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血开关颅技术与传统开关颅方式在切口并发症中的差异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60例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科收治的开颅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头皮夹配合双极电凝止血的传统开关颅方式,观察组采用无血开关颅方式,对患者术后头皮切口渗液、坏死、感染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对照组30例开颅手术患者中有1例出现术后切口渗液,观察组30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术后切口周围头皮坏死,两组患者切口经过短期换药后均愈合良好,未出现感染征象。两种开关颅方式在切口并发症中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血开关颅技术对术后切口愈合无明显不良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塞容易误诊为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方法实验基础数据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6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各项症状,分析出现误诊的原因。结果误诊原因分析可见,对于该疾病的误诊包括多方面的原因,治疗不及时以及诊断不当是其中主要原因,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塞容易误诊为颈椎病在临床中误诊概率较高,对患者的治疗造成延误,需要对误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原因,后期进行预防,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简介:摘要目标研究固定义齿修复后食物嵌塞的原因,及扩隙树脂修复治疗对固定义齿修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就诊固定义齿修复后食物嵌塞的80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护理人员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采取扩隙树脂修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并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40%,对比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效果更好。讨论扩隙树脂修复治疗对固定义齿修复的治疗效果及固定义齿修复后食物嵌塞改善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蛛网膜下隙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约占全部脑卒中的5%~10%。其中85%出血原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SAH后急性脑积水是指SAH后1周内发生的脑积水,是SAH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27%。可导致患者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常加速病情进展甚至导致死亡。脑积水的诊断标准为:(1)双侧侧脑室额角尖端距离〉45mm;(2)两侧尾状核内缘距离〉25mm,(3)第三脑室宽度〉6mm:(4)第四脑室宽度〉20mm。急性脑积水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尤其是蛛网膜下隙出血后3d内病情恶化,逐渐出现意识改变、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排螺旋CT平扫在腔隙性脑梗塞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6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CT影像存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43例,占71.67%,单纯性运动性偏瘫31例,感觉性卒中12例,共济失调性偏瘫6例,构音障碍11例。CT显示病灶大小在5-20mm之间,平均14.23mm,病灶位于内囊13例、丘脑17例、脑干5例、豆状核8例、尾状核12例,其他脑叶深部5例,多发者31例,单发者29例,病灶形态为圆形或卵圆形,CT值为10-30HU,平均为18HU。占位效应轻或无占位效应,随访扫描显示腔隙性脑梗塞同侧脑室或外侧裂池可扩大,中线结构也可以轻度向同侧移位。所有患者的临床与影像表现基本平行。结论双排螺旋CT平扫多腔隙性脑梗塞的早诊早治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在基层医院的临床上推广运用。
简介:目的:对比CT和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1月,医院采用CT、MRI诊断怀疑为腔隙性脑梗死194例,对比CT、MRI诊断效用.结果: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135例、单纯的脑白质改变引起的痴呆或其他类型的脑病59例.CT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分别为77.0%、89.8%、94.5%、71.6%、80.9%,MRI则为97.0%、93.2%、97.0%、93.2%、95.9%,MRI诊断灵敏度、阴性预测值、符合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多发梗死、侧脑室半卵圆、额顶颞叶、〈5mm病灶的脑梗死检出率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在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对于较小、多发、非基底节区梗死病灶检出率明显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肛周脓肿患者三间隙引流术(TCC)后发生肛瘘的影响因素,为肛周脓肿患者TCC术后拟定早期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TCC治疗的93例肛周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术后2个月参照相关标准评估肛周脓肿患者肛瘘发生情况;设计基线资料调查问卷,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并记录,纳入可能的影响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肛周脓肿患者TCC术后肛瘘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93例肛周脓肿患者TCC术后发生肛瘘18例,发生率为19.35%;经单因素分析后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肛周脓肿病史、肠道菌致病、C反应蛋白(CRP)过表达、白细胞介素8(IL-8)过表达均是肛周脓肿患者TCC术后发生肛瘘的影响因素(OR>1,P均<0.05)。结论肛周脓肿患者TCC术后肛瘘发生风险高,可能与肛周脓肿病史、肠道菌致病、CRP过表达、IL-8过表达有关,临床应重视有上述风险因素的肛周脓肿患者TCC术后早期预防、干预,以期降低肛周脓肿患者TCC术后肛瘘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头颅MRI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诊断为急性腔隙性脑梗死而收治入院的老年患者74例,入院后均予MRI及CT检查,若患者为发病24h之内入院,则于发病后24h再次予以MRI及CT检查。结果患者入院时经两种检查方法不同发病时间均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检出,MRI检出率为100.00%,高于CT检出率的14.86%(P<0.05),尤其在发病≤2h及2—6h,CT检出率均为0,MRI检出率为100%高于CT检出率为44.59%(P<0.05),尤其当病灶径线≤5mm时,CT检出率仅为8.70%;MRI共检出病灶193个,其中病灶径线≤5mm61个,6—10mm101个,11—15mm31个;CT共检出病灶82个,其中病烛径线≤5mm4个,6—10mm57个,11—15mm2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颅MRI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检出率高,病灶检出数量多,对其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的临床疗效及相应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95例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性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47例患者接受传统内科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7.92%)优于对照组(78.7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488,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本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529,P<0.05)。结论对蛛网膜下隙出血进行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CT与核磁共振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推广安全有效的诊断方式,使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大大提升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医患纠纷的发生率。方法:将2019年7月-2020年7月间在我院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100例患者选为研究对象后展开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各50例。对照组应用CT诊断患者的实际病情,实验组通过核磁共振检查诊断患者病情的有效诊断。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诊断结果的准确率、家属诊疗服务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核磁共振检查后,患者临床诊断结果的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的对照组;实验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家属诊疗服务满意度评价普遍优于CT检查的对照组;实验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CT检查的对照组。结论:不同诊断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不同,相比CT检查而言,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的准确率、临床诊断的可靠性、应用优势更为突出。可以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应用核磁共振检查以及CT检查展开联合诊断,同时降低误诊率、漏诊率,赢得患者家属的充分信任,加快医院的现代化改革进程,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MSCT、MRI检查诊断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老年患者60例为对象,病情经治疗后复查结果证实,对比MSCT、MRI检查诊断腔隙性脑梗死准确率与病灶检出率、影像学特征。结果:MRI检查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准确率和病灶检出率高于MSCT,P<0.05。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清晰,不同序列下病灶组织的影像学存在差异,可检出患者脑局部的血流动力学、神经元功能和神经元形态学变化。结论: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采用MRI检查诊断的价值比MSCT高,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病灶检出率高,影像学特征清晰。
简介:摘要:目的: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时间护理干预的护理满意度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5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8例,使用随机、单盲法进行平均分组,各44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本院自制的时间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0.91为%,常规组为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时间护理干预模式具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