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中药穴位贴敷配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痰热闭肺型肺炎的疗效及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儿科痰热闭肺型肺炎的小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6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穴位贴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个疗程后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及患儿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痰热闭肺型肺炎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辅助使用穴位敷贴及推拿手法的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提高患者及家长的满意度与住院体验,临床实践中应予以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中,重度狭窄采用脑梗死介入联合丁苯酞序贯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72例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收治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采用脑梗死介入联合丁苯酥序贯疗法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共计92例,收治时间范围介于2020年9月到2022年4月之间。按照数字表法对患者分组,其中46例设为参照组实施脑梗死介入治疗,另外46例设为研究组联合丁苯酥序贯疗法进行治疗。观察对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比较对两组的治疗效果,研究组优于参照组(P<0.05);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采用脑梗死介入联合丁苯酥序贯疗法进行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不仅可以控制其病情,还可以改善其神经功能,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于温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符合静脉溶栓指征的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在4.5 h内,年龄 ≥ 75岁)共65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n=32,给予0.6 mg/kg的阿替普酶)、标准剂量组(n=33,给予0.9 mg/kg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48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7 d、14 d、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血清C反应蛋白(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治疗后24 h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情况及治疗后90 d的病死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48 h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低剂量组:t24 h=6.78,t48 h=7.86;标准剂量组:t24 h=8.09,t48 h=10.13,均P < 0.001),两组治疗后7 d、14 d、90 d的MRS评分均显著降低(低剂量组:t7 d=5.19,t14 d=8.47,t90 d=9.85;标准剂量组:t7 d=6.83,t14 d=7.74,t90 d=13.66,均P < 0.001),两组治疗后24 h血清CRP、NSE、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低剂量组:tCRP=5.13,tNSE=4.22,tTNF-α=34.29;标准剂量组:tCRP=4.87,tNSE=5.53,tTNF-α=31.98,均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同时间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与标准剂量组比较,低剂量组治疗后24 h颅内出血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P=0.032);而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治疗后90 d的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低剂量阿替普酶(0.6 mg/kg)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患者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标准剂量(0.9 mg/kg)相当,而安全性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IVT)治疗3个月后不良结局的预测因子,构建预测不良结局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接受IVT治疗的346例老年ACI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资料。将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2分定义为预后不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ACI患者IVT治疗后不良结局的独立预测因子,然后利用R软件建立相应的列线图模型。使用ROC曲线、校准曲线以及决策曲线分析分别评价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以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346例入选者中,109例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率31.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症状性出血转化(OR=15.647,95%CI:8.913~27.454)、卒中严重程度(中度卒中OR=3.322,95%CI:1.414~7.811;中-重度卒中OR=8.169,95%CI:4.102~16.258;重度卒中OR=9.653,95%CI:5.440~17.121)、卒中相关性肺炎(OR=2.239,95%CI:1.134~4.420)、心力衰竭(OR=2.758,95%CI:1.424~5.336)是预测老年ACI患者IVT治疗3个月后不良结局的独立预测因子(均P<0.05)。基于以上预测因子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5%CI:0.80~0.89),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显示平均绝对误差为0.020,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基于症状性出血转化、卒中严重程度、卒中相关性肺炎、心力衰竭这四个预测因子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预测老年ACI患者IVT治疗3个月后不良结局,预测准确度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缺血性卒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我国居民死亡或致残的首要病因,其早期干预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极为重要。溶栓和血管内治疗为血管再通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可最大程度挽救脑缺血半暗带,但脑再灌注损伤仍不可避免。炎症机制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部分,因此积极减轻过度炎性反应意义重大。大量研究显示,同型半胱氨酸(Hcy)、核因子-κB(NF-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l(MCP-1)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与脑缺血后炎症损伤联系紧密。本文就Hcy、NF-κB、MCP-1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新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十二穴穴位按摩联合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偏瘫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12月收治于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 3组各30例。A组给予早期康复治疗,B组给予手足十二穴穴位按摩治疗,C组给予手足十二穴穴位按摩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分别于入院当天、治疗14 d后采用中风病疗效评分、简式Fugl-Meyer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和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表进行偏瘫康复效果评定。结果治疗后A组有效率为66.7%、B组为63.3%,C组为90.0%优于A、B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BI和N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其中C组效果优于A、B组(P<0.05)。结论手足十二穴穴位按摩联合早期康复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偏瘫效果较为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丁苯酞注射液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100例医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救治措施,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丁苯酞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IHSS评分)、生活能力评分(BI评分)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结果:①观察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BI评分变化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IL-6、VEGF水平变化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的应用,可有效提高VEGF表达水平,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从而保护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评分。方法:以简单随机法抽选出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参与研究,从中随机选择80例,根据急救过程中的护理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前者采取常规急诊科护理流程,观察组则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比2组患者急救效果、溶栓治疗前后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诊时间、确诊时间、接受溶栓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NIHSS评分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以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缺损程度,并改善患者病情,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以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以及早期康复护理,对比2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以及认知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护理前2组患者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评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效果均显著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保障急性脑梗死患者恢复健康,经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肢体运功功能以及认知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充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应用意义显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采用血塞通注射液、小牛血清去蛋白联合治疗的作用效果。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他们就诊时间分别在2019年8月-2020年8月期间,根据数据表达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单药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小牛血清去蛋白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有效治疗率92%与对照组有效治疗率78%相比明显更高,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差异显著,与统计学意义相符(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血塞通注射液、小牛血清去蛋白联合治疗的效果十分显著,可有效修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生存质量升高,是一项值得积极推广的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ELVO筛查量表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我院发病24小时内来诊的怀疑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使用改良ELVO筛查量表进行进行评分,并将改良ELVO筛查量评分结果与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改良ELVO筛查量表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改良ELVO筛查表预测LVO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PPV)、阴性预测率(NPV)和准确度分别为87.32%、73.4%、55.36%、93.88%和77.22%。结论 改良ELVO筛查表是能正确筛查出存在LVO卒中患者的简单、快速、可靠的评估量表,将有助于减少目标患者错失EVT治疗的机会。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应用血清胱抑素C(CysC)、凝血功能检验,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梗死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58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CysC、凝血功能指标检测, 比较两组对象及不同脑梗死类型患者的CysC、凝血功能水平。结果:梗死组患者CysC、D-D、Fbg、PAI-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完全型脑梗死患者CysC、D-D、Fbg、PAI-1水平均明显高于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应用CysC、凝血功能检验有助于判断其病情及梗死类型,可作为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的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动脉介入溶栓手术对于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对于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以本院神经内科诊疗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主体,研究时间是2020年8月~2021年8月,通过奇偶法分组,其中44例采取静脉溶栓治疗并视为对照组,剩余44例患者采取脑动脉介入溶栓手术治疗并视为研究组,观察并对比各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结果:比较临床疗效显示,研究组(93.18%)临床总有效率显著较高,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比较NIHSS评分显示,研究组明显较低,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结论:采取脑动脉介入溶栓手术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更为确切的疗效,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应用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 心血管类疾病的死亡率为我国疾病死亡率最高。其中大约70%的心血管疾病康复患者在身体恢复健康后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这些后遗症给患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身体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缺血性死亡病例当中,其中死于急性脑梗的患者大约有60%~80%。美国学者曾对这方面的相关救治进行过研究,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溶栓。Rt-PA是现阶段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这种治疗方式的护理也有了更近一步的研究,本文就针对护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