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eIF4E)和P53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24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及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IF4E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结合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IF4E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6%和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eIF4E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039<0.05),而与FIGO分期无明显相关(p=0.296>0.05),P53蛋白与eIF4E的表达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2>0.05)。结论过度表达的eIF4E和p53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恶变及恶性程度的分子标志。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肺组织Toll样受体4(TLR4)在盐酸戊乙奎醚减轻大鼠内毒素性肺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10周龄,体重22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生理盐水组(NS组)、内毒素性肺损伤组(ALI组)、盐酸戊乙奎醚+生理盐水组(PHC+NS组)和盐酸戊乙奎醚+内毒素性肺损伤组(PHC+ALI组)。采用气道内滴注LPS 5 mg/kg的方法制备大鼠内毒素性肺损伤模型;PHC+ALI组气道内滴注LPS后即刻腹腔注射盐酸戊乙奎醚2 mg/kg,NS组气道内滴注相应容量生理盐水,PHC+NS组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后即刻腹腔注射盐酸戊乙奎醚2 mg/kg。气道内滴注LPS后6 h麻醉下处死大鼠,进行肺灌洗,采用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TNF-α和IL-1β的浓度;取肺组织标本,计算肺湿干重比值(W/D比值),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LR4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TLR4 mRNA表达。结果与NS组和PHC+NS组相比,ALI组W/D比值、肺泡灌洗液TNF-α和IL-1β浓度升高,肺组织TLR4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1),肺组织病理学损伤加重;与ALI组相比,PHC+ALI组W/D比值、肺泡灌洗液TNF-α和IL-1β浓度降低,肺组织TLR4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1),肺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减轻大鼠内毒素性肺损伤的机制可能与降低TLR4活性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简介: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5例新生儿,其中35例为健康新生儿(对照组),20例为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新生儿(试验组),对试验组患儿给予左甲状腺素纳片口服治疗,分别检测对照组以及试验组治疗前、治疗后的血清IGF-1水平及甲状腺功能指标。结果试验组中患儿的血清IGFl水平为(90.6±21.4)ng/mL,对照组中的血清IGF-1水平为(168.6±21.9)ng/mL,试验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30d和60d后,IGF-1较前升高,但仍然低于对照组的指标;试验组治疗90d后,IGF-1升高到(170.2±20.6)ng/m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作统计学的直线相关分析后,得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治疗前、后的IGF-1与游离甲状腺素呈正相关,与促甲状腺激素则呈负相关。结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新生儿存在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GH—IGF)功能低下,监测IGF-1可有助于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诊断,经过甲状腺素的替代治疗后,测量IGF-1可判断治疗的效果,总之,监测患儿血清中的IGF-1水平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因子TNF-α、lL-6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4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男104例、女38例,平均年龄(75.63±3.93)岁,应用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用免疫学方法测定血清中TNF-α、lL-6的浓度。结果: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TNF-α、lL-6的含量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TNF-α、lL-6的含量明显高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内中膜正常患者(P〈0.05,P〈0.01)。结论:细胞因子TNF-α、lL-6参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源性生长因子(MYDGF)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西方饮食喂养MYDGF+/+ApoE-/-小鼠(AKO)和MYDGF-/- ApoE-/-小鼠(DKO)12周,根据是否予腺相关病毒(AAV)-MYDGF载体干预,将AKO和DKO小鼠分为如下6组:AKO组、DKO组、AKO-绿色荧光蛋白(GFP)组、DKO-GFP组、AKO-MYDGF组和DKO-MYDGF组,每组8只。观察MYDGF对AKO及 DKO小鼠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斑块面积及炎症的影响。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干预12周后,与AKO组相比,DKO组小鼠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下降(t=12.26,P<0.05),斑块表面积及横截面积均增加[(13.56±3.10)%比(42.01±3.29)%,t=17.80,P<0.01;(7.46±1.86)%比(21.54±2.18)%,t=13.87,P<0.01];小鼠主动脉炎性浸润[巨噬细胞(CD68)、T淋巴细胞(CD3)]面积、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增高(t=7.51~51.52,均P<0.01);体重、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游离脂肪酸水平增加(t=2.42~9.29,均P<0.05),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t=9.865,P<0.01)。