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5 个结果
  • 简介:河流阶地面是一种时间性、连续性非常高的层状地貌面,利用跨断层地区的河流阶地变形可以定量地判别一个地区的断层活动性.青衣江横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是一条区域性大河,由于龙门山南段构造活动强烈且河流阶地被侵蚀程度严重,为了在室内更好、更快地解译青衣江河流阶地,使野外调查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本文在龙门山南段青衣江流域小关子至飞仙村一段,采用航测遥感技术制作的2m分辨率DEM和1/5万数字高程模型,基于ArcGIS和MATLAB平台进行了阶地面提取和聚类分析,以模拟野外测量阶地的流程,试图通过计算机提取,快速获取该地区更多的残余地貌面,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河流阶地纵剖面.研究结果表明:野外测量数据与计算机自动提取结果相似度较高,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完整的阶地剖面中发现了芦山盆地内部阶地具有疑似拱曲现象;在大川-双石断裂附近阶地有翘起现象,推测芦山盆地西缘阶地拱曲是由大川-双石断裂东侧的一条未知断层引起的,大川-双石断裂附近阶地的翘起现象可能是在断层逆冲推覆过程中形成的,同时结合区域年代历史数据,推测该地区(芦山盆地至大川-双石断裂)至少在晚更新世曾发生过构造活动.

  • 标签: 河流阶地 计算机提取 青衣江
  • 简介:厦门-金门大桥桥址地处闽东南沿海断隆带和泉州-汕头地震带南段,濒临台湾海峡,具有独特的地震地质构造环境。为了保障跨海大桥的长期安全性,无疑应对桥址地区的地震地质稳定性进行必要的研究,以期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依据近30多年来,对该地区地质构造调查、陆海地球物理探测、地壳形变观测、地震活动性、地壳动力学和工程场地特征等资料进行了比较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断块构造自晚第四纪以来,呈间歇性上升运动,速率约1-2.3毫米/年,史今地震能量释放速率为(2.737-7.999)×107焦耳/公里2/年。现代地壳水平运动的速度矢量指向南东东,速度值为9-13毫米/年。从震源机制揭示,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轴(P轴)为SE125°,仰角2-8°,引张轴(T轴)为SW215°,仰角2-10°,中间轴(N轴)近垂直。这导致台湾动力触角对闽东南沿海产生强烈的推挤作用。形成潜在震源区。历史上在漳州和金门海外曾发生过61/4至61/2级地震,但桥区内未有破坏性地震(Ms≥43/4级)发生,表明厦门-金门地区构造稳定性介于泉州与南澳岛海外Ms≥7.0级地震的不稳定区之间,为相对较稳定区,适宜建跨海大桥。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显示,桥场地区由花岗岩、变质岩形成的丘陵、红土台地和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所组成。依据场地不同特点与

  • 标签: 地壳动力状态 地震构造 构造稳定性 桥线比选
  • 简介:对高淳地震台自投入运行以来的分量应变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台观测资料精度很高,同时发现分量应变观测对一些大震有明显同震效应。

  • 标签: 分量应变 高淳地震台 观测质量 映震效能
  • 简介:1995年7月22日06时44分于北纬36°23',东经103°13'甘肃省永登县七山乡发生Ms5.8级地震。该地震震中距兰州市中心仅90km,并发生在甘肃青海两省前兆台网密度较大地区。本文将对震前甘肃局对这次地震的预报情况,甘肃中东部及其毗邻的青海东北部地区前兆异常显示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作一介绍。

  • 标签: 地震预报 前兆异常 甘肃 青海
  • 简介:根据兰州市区黄河阶地特征及黄土层覆盖厚度,对兰州市场地划分了3个分区,选用兰州市区156个满足场地地震反应条件的地震钻孔资料,对每个工程场地合成3组相互独立的基岩加速度输入时程,进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对各个工程场地地面与基岩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对应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I区内的工程场地地面与基岩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比值为1.120,Ⅱ区为1.320,Ⅲ区为1.531,平均均方根误差为0.083。

