增多,材料亲水性也稍增强。但是材料亲水性与是否交联无显著关系。当CNTs添加至PLA/CF复合材料中,会使得复合材料亲水性显著下降。当CNTs水平逐渐增大时,复合材料的亲水性能则出现一定的增强。(2)经X线片检查,各组术后骨缺损移植地人工骨材料均未发生移位以及断裂现象。在第4周时,实验组桡骨缺损区域能够发现存在非常明显的骨生成影像,呈现云雾状,且均匀分布于骨缺损区域,骨密度水平非常低,存在大量孔隙;第8周时,经X线检查,显示植入体已与缺损断端骨性愈合,骨缺损部位的骨密度水平显著增大,新骨阴影非常显著,有成骨出现,但皮质骨连续性较差;第12周时,实验组CNTs中剂量组以及高剂量组均显示,植入体已与骨缺损部位断端骨性愈合,皮质骨连续性比较理想,髓腔畅通性较好。4种不同含量的CNTs复合材料组中,随着CNTs含量逐渐增多,骨缺损愈合程度逐渐加大。(3)随着CNTs含量的逐渐增加,骨密度水平显著增大,低含量组、中等含量组与高含量组骨密度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低含量:4周:P<0.01;中等含量:4周:P<0.01,8周:P<0.01,12周:P<0.01;高含量:4周:P<0.01,8周:P<0.01,12周:P<0.01),同组各时间节点骨密度水平两两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含量:4周比8周:P<0.01,4周比12周:P<0.01,8周比12周:P<0.01;中等含量:4周比8周:P<0.01,4周比12周:P<0.01,8周比12周:P<0.01;高含量:4周比8周:P<0.01,4周比12周:P<0.01,8周比12周:P<0.01)。结论碳纳米管可有效促进新骨生成。
简介:摘要迄今,能够永久性封闭创面的皮肤替代物仍是以自体皮肤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的自体组织工程皮肤。培养的自体表皮移植物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自体组织工程复合皮肤在结构、功能与疗效上更接近自体断层皮片,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从组织工程皮肤应用研究的实际现状出发,就自体组织工程皮肤作为永久性移植物的主要研究进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开发与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以期为自体组织工程皮肤改进及应用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精细管理工程在老年病房管理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3 月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 104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52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观察组采取精细化管理。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满意度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3.85% ,低于对照组的 23.08% ,有显著差异( P < 0.05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为 96.15% ,高于对照组的 73.08% ,有显著差异( P < 0.05 )。 结论: 在老年病房管理中,开展精细管理工程,通过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各种原因导致的关节软骨(articular cartilage, AC)损伤的治疗至今仍是临床一大难题;而软骨组织工程技术的出现为AC损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软骨组织工程技术可分为两类,即基于细胞的组织工程技术和无细胞的组织工程技术。虽然基于细胞的组织工程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软骨损伤,但仍然具有细胞来源受限、成本高、疾病传播风险和操作程序复杂等缺陷;而无细胞的组织工程技术避免了这些缺点,为原位AC再生带来了希望。无细胞的组织工程技术主要是通过募集内源性干细胞/祖细胞(stem cells/progenitor cells, SCPCs)到达软骨损伤部位,并提供合适的再生微环境促进细胞的增殖和成软骨分化,进一步促进新生软骨组织成熟,因此也被称为细胞归巢的原位组织工程技术。成功地募集内源性SCPCs是原位软骨组织工程中的第一步。选择合适的趋化剂来实现内源性SCPCs的募集尤为重要。因此,通过简要介绍软骨损伤后趋化反应,系统综述传统趋化剂(如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和新兴趋化剂(如功能性多肽、外泌体和核酸适配体等),评估趋化剂与递送装置之间的结合方式,讨论趋化剂介导的原位组织工程技术的前景与挑战,为基于内源性SCPCs归巢的原位组织工程技术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下,患者对社区中医师的信任度及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对其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9月,用维克森林医师信任量表(WFPTS)中文版测量浙江省三地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 391例患者对社区中医师的信任度。定量变量描述采用均数和标准差,定性变量描述采用构成比。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差异。结果WFPTS中文版用于社区中医师的信效度良好。患者对社区中医师信任度的总均分为(38.00±6.42)分,仁爱、技能维度分别为(19.14±3.41)分、(18.82±3.50)分;信任度在患者人口学特征和对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知晓的数量、途径和利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性别、年龄、对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知晓率和利用等因素,影响社区中医师的信任度。结论患者对社区中医师的信任度较高。提高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知晓率和利用率,有利于提升患者对社区中医师的信任度。