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国内学术界,民主社会主义虽谈不上是理论热点问题,但有关于它的讨论却不时泛起涟漪。然而,民主社会主义自身所信奉的多元化价值观、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在纲领上的不同侧重以及实践中形成的不同模式,使相关理论概念异常庞杂混乱,国内对其讨论中也常常出现某些似是而非的论点。认真研究和讨论民主社会主义,前提在于对其理论和概念的系统把握,而日前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概念》一书对此所作的阐明,至少为我们研究和讨论德国版的民主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概念基础。该书是一本专业性的理论词典,之所以说它体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眼中的民主社会主义,是因为其编者和词条的撰写者绝大多数是德国社民党的学者、理论家或政治家:主编托马斯·迈尔长期担任德国社民党基本价值委员会副主席、艾伯特基金会政治教育学院院长,在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方面著述颇丰;卡尔一海因茨·克莱尔担任过社民党理事会政策、研究和计划部主任和欧盟地区委员会社民党党团主席,同时对第二国际史颇有研究;苏珊·米勒曾任社民党理事会历史委员会主席,她与书中“工会一概念”等词条的撰写者、另一位社民党学者海因里希·波特霍夫合著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史》一版再版,公认是德国社民党历史的官方权威读本。词条的撰写者更不乏大名鼎鼎的社民党政治家:长期担任该党主席和联邦德国总理的勃兰特撰写“民主社会主义”词条,《哥德斯堡纲领》经济部分的撰稿人、曾任德国联邦经济合作部部长的艾哈德·埃普勒撰写“增长的极限”、“生活质量”,时任德国社民党理事会环境委员会委员的约·莱内恩撰写“环境政策”,担任过慕尼黑和柏林市长、后来接替勃兰特担任德国社民党主席�
简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研究——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一本学术研究专著。本书共包含10章,均在社会互构论的指导下,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对当下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结果进行了讨论。理论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一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各学科、领域的实证研究统一了概念,避免混淆;二是,在实证研究的推动下,社会互构论的一些重要概念实现了操作化,例如,互构、政治教育机构、多主体、政治知识、政治认同、政治价值观等。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基于社会互构论的假设——互构,协变。例如,路径分析表明,政治教育机构与个体政治态度间既有直接联系,又有经过个体认知加工的中介联系;回归分析也表明,个体的认知特征与政治教育机构产生交互,对个体的政治态度等产生影响。综上,社会互构论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提供了解释,同时,实证研究也廓清了理论,回答了社会互构论所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