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研究了赤水河下游紫色土不同形态钾含量与地形要素及毛竹林植物多样性指数的相关规律。结果表明:1)紫色土不同形态钾含量在毛竹林不同类型及土层间差异不显著,随土层厚度增加,全钾含量增加、速效钾含量降低。全钾含量与土壤主要物理指标相关性不显著,速效钾含量与A(B)层土壤密度及孔隙度相关性显著,不同形态钾含量与不同土层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以及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及有效磷含量相关性显著。2)毛竹林乔木层植物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值随毛竹重要值降低而增加,灌木及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指数值变化的趋势性各异。不同层内植物多样性指数相关性显著,不同层间植物Margalef指数、乔木和灌木层植物Simpson指数相关性显著。3)不同土层土壤全钾含量与乔木及草本植物多样性因子相关性显著,速效钾含量与地形及草本植物多样性因子相关性显著。土壤全钾含量与毛竹林乔木、灌木及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指数间相关显著的直线和二次多项式指标对数量分别为50.00%、50.00%,土壤速效钾含量的相应值为13.89%、44.44%,表明土壤不同形态钾含量与植物多样性指数关系存在无关型、直线型和曲线型3种类型,印证了毛竹林植物多样性的土壤生态功能多样性。
简介:土壤水分入渗特性与不同层次土壤水分密切相关,影响农田弃耕后的植被演替过程。为深入理解鄂尔多斯高原弃耕农田土壤水分入渗随植被演替的变化规律,以鄂尔多斯高原软梁、硬梁不同年限的弃耕农田为对象,采用双环入渗仪测定土壤水分入渗参数,利用Kostiakov-Lewis模型模拟软梁和硬梁弃耕农田(共计12个弃耕类别)的水分入渗过程,分析它们的水分入渗规律。结果表明:1)软梁土壤初渗速率随弃耕年限增加呈不显著的降低趋势;稳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高度随弃耕年限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且在弃耕10年时显著降低;2)硬梁土壤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高度随弃耕年限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在弃耕10~15年之间明显升高。随弃耕年限增加,软梁土壤水分入渗浅层化,硬梁土壤水分入渗能力有所提高。研究结果可为鄂尔多斯高原弃耕农田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内标法检测灭蝇胺及其代谢物三聚氰胺在双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子实体和覆土中的残留量,以及两者在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中的变化规律。样品经V(甲醇):V(水)=4:1混合溶液提取,MCX固相萃取柱净化,HILIC色谱柱分离,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三聚氰胺-^13C同位素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灭蝇胺和三聚氰胺的检出限均为0.001mg/kg。在0.02~1mg/kg添加水平下,灭蝇胺在双孢蘑菇子实体和覆土样品中的回收率为86%~10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5.3%;三聚氰胺在子实体和覆土样品中的回收率为98%~103%,RSD为1.5%~2.4%。在有效成分为1、10、50和250mg/kg施药水平下,灭蝇胺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在覆土中的平均半衰期为31.3d。在覆土中灭蝇胺会转化为三聚氰胺,第2潮蘑菇采摘结束后,覆土中灭蝇胺的转化率为8.58%~13.87%。在施药水平较高(50、250mg/kg)时,灭蝇胺和三聚氰胺在第1潮菇中的残留量高于在第2潮菇中的,其最高检出量灭蝇胺为2.36mg/kg,三聚氰胺为1.75mg/kg。综合考虑环境和产品安全,建议灭蝇胺的使用量不宜超过50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