建议加强宣教,多渠道提升社区中医师的技能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细胞心内膜作为新型生物材料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内膜层的可行性。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分离新鲜猪心内膜,用包含DNase Ⅰ、RNaseA的Triton X-10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去细胞液进行消化,获得去细胞心内膜材料,并检测其形态学和力学特征。将去细胞心内膜内表面接种CD34+骨髓干细胞构建小口径血管,连接脉冲生物反应器,研究其在模拟动态状态下对细胞的黏附力。结果去细胞液可完全去除材料中的细胞成分,去细胞心内膜与新鲜心内膜弹性模量分别为(2.35±0.41) MPa和(2.13±0.36) MPa(n=3,P>0.0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了良好的力学顺应性。对CD34+骨髓干细胞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在脉冲生物反应器下培养,当灌注压为40 mmHg(1 mmHg=0.133 kPa)时脱落细胞数为(15.84±4.22)×102(n=3,P>0.05),对比10、20 mmHg时无显著增加,细胞在去细胞心内膜表面存留较好,并形成完整、融合的细胞单层。结论去细胞心内膜具有独特表面形态结构和良好的力学顺应性等特征,有利于提高其在动态血流下对CD34+细胞黏附和存留,可作为有用的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内膜层材料。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内皮祖细胞(EPC)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的基质依赖型组织工程骨(ECM-TEB)修复大鼠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分离培养骨髓来源的MSC和EPC并进行功能鉴定,种植上架于纳米晶胶原基人工骨颗粒,培养14 d后冻干,获得MSC/EPC ECM-TEB和MSC ECM-TEB。扫描电镜观察MSC和EPC在支架表面的生长形态。分别提取MSC ECM-TEB蛋白浸提液(对照组)和MSC/EPC ECM-TEB蛋白浸提液(实验组),加入EPC培养系统中进行迁移、划痕修复、管腔形成检测;另加入MSC培养系统中进行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观察两组细胞募集、血管生成和成骨分化情况。选取12只SD大鼠,建立股骨缺损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假手术组:仅在缺损处进行清创处理;(2)MSC ECM-TEB组:在缺损处植入MSC ECM-TEB;(3)MSC/EPC ECM-TEB组:在缺损处植入MSC/EPC ECM-TEB,每组4只大鼠。2个月后行Micro-CT检查和缺损区Masson三色染色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冻干后低温保存3个月,采取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iTRAQ)标记蛋白质谱检测MSC ECM-TEB和MSC/EPC ECM-TEB在成血管方面的差异,并采用基因本体论/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技术(GO/KEGG)功能富集方法分析其原因。结果MSC和EPC在支架表面生长、增殖良好,形成光滑的细胞层状结构。实验组在细胞迁移数、划痕修复比例和管腔形成长度分别为(121.6±8.3)个、(61.5±5.9)%、(11.3±0.6)mm,较对照组显著增多[(85.0±6.7)个、(39.3±3.6)%、(5.9±0.4)mm](P均<0.01)。茜素红染色和ALP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钙结节矿化面积比例显著增加[(38.8±3.3)%∶(49.9±3.0)%、(38.8±2.4)%∶(45.3±3.3)%] (P均<0.05)。Micro-CT和Masson染色结果表明,MSC/EPC ECM-TEB组骨缺损修复良好,MSC ECM-TEB组仅形成少量新骨,假手术组几乎没有新骨形成;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和骨小梁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谱分析结果表明,与MSC ECM-TEB组相比,MSC/EPC ECM-TEB组中有83个血管生成相关的因子显著上调(差异倍数>2,P<0.05);GO/KEGG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与MSC ECM-TEB相比,MSC/EPC ECM-TEB在"血管发育"等生物过程存在明显差异(P<0.01),"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路"等显著增强(P<0.01)。结论与MSC ECM-TEB相比,MSC/EPC ECM-TEB在细胞募集、血管生成和新骨生成方面显著增强,是一种更佳的可用于创伤性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工程骨构建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以去细胞心内膜/弹力层微米颗粒为材料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并种植经诱导的CD34+细胞初步观察内皮化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以新鲜猪心脏去细胞心内膜作为内层,猪主动脉弹力纤维微颗粒多孔支架为外层;分层仿生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提取骨髓间充质中的CD34+细胞,诱导向内皮细胞分化,种植于支架内表面,1周后行苏木精-伊红(HE)和免疫荧光染色,扫面镜观察其内皮化效果。结果制备得到外径为4 mm,内径为3 mm,厚0.5 mm的管状多孔支架。支架外层孔径为25~100 μm,孔隙度为70%;内层种植经诱导的CD34+细胞1周后,生物支架内皮样细胞覆盖率>90%。结论以去细胞心内膜/弹力层微米颗粒为材料构建的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种植经诱导的CD34+细胞可以初步获得满意的内皮化效果,可以应用于下一步实验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体外构建的仿生组织工程软骨修复羊膝关节软骨损伤,通过组织学染色、点压力学分析、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来评价修复效果,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方法评估再生软骨质量的可行性。