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亚洲金融危机发端于1997年7月2日,投机资本冲击泰国固定汇率,很快转移到东盟、香港,到年底诱发了韩国和日本的金融。亚洲各国平均贬值了50%左右。泰国、印尼和韩国接受了IMF的授助和管理。亚洲各国的经济,除去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外,在1998年全部进入负增长,估计短期内难以恢复。印尼的金融危机导致了政治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发生了严重排华事件,国内经济短期难以恢复,并将拖累整个东盟。只有中国的三个部分保持了稳定:香港以高利率和经济萧条的代价,保持了联系汇率的稳定;台湾自九十年代以来与美国,中国大陆和香港加速进行经济整合,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和银行体制比较健全,又及时将台币贬值,因而受金融危机打击较轻;而中国大陆,使国际金融资本无法冲击,并有条件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与美元、港币结成了强势货币联盟,进一步稳定亚洲局势,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经济上也没有亏,1年以来的实践证明,亚洲许多国家在金融危机面前急于将货币大幅度贬值,并没有促进出口,相反,大大降低了进口,产生了连锁的紧缩效应。因为一个国家的出口就是另一个国家的进口,依靠贬值币货奖出限进,在总体性金融面前不但不能刺激经济,反而会产生30年代大萧条那样的全球性真实经济萎缩。而中国坚持强势货币政策,避免产生连锁的货币贬值和贸易紧缩,并且大力促进从出口导向向内需主导的转变,在亚洲金融危机1年半以来,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另一个积极因素是欧美经济状况较好,并对亚洲国家进行了援助。
简介: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大陆及其他东亚、东南亚国家或地区的出口专业化模式。长期以来,关于亚洲出口增长的源泉一直存在争论。其中,一支文献强调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它们认为这类改革使亚洲国家在制造业中的潜在比较优势得以显现;另一支文献则将亚洲的成功归因于政府干预。首先,本文将中国大陆比较优势的演化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进行对比;随后,分析了东亚、东南亚国家行业比较优势和资本积累的短期关系。本文发现,国家层面的资本积累和特定行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存在很强的关联,两者的关系近似于"倒U形"。中国大陆趋向于在一个比其他经济体的人均资本都低的水平上达到比较优势的顶峰。最后,笔者讨论了本文的发现对于解释有关"亚洲制造业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