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胫后动脉穿刺采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50例需要采血的新生儿,随机分为3组,其中214例采用胫后动脉穿刺;136例采用股动脉穿刺;100例采用肱动脉穿刺。对3种穿刺法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局部瘀斑或血肿等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各组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后动脉比肱动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χ2=5.08;P<0.05)而局部瘀斑或血肿发生率低(χ2=4.86;P<0.05)。结论胫后动脉位置表浅,其搏动易触及,穿刺误伤机会少、安全、定位简单、成功率高,操作手法易掌握,不影响保暖和采血量,远离重要器官组织和神经,不易受污染,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总结并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2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13年3月-2014年2月期间行常规护理的10。例新生儿为对照组,而2014年3月-2015年2月期间的120例新生儿为观察组,在分析了新生儿护理危险因素后,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对两组的护理工作满意度和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较低,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护理中,存在诸多危险因素,包括护理人员素质、操作失误以及新生儿自身特点等,根据护理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不仅可以使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降低,还可以增强护理满意度,避免发生护患纠纷。
简介:目的:通过构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3D共培养体系,探讨自噬与血管新生的相关性。方法:使用蛋白酶和胶原酶消化法及胶原酶消化法提取hAMSCs和hUVECs。通过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及多向分化实验鉴定hAMSCs和hUVECs。通过3D成管实验观察0、3、6、12、24、48、72hhAMSCs-hUVECs(共培养)组及hUVECs(单培养)组中hUVECs出芽的长度及面积,检测各时间点中反应自噬水平的蛋白ATG5、Beclin-1、LC3Ⅱ表达水平。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hAMSCs中间充质细胞表面分子标志呈阳性表达,造血干细胞及血管细胞相关的表面分子标志呈阴性表达;hUVECs中CD34呈阳性表达,CD45呈阴性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发现,hUVECs细胞膜上表达CD31,胞浆中表达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多向分化实验证实hAMSCs具有向成骨细胞、成脂细胞及成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3D成管实验中共培养组在12h以后出芽的长度及面积均高于单培养组,共培养组ATG5表达水平在3、6h高于单培养组,共培养组Beclin-1表达水平在0、3、6h高于单培养组,共培养组LC3Ⅱ表达水平在0、3、6、12h高于单培养组。结论:本研究发现hAMSCs可以促进血管新生,并证明其促进作用与共培养体系建立早期的胞内自噬水平增高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5年12月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对宁夏及周边地区通过主动转运方式转运的危重新生儿的过程、病种及转归情况。结果自开展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以来,本院共转运危重新生儿124例,转运途中无1例死亡,入院后经医院医护人员积极抢救,无1例死亡,抢救成功率100%。转运病种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系统疾病及围产期窒息为主。结论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能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伤残率和改善预后。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转运尚属于起步阶段,转运的成功依赖于先进的设备和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需要进一步发展区域性新生儿转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