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网络化CBL教学模式结合PBL教学法在皮肤科见习生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本院皮肤科见习生70名,应用计算机排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有35名。对照组内见习生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带教老师选择传统LBL教学活动,而实验组内见习生在接受教学时,由带教老师采用网络化CBL联合PBL教学法。待实习期结束后,对两组见习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对比。结果:在实验结果中显示实验组见习生的操作评分以及理论成绩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高,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而在实验结果中,实验组中见习生对于带教工作具有较高的满意度,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进行皮肤科见习生教学活动时,教学人员选择网络化CBL联合PBL教学法能够有助于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并且还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见习生对于带教活动的满意度,使教学工作能够更为顺利的开展,对于我国的医疗带教工作优化来说极为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单纯强阿片类药物与腹腔内生场热疗联合强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本院肿瘤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的56例经完整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并伴有癌痛的晚期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男34例,女22例,中位年龄60岁,疼痛评分均为中重度疼痛,强阿片类药物选择奥施康定。前7 d单纯使用强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后7 d使用腹腔内生场热疗,同时联合强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对癌症患者疼痛评分、爆发性疼痛频率、奥施康定的用量及不良反应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6例中晚期癌症患者使用腹腔内生场热疗联合强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后,患者的癌痛评分较热疗前有所下降[(4.375±0.728)分比(5.714±0.948)分],7 d内爆发疼痛总次数减少[(4.500±0.991)次比(5.911±1.311)次],使用热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 1);使用热疗后奥施康定的每日用量较热疗前减少[(51.786±23.129)mg比(54.643±27.367)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热疗前后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内生场热疗与强阿片类镇痛药物联合使用,能很好地控制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安全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及实验验证寻找RA相关的关键基因。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了RA患者基因芯片数据,构建基因网络,利用WGCNA将基因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将与RA临床症状相关的模块中的关键基因进行了基因本体论分析。随后使用GEO不同的数据集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关键基因对RA诊断的准确性。此外,还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验证关键基因在RA中的表达,分析其与DAS28的关系。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出5 413个基因构建了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将基因分为23个模块。其中,黑色模块与RA临床症状密切,包含346个基因。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显示其要富集于对IL-6的正调控、IL-1β分泌、破骨细胞分化、NOD样受体信号通路、辅助性T细胞(Th)17细胞分化等多个与RA密切相关的通路。其中运动性精子结构域包含蛋白2(MOSPD2)与临床症状具有明显相关性,在血液单核细胞、骨髓单核细胞中高表达(t=2.238,P=0.032;t=3.153,P=0.006),在RA关节滑膜液中与血液中表达呈正相关(r=0.683,P=0.03)。ROC曲线分析表明,MOSPD2能区分RA和对照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5和0.726)。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MOSPD2在RA患者中表达上调(t=-3.96,P=0.02)。MOSPD2在血液中的表达水平与RA患者的DAS28呈正相关(r=0.8846,P=0.0462)。结论MOSDP2与RA患者临床症状密切相关,可能是诊断及治疗RA的靶点之一。
简介: 【摘 要】目的:围绕完善药品管理和发放制度对西药房工作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并评价。方法:使用回顾性的方法收集在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西药房所开的2000例处方作为临床研究的基本对象,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未进行西药药品管理与发放制度完善的1000例处方作为对照组,将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实行西药药品管理与发放制度的1000例处方作为观察组,分析并对比两组的取药时间、药品盘点时间以及实际的药品发放差错率。结果:观察组的取药时间、药品盘点时间经过分析和对比,明显要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药品发放的差错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某地区居民口腔健康状况及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现状,探讨进一步完善该地区分级诊疗制度的对策。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以封开县400名居民和3个镇的医疗卫生机构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结果:除残疾外,OHIP-14量表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户籍类型居民的“生理性疼痛”和“残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性疼痛”(17.7%)和“生理障碍”(14.0%)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而“社会障碍”(3.6%)和“残疾”(2.8%)的负面影响较小。