相反,补充MYDGF后,与AKO-GFP组和DKO-GPF组小鼠相比,AKO-MYDGF组和DKO-MYDGF组小鼠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改善(t=4.38~5.17,均P<0.05);斑块面积明显减少[表面积:AKO-GFP组比AKO-MYDGF组为(15.22±1.47)%比(6.85±1.37)%、DKO-GFP组比DKO-MYDGF组为(43.16±2.73)%比(17.93±2.04)%;横截面积:AKO-GFP组比AKO-MYDGF组为(10.42±1.24)%比(6.31±0.72)%、DKO-GFP组比DKO-MYDGF组为(19.33±1.04)%比(13.24±1.14)%,t=8.10~20.97,均P<0.01];炎性浸润及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t=6.29~40.79,P<0.01),代谢紊乱得到改善(t=2.16~4.75,P<0.05)。结论MYDGF可改善AopE-/-小鼠血管内皮功能,减少斑块面积,降低炎性浸润及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机体代谢。MYDGF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反应改善Aop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igh样综合征起病钼辅因子缺乏症B型的表型及基因型特点。方法对2018年12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及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例钼辅因子缺乏症B型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基因结果等资料进行收集并回顾性分析。以“MOCS2”“钼辅因子缺乏症”“Leigh-like syndrome,MOCS2”“molybdenum cofactor deficiency, Leigh-like syndrome”分别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PubMed建库至2020年9月进行文献检索并文献复习。总结MOCS2基因相关钼辅因子缺乏症表型及基因型特点。结果患儿 男,7月龄14日龄,因“咳嗽6 d,姿势异常4 d,发热2 d”于2018年12月收入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患儿姿势异常表现为“角弓反张”样,伴吞咽困难,无惊厥发作,发病前发育基本同正常同龄儿。否认围生期缺氧窒息史,父母非近亲婚配。辅助检查示血乳酸轻度增高;血尿酸明显降低;尿代谢筛查示尿黄嘌呤和次黄嘌呤水平增高;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双侧苍白球、大脑脚对称斑片样T2加权相、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高信号。诊断为Leigh样综合征,予鸡尾酒疗法及对症治疗好转不明显。完善全外显子组测序示受检者携带MOCS2基因c.19G>T(p.Val7Phe)纯合变异,父母携带c.19G>T杂合变异,该位点为文献已报道的致病位点,可导致钼辅因子缺乏症B型。文献检索加上本例共收集41例MOCS2基因相关钼辅因子缺乏症患者,30例信息完整,其中23例(77%)新生儿期起病,表现为难治性癫痫,发育落后等,血尿酸明显降低,尿黄嘌呤、次黄嘌呤升高,头颅影像学提示脑萎缩,囊状脑软化等,神经系统受累程度重。7例发病年龄在5月龄至23岁,4例发病前发育正常,均在诱因下出现急性神经系统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均有基底节受累。30例中3例临床表型相对较轻,可简单交流及独走或扶走。结论钼辅因子缺乏症B型罕见,多数表型严重预后不良,但也有部分患儿临床表型相对较轻。MOCS2基因变异所致钼辅因子缺乏症B型可表现为Leigh样综合征的代谢性脑病,早期发育可正常,感染后进行性加重;血尿酸降低,尿黄嘌呤和次黄嘌呤增高为其生化特征,发现MOCS2基因变异可确诊。
简介:摘要H2O2刺激原代肝细胞构建细胞衰老模型,采用p53 siRNA、早衰蛋白(progerin)siRNA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腺病毒载体转染原代肝细胞,检测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数及p53、progerin的表达。结果显示,p53 siRNA和progerin siRNA敲低p53和progerin的表达,肝细胞衰老减轻;转染IGF-1腺病毒载体至原代肝细胞过表达IGF-1,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数减少,细胞核中p53和progerin表达下调、细胞质中p53表达上调;p53与progerin共沉淀及共定位于肝细胞核区减少。过表达IGF-1可通过抑制p53核转位,减少核内p53-progerin相互作用,减轻肝细胞衰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分子1(TIPE1)在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AKI)动物模型及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12只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小鼠接受20 mg/kg顺铂单次腹腔注射,对照组给予单次20 mg/kg生理盐水腹腔注射,5 d后处死小鼠并留取血清和肾脏标本。检测Scr、血BUN水平;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TIPE1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肾组织TIPE1 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组织TIPE1和小管损伤标志物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相对表达量。20 μmol/L顺铂刺激人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HK-2)0、6、12、24 h构建体外顺铂诱导急性肾损伤细胞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HK-2细胞TIPE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用包含TIPE1 siRNA序列的慢病毒靶向沉默TIPE1基因,20 μmol/L顺铂处理TIPE1稳定敲除的HK-2细胞株24 h,Western印迹法检测HK-2细胞NGAL、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LC)3及Beclin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肾组织中TIPE1 mRNA及蛋白表达量、NGAL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均P<0.05);HK-2细胞TIPE1 mRNA及蛋白表达量随顺铂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加(均P<0.05)。慢病毒干扰HK-2的TIPE1表达后,TIPE1 siRNA组的HK-2细胞NGAL、LC3-Ⅱ及Beclin1蛋白表达较阴性对照Scramble组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急性肾损伤模型中TIPE1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沉默TIPE1表达后,早期肾小管损伤标志物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增加,提示过度自噬加重肾小管损伤,TIPE1可能参与了急性肾损伤的发病过程。