  • 标签: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土层地震反应分析 兰州市
  • 简介:本文主要根据《西宁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中跨断层钻探工作的初步结果,对西宁盆地河谷区两条主要的目标断层——北川河西岸断层、湟水断层的活动性予以阐述。通过对断层两侧钻孔岩芯的地层对比及年代学研究结果,建立跨断层柱状剖面,获得各地层层序主要界面的形成时代,并取得如下认识:北川河西岸断层在畜牧研究所场地并未断错到第四系覆盖层,晚更新世以来断层没有活动;湟水断层在彭家寨镇场地未断开第四系覆盖层,晚更新世晚期(约2万年)以来断层没有活动。

  • 标签: 西宁 断层活动性 跨断层钻探 光释光测年
  • 简介:给出了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兰州台数字化地震记录在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前后P波出射角与方位角的异常变化:主震前数月出射角出现明显上升异常变化,方位角出现明显下降异常变化。探讨了利用出射角和方位角异常进行大地震预报的可能途径和方法

  • 标签: P波 出射角 方位角 地震前兆
  • 简介:经过长时间段(1969~1997年),大区域(34°~42°N,110°~114°E)钻孔应力、应变台网异常时空扫描,得出的结论是:可把异常形态特征和异常区域特征作为中期或短期地震预报指标。

  • 标签: 钻孔 应力应变 地震预报 区域特征 华北
  • 简介:本文在研究政府、社会公众以及地方地震工作部门日常地震防灾与震后应急处置过程中对地震相关业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架构、业务功能、业务流程等设计,完成了城镇地震防灾与应急处置一体化综合查询系统的设计研究

  • 标签: 需求分析 系统设计 一体化综合查询系统
  • 简介:将1次大地震后相继出现的6级地震缺震或连发与下次大地震事件的连续过程称为关联序列.分别对中国大陆及邻区近百年来69次浅源大地震前出现的6级地震缺震、连发异常图像的结构特点,各类序列的时程、时空分布及出现概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有53次震例的关联序列,包含超过1次6级缺震及连发的2-4元序列,均在0.5~2年内完成,因此在大地震预测中,对大地震前出现的6级地震缺震、连发关联序列类型与特征的及时识别,可能作为一种新的判定依据.

  • 标签: 6级地震缺震 连发 关联序列 大地震预测
  • 简介:利用山丹地震台2年多的多极距观测资料,并结合该台单一极距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种观测方法的结果。结果显示,多极距观测在干扰排除和异常落实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同一场地不同极距电阻率测值的相互佐证,可以为识别干扰和判定地震前兆异常的真实性提供帮助。

  • 标签: 电阻率 多极距 干扰 异常落实
  • 简介:本文引入了目前地震现场房屋快速安全性鉴定工作的辅助手段——红外热像无损检测技术,借用图像处理手段、数学统计方法等,探讨了震后房屋破坏红外图像的表现效果,分析了红外图像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文中以汶川地震现场建筑物的典型震害为代表,重点分析了框架结构、砖混结构、简单结构房屋的红外图像表现。本文所涉及的建筑材料主要有水泥砂浆、钢筋混凝土、红砖、黏土、楠木、石棉瓦、水泥板等;表面装饰层材质有红漆、白色抹灰、黄色涂料、白色壁纸、红色瓷砖、白色瓷砖等。材料的物理性质不同,其表现出的红外图像特征差别较大。统计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图像的表现效果在下午时段优于中午时段和上午时段;晴天拍摄图像的表现效果最佳,雨天次之,阴天最差。同时,要考虑红外热像无损检测技术检测漏水破坏的优势,充分利用雨天对建筑物破坏的影响;光照射情况与红外图像表现效果的关系为:直面照射条件优于倾斜照射和不能照射;破坏程度相关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构件的"基本完好、轻微破坏、中等破坏"这3个破坏等级,随着破坏程度的递进,图像的表现效果增强;而构件的"中等破坏、严重破坏、毁坏"这3个破坏等级,随着破坏程度的递进,图像的表现效果无显著变化;对结构类型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底框架结构图像的表现效果优于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和简单结构;装饰层材质分类相关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图像表现效果与材质性质、颜色、表面粗糙状况等因素有关。