结论:由于分类和治疗框架不完善,医院间缺乏信息共享,60岁及60岁以上居民比12~60岁居民和城市户籍居民的健康状况差。推进社区诊所口腔医学改革,加快建立医患信息共享平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膀胱灌注化疗病人中实施无隙衔接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病例筛选在我医院接受膀胱灌注化疗治疗的患者30例,将纳入的病例以随机数字表分组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为15例,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分别给予无隙衔接护理和常规护理,详细对比两组最终获得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最终结果比较显示,观察组获得的护理质量较好,患者的焦虑情绪得到及时改善,治疗期间的依从性较高,化疗产生的并发症也较少、最终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高(P<0.05)。结论:对膀胱灌注化疗病人护理中开展无隙衔接护理,能够进一步提升临床护理管理质量,及时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增强患者的认知度和配合度,从而能够减少患者化疗并发症发生,提高疾病控制效果及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燃煤污染型氟暴露人群血浆中差异表达的5个微小RNA(microRNA,miRNA)靶基因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筛选具有重要作用的基因及基因模块。方法将本课题组前期筛选的燃煤污染型氟暴露人群血浆中差异表达的5个miRNA(hsa-miRNA-3131、hsa-miRNA-4516、hsa-miRNA-6501-5p、hsa-miRNA-10b-5p、hsa-miRNA-4683)的靶基因定位到STRING在线数据库(https://string-db.org),筛选PPI网络。使用Cytoscape v3.6.0软件对PPI网络可视化,通过NetworkAnalyzer插件得到拓扑属性值度和拓扑属性值介数,筛选PPI网络的中心节点(度和介数均最高的节点)。同时,采用CytoHubba插件中的最大团中心(MCC)分析方法来确定PPI网络中的重要节点。通过MCODE插件进行聚类分析,筛选PPI网络的基因模块。将基因模块所包含的蛋白质名称在线提交KOBAS v3.0数据库(http://kobas.cbi.pku.edu.cn/),对MCODE插件筛选出的基因模块进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靶基因的PPI网络由1 035个节点和4 346个边组成。泛素蛋白A-52残基核糖体蛋白融合产物1(UBA52)的度(101)和介数(0.010 723 89)均最高,为PPI网络的中心节点。经MCC分析,UBA52为PPI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从PPI网络中选择排名前5的基因模块,5个基因模块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中高度富集的基因通路分别为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剪接体、内吞作用、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囊泡转运。结论成功建立了燃煤污染型氟暴露人群血浆中差异表达的5个miRNA靶基因的PPI网络,筛选出UBA52基因和5个基因模块主要通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现行心理护理联合中医辨证施护对肝癌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徐州市中医院收治的肝癌患者60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证型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证型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现行心理护理联合中医辨证施护干预,收集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应对方式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后,证型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物质生活、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躯体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面对应对方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现行心理护理联合中医辨证施护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应对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相流模型对轴流式血泵溶血性能预报的研究。方法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对轴流泵的水动力性能、流场、切应力分布进行分析,建立一种基于切应力的溶血预报模型。体外6次溶血实验,每次应用2 000 ml新鲜抗凝小牛血,在流量为5 L/min,流出道压力100 mmHg(13.3 kPa),转机4 h,每30 min取血样本,测量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free hemoglobin,FHB)含量和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同时留静置的牛血作为对照组,计算标准溶血指数(normal index of hemolysis,NIH)。结果计算预测FHB变化与体外溶血实验基本吻合,体外验证实验计算NIH结果0.0055 g/100L,与多相流模型预测NIH结果一致。结论多相流模型可用于心室辅助装置溶血液性能的定量预报,该方法可应用于血泵设计选型阶段。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分子网络方法分析2009—2017年中缅边境的德宏州未治疗的16~25岁HIV-1感染者流行特征,为精准防控和降低HIV-1在德宏州的传播提供参考。方法筛选HIV-1感染者,静脉采血并分离血浆,提取RNA用以扩增HIV-1 pol区序列,使用HIV-TRACE程序构建分子网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73名入组感染者中,中国籍319名(55.67%)、缅甸籍254名(44.33%);男性351名(61%),女性222名(39%);异性性传播404名(HET,70.51%),注射毒品110名(PWID,19.20%),男男性行为者51名(MSM,8.9%);亚型包括独特重组型193个(33.68%)、流行重组型201个(CRF,35.1%)、C亚型156个(27.23%)、B亚型23个(4.01%)。通过HIV-TRACE构建的83个分子网络涉及249名感染者,86.7%的网络由CRF01_AE,C或URF构成,49%为中缅混合网络(41/83),缅甸籍进入中缅混合网危险度高(AOR=2.676, p=0.002);中国籍男性PWID网络同配性为0.34,缅甸男性PWID为0.20,MSM为0.18。结论中缅边境德宏州存在潜在的HIV-1跨境传播风险;需注意MSM和缅甸籍男性PWID人群与其他传播途径混合传播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