方法共选用雄性山羊12只,随机分A、B、C三组,A组空白对照组2只,仅做股骨髁负重区直径6 mm全层软骨缺损;B组单纯仿生软骨(ECM)支架修复组4只,在股骨髁负重区软骨缺损处仅植入仿生软骨支架;C组仿生软骨支架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组6只。取自体髂骨骨髓血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细胞浓度达到1×107个/毫升后加入仿生软骨支架中,将构建好的仿生组织工程软骨植入股骨髁软骨缺损中。每组的羊均先在左膝造模,术后3个月再右膝造模,待右膝术后3个月时先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然后取材行评分,病理染色、糖胺多糖(GAG)含量测定、力学检测分析。结果3个月和6个月的A组基本无软骨组织修复。在大体评分、病理评分、GAG含量测定、点压力学测试的结果显示C组优于B组(P<0.05),并且B组与C组中的6月数据均明显优于3个月(P<0.05)。其中C组动物6个月取材发现重建软骨更接近正常软骨组织。修复组织大体形态结果,点压力学测试结果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结果对比基本一致。结论利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仿生软骨可治疗早期软骨损伤,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仿生支架能达到更好的修复效果。软骨损伤经过仿生软骨修复后恢复周期在6个月以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软骨修复效果可作为术后复查简单快捷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纤维蛋白1(FBN1)在猪耳软骨细胞工程化软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过表达FBN1后对软骨细胞表型和细胞外基质表达的影响。方法取3只长枫杂交猪单侧耳廓软骨,提取软骨细胞扩增至第2代,以6.0×107/ml的密度(200 μl)接种于直径为10 mm、厚2 mm的聚羟基乙酸-聚乳酸(PGA-PLA)支架材料上,体外培养5周,构建9块细胞材料混合物组织块;将6块细胞材料混合物植入3只裸鼠体内,每只2块,培养10周,构建工程化软骨组织6块。HE染色分别检测3块体外培养5周的细胞材料混合物及裸鼠体内培养10周后的组织工程化软骨形态;取3块2 cm×1 cm大小的另一侧猪耳软骨组织及3块1.0 cm×0.5 cm大小的工程化软骨组织提取RNA,通过qPCR检测二者FBN1 mRNA表达差异;取0.5 cm×0.5 cm大小的另一侧猪耳软骨组织及工程化软骨组织各3块,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二者FBN1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及分布差异;在第2代猪耳软骨细胞中转染空载体质粒及FBN1过表达质粒,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软骨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实验重复3次。所得数据用Graph Pad Prism 6.0进行双尾非配对t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体外培养5周时,工程化软骨组织中可见大量软骨细胞及小的软骨陷窝,体内培养10周后,工程化软骨组织中形成明显软骨陷窝;工程化软骨组织FBN1 mRNA的相对表达量(0.001 41±0.000 28)较正常猪耳软骨组织(0.003 58±0.000 34)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13,P=0.008);正常组织中FBN1分布于软骨陷窝及软骨膜处,而工程化软骨组织中多分布于软骨膜处,越接近软骨组织中心越少;FBN1过表达组中FBN1 mRNA相对表达量为0.018 03±0.000 64,而空载体对照组为0.006 13±0.001 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708,P<0.001);过表达FBN1后软骨细胞SOX9、COL2A1、ACAN等软骨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1.273±0.071、1.315±0.104、1.928±0.280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4、3.311、3.044,P=0.018、0.001、0.038)。结论猪耳软骨工程化软骨组织中FBN1 mRNA表达量及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耳软骨组织;体外实验显示FBN1促进软骨细胞COL2A1、ACAN等软骨相关基因的表达。
简介:摘要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英泽教授从事骨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余年,在创伤骨科的多个领域屡有所突破和创新,并注重科研成果向实用转化,为推动中国骨外科专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其学术创新体系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主持建立了中国创伤骨科流行病学体系,为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与创伤预防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②发现了胫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等新骨折类型,使后踝骨折误诊率由68%降至0;③介绍了腓骨截骨治疗膝骨关节炎方案,保留了膝关节的美观与功能;④提出了骨盆、髋臼骨折的微创诊疗新思路与新方法,完善了髋臼骨折分型,解决了骨盆骨折微创固定的问题等。本文就近年来张英泽院士及其团队发表的系列代表性论文为基础,将其学术思想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希望能籍此启迪青年创伤骨科医师刻苦钻研、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