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都会生活与都会情感作为中心表现的现代都会散文在中国的发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且有着别于诗歌、小说等文体的别异形态。五四之前,集中于宋、元、明、清及民初,随着时代与商业等的发展,中国古典散文首先实现了自应用文体到趣味文体、由远在的乡村旷野到切近的都会景观与都会情感的转变。1920年代末以至1940年代,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已经具有了现代工商城市的面貌,也因此出现了散文创作的超拔与尖新,宣告了真正现代都会散文在中国的登场,体现了都会散文作为一种城市散文与生活散文的成熟。但乡土中国所产生的现代都会的特殊性决定了现代都会散文一直以来只是众多散文之一种,而且算不上强大的一脉,且时有着视角的分散等复杂的表现,但它却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坛别一道虹光。
简介:非暴力不杀生、慈悲、众生平等、无情有性是佛教伦理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体现了佛教自然伦理的逻辑内涵和体系特点。"不杀生"居佛教戒律之首,属于消极的非暴力,其内在的"慈悲"精神属于积极的非暴力,其伦理学基础是"众生平等",体现了宗教伦理、社会伦理和自然伦理的统一。"无情有性"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道德关怀空间。佛教伦理以服从自然律、以自然万物为关怀对象和顺乎自然的无中心,突显了自然伦理的本质特征。不杀生和慈悲基于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众生之间的同情,与现代环境伦理学的个体主义和仁慈主义相通;众生平等和无情有性以对生命共同体和自然界的道德关怀,与现代环境伦理学的整体主义和自然主义相通。佛教自然伦理以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仁慈与自然的统一、学理与实践的统一,为现代环境伦理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简介:摘要传统教育理论对教师的定位往往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度来考察教师的工作能力。实质上,教师还肩负着传播科学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尤其是在当代大经济、大科学、大文化、大教育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趋势下对现代教师的角色定位,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更是十分必要的。
简介:摘要从道德经到和谐文化,从春节焰火到网络新年晚会,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遗传因素,深深融入到中国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或消极的双重作用。系统考察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积极作用更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关键就在于怎样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融合点和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