简介:目的探讨循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Ⅰ)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拾的113例经病理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的100例居民作为对照组,搜集2组临床一般资料,检测2组血清中IGF-Ⅰ水平,并探讨IGF-Ⅰ与结直肠癌及其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饮酒、吸烟、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所占比例明显较高,白细胞计数、血糖及血清IGF-Ⅰ水平明显较高,三酰甘油水平明显较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吸烟、高血压、冠心病、白细胞计数高于参考值、血糖高于参考值、血清中IGF-Ⅰ呈高表达是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直肠癌肿瘤直径越大,TNM分期越高,分化程度越低,有淋巴结转移,其患者血清IGF-Ⅰ水平越高(P〈0.05)。结论循环IGF-1在结直肠癌中呈高表达,其与结直肠癌临床分期、细胞分化及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可作为预测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指标。
简介:背景:老年性雀斑样痣(SL)是一种主要发生在手背、前臂和颜面的色素沉着性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高。SL皮损的组织学特征是表皮色素沉着和表皮突延长。诸多因素如α-促黑素细胞激素、内皮素-1或干细胞因子均涉及色素沉着的发生与发展。然而,SL真皮层的改变尚无详细分析。目的:为了研究SL皮损和皮肤老化真皮黑色素的发生与分布,对12例个体的活检标本经光镜和电镜进行形态学分析,并与未受累皮肤相比较。方法:12例男性或女性、年龄52~81岁的志愿者,其SL和毗邻皮肤的钻取活检标本经光镜和电镜进行形态学、形态测定学、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分析。结果:SL皮损的表皮显示特征性形态学改变诸如基底层细胞色素沉着和表皮突延长。基底层S100^+的黑素细胞未见明显增加,提示色素沉着主要是由于黑素合成、分布或更新发生了变化。SL皮损的表皮细胞表达增殖标记Ki67的定量分析未显示此参数增加,提示至少在皮损内细胞增殖未启动。作者将进一步研究集中在真皮层,并观察到SL皮损中存在大量颗粒状细胞。电镜和组织化学分析显示这些细胞的颗粒来源于黑素小体,多数存在于大的黑素小体复合体中。应用针对CD68及因子ⅩⅢa(FⅩⅢa)抗体的免疫组化技术显示这些噬黑素细胞主要是FⅩⅢa^+的真皮树突状细胞,大约为CD68^+巨噬细胞的六倍多。结论:与同一个体未受累皮肤相比,SL皮损中噬黑素细胞数量增多。这些噬黑素细胞经鉴定是FⅩⅢa^+的真皮树突状细胞。由真皮树突状细胞提取的大量黑素,其可能的功能尚待讨论。
简介: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对肝星状细胞-T6合成分泌纤维连接蛋白的调节作用及抗IGFBP7抗体诱导肝星状细胞-T6凋亡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活化的肝星状细胞-T6分为5组:(1)空白对照组;(2)IGFBP720μg/L组;(3)抗IGFBP7抗体0.25mg/L组;(4)抗IGFBP7抗体0.50mg/L组;(5)抗IGFBP7抗体1.00mg/L组。采用Westernblot及ELISA法检测肝星状细胞-T6经IGFBP7作用24h后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及合成分泌量的变化;MTT比色法检测抗IGFBP7抗体对肝星状细胞-T6作用14h后增殖抑制的影响,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抗IGFBP7抗体对肝星状细胞-T6凋亡发生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重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肝星状细胞-T6经IGFBP7作用后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及合成分泌量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t=22.06,7.43,P〈0.05)。抗IGFBP7抗体对肝星状细胞-T6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F=14.70,P〈0.05)。抗IGFBP7抗体能够上调肝星状细胞-T6的凋亡率(F=63.79,P〈0.05)。结论IGFBP7能够使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成成分纤维连接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增加,抗IGFBP7抗体可以抑制肝星状细胞-T6的增殖并诱导其发生凋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宁片联合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及细胞炎性因子的应用 效果。方法:收录于2022.2—2023.7收治的110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采用抽签方式回顾性 分为2组,每组55例样本。对照组单纯采用瑞舒伐他汀,观察组冠心宁片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分组探究干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血脂水平明显改善,结果比较P<0.05。观察组细胞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降低,结果比较P<0.05。观察组组斑块情况相对对照组更优,结果比较P<0.05。结论:冠心宁片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通过控制心血管功能和血脂异常,可以显著改善病情,改善细胞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的长期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核因子4γ(HNF4γ)在胃癌细胞增殖和干性维持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2012—2015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胃癌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蜡块102例,新鲜组织42例。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法检测HNF4γ的表达情况。建立HNF4γ过表达胃癌细胞株AGS-HNF4γ和HNF4γ沉默细胞株HGC27-shHNF4γ,分别采用XTT细胞增殖、平板克隆实验、干细胞成球实验测定HNF4γ过表达和沉默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干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CD44的表达。结果42例新鲜胃癌组织中,HNF4γ mRNA的表达水平为12.43±2.702,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3.639±1.109(P<0.010)。