  • 标签: 地震现场房屋快速安全性鉴定 建筑物震害评估体系 建筑物结构类型 典型震害红外热像 无损检测技术 统计相关分析
  • 简介:计算了2004年6月甘肃临泽地区发生的震群前的两种地震学参数——尾波Q值和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得到两种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进程,并与已经研究过的震例进行对比,讨论了这两种地震学参数在地震预报方面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甘肃临泽 地震学参数 尾波Q值 地震空间相关长度
  • 简介:本文通过对福州市多种遥感卫星图片(包括美国专题制图卫星的TM三波段假彩色合成图片,时相为一九八八年四月十八日;美国地球资源卫星CCCT计算机处理,采用比例拉伸、矩阵变换、对数直方化、北东向增强、北西向增强等方法处理的不同图片),对福州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地震地质构造背景、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特征进行解释,结合野外地震地质调查,评判潜在的地震地质灾害。

  • 标签: 遥感 断陷盆地 地震地质灾害
  • 简介:本文研究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中涉及的若干问题,其中包括基岩水平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的选择、震源深度对基岩水平加速度峰值及基岩反应谱曲线的影响、强度包络线函数及输入随机相位的选择、土体非线性特性参数和土层剪切波速值的选择、设计地震动反应谱的标定等问题。本文基于一个典型场地计算剖面,采用一维等效线性化模型并通过逐项变换某些研究参数的方法,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存在的误差和相应的规律。

  • 标签: 设计地震动参数 选择标准 影响因素 反应谱 加速度峰值 特征周期
  • 简介: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张掖——民乐盆地西侧的榆木山东麓断裂带,是一条走向北北西向晚第四纪活动断裂。根据断层地貌特征研究,断裂带显示为一高角度右旋挤压的活动特点。全新世以来,该断裂带的平均滑移速率为:水平位错1.93毫米/年,垂直位错0.82毫米/年。

  • 标签: 榆木山 活动特征 滑移速率
  • 简介:实地调查表明,山西长治断裂由三段组成,南段和中段为西倾正断层,北段为东倾正断层,总体走向北东25°,长达65km,控制着附近山地与第四纪山问盆地的构造演化和地貌发育:第四纪早期,断裂发生强烈的垂直差异活动,最大垂直活动幅度可达400m左右:第四纪晚期,断裂活动性明显减弱,中段仍有活动,至少发生过两期活动,第一期活动发生于距今10.88万年左右或以后、1.49万年以前,第二期活动发生于距今1.49万年以后,垂直错距0.65m。

  • 标签: 断裂 第四纪 活动性 山西 长治
  • 简介:砂卵(砾)石的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是河谷地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重要参数,对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商洛市地震小区划项目砂卵石的动三轴试验结果,结合其他砂卵(砾)石动三轴试验结果,分组统计得到了稍密、中密、密实砂卵(砾)动三轴试验的推荐结果。建立了典型场地模型,研究了其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的不确定性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动剪切模量比、阻尼比平均值±1倍标准差的不确定性对砂卵石场地峰值加速度的影响较小,说明了分组及统计结果的合理性;不同概率水平下,动剪模量比、阻尼比的变化导致高频部分反应谱有明显差异,0.04-0.1s的反应谱变化范围在20%左右,但对大于1.0s的长周期反应谱影响很小。针对砂卵(砾)石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的研究对提高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砂卵石 动剪切模量比 阻尼比 不确定性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 简介:江苏高邮、宝应Ms4.9级地震在极震区造成了数10间农村民居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破坏,出现人员伤亡。震后对地震灾害现场进行震害调查与破坏原因研究,典型的震害特征包括砖砌体、砖木和砖混结构房屋局部倾倒、墙体贯通开裂、房顶瓦片掀翻和烟囱倒塌等。农村民居遭到破坏的主要因素包括:选址不当、施工质量较差、砂浆强度不够、缺少圈梁和构造柱等。同时,分析了竖向地震作用和鞭梢效应等地震效应,讨论了砖砌体和砖混结构抗震设计的加固方法和改善抗震性能的构造措施等,为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和减轻震害损失等提供参考。

  • 标签: 高邮、宝应M_S4.9级地震 震害调查 破坏原因 竖向地震作用 鞭梢效应
  • 简介:在全面认识青海东南部及其邻近地区构造背景和深入分析区域地震活动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中国震例》资料,系统总结和研究了青海东南部地区中强震前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阶段的地震活动性和前兆异常,获得了青海东南部地区具有区域特色地震活动性和前兆观测的震例资料及相关结论。

  • 标签: 青海东南部地区 地震活动性 前兆异常 群体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