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黑龙江省萝北地区是东北现代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中小地震密集成带分布,曾于1963年发生5.8级地震,但其发震构造一直不清楚。精定位后的震中分布图像和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地震总体呈NEE方向密集分布于黑龙江小兴安岭山前太平沟一带,地震类型以右旋走滑为主。通过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解译结果发现太平沟一带发育一条长约25km,走向约N70°E的线性异常带。野外地表调查发现该线性异常表现为断续分布的断裂陡坎、冲沟位错和滑坡。陡坎走向约N65°E—N75°E,倾向SE,高约1.0-2.5m;滑坡发育有典型的弧形圈椅构造,规模大小不等,多与断裂陡坎伴生。综合现代地震活动图像、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调查结果,特别是结合2013年11月和2014年2月该地区的2次小震活动及现代地震活动的空间图像分布特征,研究认为太平沟断裂属于依兰-伊通断裂带的分支断裂,晚第四纪期间曾经强烈活动,具备中强地震的发震能力,可能是萝北1963年5.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简介:帕米尔高原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晚新生代以来随着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持续不断地挤压汇聚,其构造运动是欧亚大陆最强烈的地区。高原腹地发育一系列近SN向正断层,包括近SN向的塔什库尔干正断层所处的帕米尔中部现代区域的构造应力场以EW向水平拉张为主。2016年11月25日发生的阿克陶Ms6.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塔什库尔干断层分支的NWW向木吉盆地北缘断层,其具有右旋走滑兼正断性质。地震在震中附近产生同震地表形变带,全长约lkm,呈近SN--NNE向水平拉伸,发育近EW—NWW向的张裂缝,为地震破裂的产物,张裂缝的最大水平拉伸位移量和最大垂直位移量分别为46cm和16cm。地表破裂带中的NE和Nw向张剪裂缝只是连接贯通这些雁列的张裂缝,其水平相对位移量取决于张裂缝的水平拉伸量和张裂缝之间的几何关系。地表形变带表现的拉张性质与帕米尔高原腹地区域现代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为垂直向基本一致,可能与深部热物质上涌造成的上地壳拉伸有关。而地表形变带呈近SN向水平拉张,与区域近EW向拉张应力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木吉盆地北缘右旋走滑正断层阶区局部应力场调整的结果。
简介:2000年11月30日,福建省防震减灾三十年暨福建省地震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在福州召开。在20世纪接近尾声,21世纪的曙光即将到来之际,召开的这次会议在我省防震减灾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次会议不仅是一次回顾历史,全面总结30年实践和探索的经验与成就的大会,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把我省防震减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而继续奋斗的誓师大会。福建省政府黄小晶副省长、中国地震局刘玉辰副局长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并作重要讲话。黄小晶副省长在讲话中指出,各级政府和领导要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清醒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以实施“福建省地震重点
简介:同志们:今天,省地震局组织召开福建省防震减灾三十年暨福建省地震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在这里我首先向我省防震减灾工作战线的全体同志致以节日的祝贺!中国地震局对我省防震减灾工作一向十分关心重视,今天,中国地震局刘玉辰副局长也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会议,我谨代表福建省政府对国家地震局的长期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中国地震局刘玉辰副局长等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造福于全社会的公益事业,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大力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历来十分重视防灾减灾工作,不久前闭幕的福建省委六届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确立了我省跨世纪国民经济
简介:欣悉福建省防震减灾三十年暨福建省地震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在福州召开,我谨代表中国地震局致以热烈祝贺!福建省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另一方面,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并受到台湾地震带的影响,地震活动频繁,是我国南方地震活动水平较高的省份之一。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防震减灾对促进社会进步的意义更加突出,任务也更加繁重。三十年来,在福建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地震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艰苦努力下,福建省防震减灾工作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符合福建省震情形势的较为健全和行之有效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地震监测预报的技术手段日益完善,
简介:地震应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之一。地震应急工作具有时间紧迫、事关重大的特点。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s7.0级地震发生后,为快速、准确地提供地震引发的滑坡灾害分布,本研究基于震后第一天获取到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高分二号卫星影像、北京二号卫星影像),通过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四川九寨沟地震滑坡编目。结果表明,该地震至少触发了622处同震滑坡,分布在沿使用影像边界框定的面积为3919km2的区域内。本研究还利用这个地震滑坡编目,统计了九寨沟地震滑坡数量和滑坡点密度(LND)与地形(坡度、坡向)、地震(地震烈度、震中距)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九寨沟地震滑坡多发生在坡度为20°-50°的区域内,滑坡的易发性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受地震波传播方向的影响,E、SE向是地震滑坡较易发生的坡向。滑坡的易发程度和地震烈度呈正相关,即随着烈度的增大,滑坡易发性增大。滑坡易发性还随着震中距增加而降低,这是由于地震波能量随震中距的增加而衰减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