102例石蜡包埋胃癌组织中,41.2%(42/102)HNF4γ蛋白表达阳性,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8.8%(9/102,P<0.001)。HNF4γ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有关(均P<0.05)。HNF4γ蛋白高表达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3年生存率为4.8%(2/42),HNF4γ蛋白正常表达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8个月,3年生存率为51.7%(3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AGS-HNF4γ细胞增殖快于对照AGS-Vector细胞,细胞克隆数高于AGS-Vector细胞[分别为(243.5±24.5)个和(81.0±16.0)个,P=0.030],细胞成球率高于AGS-Vector细胞[分别为(83.5±3.9)%和(21.8±5.6)%,P=0.010],CD44的表达量高于AGS-Vector细胞。HGC27-shHNF4细胞增殖慢于对照HGC27-Vector细胞,细胞克隆数低于HGC27-Vector细胞[分别为(26.0±1.0)个和(83.5±4.5)个,P=0.006],细胞成球率低于HGC27-Vector细胞[分别为(20.8±8.4)%和(72.5±4.8)%,P=0.030],CD44的表达量低于HGC27-Vector细胞。结论HNF4γ在胃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HNF4γ可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并通过促进CD44的表达维持胃癌细胞的干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XC趋化因子受体7(CXCR7)蛋白和B7-H4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两者与甲状腺癌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9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确诊的131例甲状腺肿瘤患者的组织标本,其中33例甲状腺瘤组织标本、98例甲状腺癌组织标本,同时另选择2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述组织中CXCR7蛋白和B7-H4蛋白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CXCR7蛋白和B7-H4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甲状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瘤组织和甲状腺癌组织中的CXCR7蛋白表达率分别为15.00%(3/20)、42.42%(14/33)和77.55%(76/98),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67、29.371、4.299,P<0.05),CXCR7表达水平与甲状腺癌TNM分期、病理类型、颈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χ2=8.989、6.144、5.532,P<0.05),CXCR7表达水平与甲状腺癌性别、年龄、组织分化程度、包膜浸润无明显相关(χ2=0.002、0.015、0.492、0.023,P>0.05)。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瘤组织和甲状腺癌组织中的B7-H4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0%(4/20)、48.49%(16/33)和81.63%(80/98),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54、30.761、4.300,P<0.05)。B7-H4表达水平与甲状腺癌TNM分期、病理类型、颈淋巴结转移和包膜浸润明显相关(χ2=9.941、4.986、4.923、6.661,P<0.05),B7-H4表达水平与甲状腺癌性别、年龄、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χ2=0.044、0.008、0.164,P>0.05)。结论CXCR7蛋白和B7-H4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呈高表达,CXCR7和B7-H4表达水平与甲状腺癌的发展、转移及恶性程度明显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核因子4γ(HNF4γ)在胃癌细胞增殖和干性维持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2012—2015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胃癌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蜡块102例,新鲜组织42例。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法检测HNF4γ的表达情况。建立HNF4γ过表达胃癌细胞株AGS-HNF4γ和HNF4γ沉默细胞株HGC27-shHNF4γ,分别采用XTT细胞增殖、平板克隆实验、干细胞成球实验测定HNF4γ过表达和沉默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干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CD44的表达。结果42例新鲜胃癌组织中,HNF4γ mRNA的表达水平为12.43±2.702,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3.639±1.109(P<0.010)。102例石蜡包埋胃癌组织中,41.2%(42/102)HNF4γ蛋白表达阳性,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8.8%(9/102,P<0.001)。HNF4γ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有关(均P<0.05)。HNF4γ蛋白高表达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3年生存率为4.8%(2/42),HNF4γ蛋白正常表达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8个月,3年生存率为51.7%(3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AGS-HNF4γ细胞增殖快于对照AGS-Vector细胞,细胞克隆数高于AGS-Vector细胞[分别为(243.5±24.5)个和(81.0±16.0)个,P=0.030],细胞成球率高于AGS-Vector细胞[分别为(83.5±3.9)%和(21.8±5.6)%,P=0.010],CD44的表达量高于AGS-Vector细胞。HGC27-shHNF4细胞增殖慢于对照HGC27-Vector细胞,细胞克隆数低于HGC27-Vector细胞[分别为(26.0±1.0)个和(83.5±4.5)个,P=0.006],细胞成球率低于HGC27-Vector细胞[分别为(20.8±8.4)%和(72.5±4.8)%,P=0.030],CD44的表达量低于HGC27-Vector细胞。结论HNF4γ在胃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HNF4γ可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并通过促进CD44的表达维持胃癌细胞的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