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17年是《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发表80周年。2016-2017年,学界把“两论”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维视角对“两论”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现实意义等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新和发展“两论”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提供了启示。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内江市报告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流行特征及趋势,为指导急性乙肝病例的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内江市2006~2016年报告乙肝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006—2016年内江市报告的乙肝病例2010年之前整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出现下降。报告病例中以慢性乙肝为主。全人群报告急性乙肝发病率从2006年的6.43/10万下降到2016年的3.90/10万;<15岁人群所占构成比由13.68%下降到0.46%,<15岁人群急性乙肝报告发病率从2006年的4.72/10万下降到2016年的0.15/10万。结论内江市急性乙肝报告病例已经明显下降,<15岁人群下降更为明显。
简介:目的分析2016年和2017年盐都区内蚊类种群构成、月份消长和不同环境蚊种数量等情况,为防蚊、灭蚊和相关传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成蚊监测采用灯诱法和人帐诱法,幼虫监测采用布雷图法。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对盐都区城乡周边蚊媒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盐都区的蚊虫种类以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为主,两年合计捕获量淡色库蚊占42.4%,三带喙库蚊占28.5%,按蚊占26.6%;农村监测到的蚊虫数量远高于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生境中湿地公园捕获数量最多,占56.5%;两年的8月份蚊虫捕获数量均最多;盐都区上半夜户外活动的蚊虫种类主要是中华按蚊,且22:00左右为活动高峰;6—8月份农村地区布雷图指数大于10,存在中度登革热传播风险。结论盐都区城区的蚊密度总体控制较好,维持在较低水平,但农村地区的蚊虫数量较多,应加强监测,开展宣教和消杀工作,在蚊媒密度高峰来临前的5、6月份开展灭蚊工作,效果较好。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2016年11月10~13日阿勒泰地区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对流层中低层,暖切变和锋面气旋暖区控制整个阿勒泰地区,再加上该地区的辐合上升运动强度最大,对于水汽输送较为有利;850hPa低空处的冷切变和地面冷锋不断朝着阿勒泰地区移动,促进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再加上暖湿水汽沿着锋面上升凝结降落,是造成阿勒泰地区出现暴雪天气的主要原因;暴雪天气出现的过程中,在阿勒泰地区上空形成一个由低层到高层强盛的动力性的纬向垂直环流圈,环流圈的存在,为冷暖气流共同作用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条件。
简介:目的了解遵义市蚊类及其白纹伊蚊密度消长趋势,为预防控制蚊媒白纹伊蚊及相关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贵州省白纹伊蚊监测方案(试行)》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采用人诱停落法、路径法监测白纹伊蚊及其他成蚊和蚊幼虫密度,用监测时的温度、湿度和风速对白纹伊蚊的密度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凤冈县和赤水市的优势蚊种依次为中华按蚊(56.34%)、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各占16.90%),白纹伊蚊(9.86%)。5—7月是两地成蚊密度的高峰。赤水市单位的蚊幼路径指数是1.24处/km,建筑工地是0.66处/km,凤冈县建筑工地的蚊幼路径指数是0.6处/km。建筑工地和单位5月的蚊幼虫路径指数最高,居民区的纹虫路径指数6月有一个小高峰。结论遵义市适合白纹伊蚊的生存,废旧轮胎和建筑工地是最佳孳生场所,在蚊虫密度高峰来到之前开展综合治理,有效降低蚊虫密度,控制蚊媒疾病的流行。
简介: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1—2016年2400多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根据百分位法确定极端降水,对中国夏季持续(持续2d及以上)和非持续性(持续1d)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以江淮流域为代表,中国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量趋于增多,但华北、西南及西部部分地区趋于减少;除内蒙古中部、四川等地以外,中国大部极端降水对总降水的贡献呈增多趋势。进一步对华北、江淮、华南、西南4个代表区域进行分析,发现华北、西南地区的持续和非持续性极端降水量都呈减少趋势,持续性极端降水量的减少更突出,极端降水更多以非持续性形式出现;江淮、华南一带,两类极端降水量都呈增多趋势,持续性极端降水量的增加更明显,极端降水更多以持续性形式出现。
简介:在2016年新西兰凯库拉Mw7.8地震中,北东一北东东向科科仁古断裂水平右旋位移量最大,为10-12m;北北西一近南北向帕帕提断裂垂直位移量最大,达到5—6m。对直接坐落在这2条地震地表破裂带或变形带之上的建筑物的破坏现场调查表明,尽管房屋出现歪斜,但上部主体部分基本完整,没有出现倒塌或部分倒塌现象,避免了人员伤亡。在无法回避活动断裂及其大震危险性的情况下,隔震系统的广泛采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此次地震触发了数万个滑坡体,最大滑坡体可达数百万立方米。对沃罗村北边2处边坡失稳地带的考察结果表明,针对该地至少从2个方面进行了考虑和处置:一是在选址上,避开了突出山嘴等高陡坡地带;二是在房屋正对的山坡地带,种植或保护了茂密的树木,这既增加了山体的稳定性,又可以在地震中有效地减缓崩塌的石块对房屋的冲击。对比中国中东部一些大震,如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中触目惊心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即使在人口密度与滑坡规模上存在明显不同,对新西兰凯库拉地震灾害现场的考察结果,还是在如何有效抵御地震灾害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简介:为了客观评价《现代中医临床》学术水准,汇总了2014—2016年《现代中医临床》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中的有关数据并加以分析。结果显示:总被引频次、中医学学科内综合评价总分排名、学科扩散指标等逐年升高;影响因子保持在0.3左右;他引率、文献选出率、学科影响指标、红点指标较高;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总分在CJCR中的总排序基本稳定。提示期刊具有一定学术水准和影响力。而即年指标、扩散因子、海外论文比等指标与优秀期刊比较仍有较大差距。今后应在策划组约优秀稿件、加强网站建设、充实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积极加入适合的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数据库、要求作者科学适度地增加参考文献等方面下工夫,在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同时也使得各项期刊指标向好的方向发展。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万古霉素的用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提出改进意见并为临床合理使用万古霉素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参照《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病例点评指南(试行)》和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抽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使用万古霉素进行治疗的住院患者病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双人录入并核对,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共纳入341例患者,分布于19个科室,其中男性205例(60.1%),女性136例(39.9%),年龄覆盖新生儿至老年患者(出生15min~96岁)。分析结果显示,不存在医生越权开药现象,17例(5.0%)患者无相关病程记录;预防用药2例(0.6%),治疗用药339例(99.4%),其中经验用药268例(79.1%),目标用药71例(20.9%);治疗用药前病原学送检260例(76.7%),其中痰液标本最多,共107例次(37.5%)。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部分患者药物起点选择过高(20例,5.9%),药物配制浓度过高(104例,30.5%),患者的用药疗程过长(1例,0.3%);不良反应方面,共32例(9.4%)患者发生了肾毒性,所有患者均未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结论:我院万古霉素整体使用情况基本合理,但在规范病原学送检、药物的选择、浓度的配制以及治疗药物监测的开展等方面仍需改进,应加强万古霉素的专项点评和用药分析,不断促进其在临床的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