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直肠癌术后患者心理弹性与癌因性疲乏的调查结果。方法选择直肠癌患者98例,分析不同临床特征直肠癌患者术后的癌因性疲乏及心理弹性得分情况,并对癌因性疲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疼痛程度、术后阶段、并发症发生情况直肠癌患者的术后癌因性疲乏得分和术后心理弹性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直肠癌患者的术后癌因性疲乏得分、术后心理弹性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直肠癌术后患者的心理弹性和癌因性疲乏呈负相关(r=-0.550,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弹性可负向预测癌因性疲乏(β=-0.271,P﹤0.01)。结论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疼痛程度、术后阶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与直肠癌术后患者的心理弹性和癌因性疲乏程度有关,增强患者的心理弹性,可能是减轻直肠癌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有效途径。
简介:背景与目的:儿童胶质瘤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也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本文探讨儿童颅内胶质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颅内胶质瘤的108例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8例患者中病变位于幕上44例(40.7%),幕下64例(59.3%),其中幕上近中线处30例,幕下近中线处49例;全切79例(73.1%),次全切22例(20.4%),部分切除或活检7例(6.5%);病理结果为低级别胶质瘤93例(86.1%),高级别胶质瘤15例(13.9%);其中星形细胞瘤100例(92.6%)。99例患者得到随访,其中86例随访至今无复发,术后生存率87.8%。结论:儿童胶质瘤临床上有其特异性,肿瘤好发于幕下和近中线处,病理类型多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治疗应以全切肿瘤为主,预后相对较好。
简介:目的:探讨涎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SPA)的影像学、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对1例SPA进行影像学、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随访26个月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SPA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涎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组织学特征与乳腺纤维囊肿性病变相似,表现为不规则的导管及腺泡分布于丰富的硬化性胶原间质中,形成模糊的小叶状结构。腺上皮细胞形态多样,有的呈大汗腺样化生,有的胞质内含丰富的嗜伊红酶原颗粒,导管上皮可以增生并伴有非典型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腺上皮EMA弥漫强阳性,导管及腺泡周同肌上皮SMA及Calponin阳性。Ki-67指数〈I%。影像学表现:彩超结果表现为边界相对清楚或不清楚的低回声团,可以探及稀疏的血流信号。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边缘较光滑,与正常腮腺分界清楚,也可边界不清。结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是一种罕见的涎腺疾病主要发生于腮腺,预后较好。影像学缺乏特征表现,界限不清时易误诊为恶性肿瘤需与黏液表皮样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慢性涎腺炎等鉴别。
简介:目的:评价放、化疗联合治疗晚期及复发子宫颈癌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晚期及复发子宫颈癌病例341例,采用放、化疗联合治疗.放疗采用全盆腔外照射加内照射.总量全盆腔外照射DT30Gy/15次、双侧宫旁DT47.5Gy/23次,内照射DT40~42Gy/6~7次,放疗同期联合化疗,采用CFP方案,共4~6个周期.结果:Ⅲ期2年生存率为70.85%(158/223),5年生存率为50.22%(112/223);Ⅳ期2年生存率为23.53%(16/68),5年生存率为14.06%(9/64);复发病例2年生存率为38.00%(19/50),5年生存率为20.00%(10/50).2年总生存率为56.59%(193/341),5年总生存率为38.41%(131/341).结论:放、化疗联合治疗对晚期子宫颈癌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能耐受,同时也可以改善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喉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情况,分析影响VEGF阳性表达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喉癌患者(喉癌组)和80例喉息肉患者(喉息肉组)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喉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情况,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喉癌患者喉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情况,分析影响VEGF阳性表达的因素.结果喉癌组患者喉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85.0%,明显高于喉息肉组(40.0%)(P〈0.001);喉癌患者喉组织中的VEGF阳性表达率在不同年龄、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有无远处转移和有无血管癌栓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喉癌患者喉组织中的VEG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和有无血管癌栓是影响喉癌患者喉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的因素.结论VEGF在喉癌患者中高表达,且与患者的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和有无血管癌栓密切相关.
简介:背景与目的:替莫唑胺越来越广泛地用于胶质瘤的治疗,其不良反应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探讨替莫唑胺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后果、影响因素、防治原则。方法: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使用替莫唑胺治疗的胶质瘤患者的资料,包括肿瘤级别,是否行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替莫唑胺化疗期间血常规、血生化检查,不良反应等。依据药物毒副反应判定标准NCI-CTC3.0对不良反应进行判定。结果:共有123例患者使用替莫唑胺,年龄23~81岁,中位年龄46岁,男性65例,女性58例。高级别胶质瘤81例,其中术后行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32例,单用替莫唑胺辅助治疗49例,低级别胶质瘤42例使用替莫唑胺单纯辅助治疗。血液学毒性发生16例(13.0%),胃肠道反应共54例(44.3%),疲乏46例(37.4%),皮肤病变6例(4.9%),一过性视物模糊8例(6.5%)。除3例血液学毒性3-4级外,其余毒性均为1-2级。其中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术后行替莫唑胺同步放疗的患者高于单纯替莫唑胺化疗者。肿瘤级别对不良反应无影响。结论:替莫唑胺不良反应相对轻微,偶发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密切监测。女性患者、进行过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如何控制其不良反应,仍值得探讨。
简介:背景与目的:新近对神经干细胞为胶质瘤起源细胞的研究非常热门,推测其发生的分子机制有可能是发育与分化相关基因表达异常所致,但确切的分子变化不清。本研究分析胶质瘤恶性进展相关基因谱中发育与分化相关基因表达变化,旨在为寻找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分子病因提供线索。方法:采用cDNA芯片检测同一患者初发和两次复发的胶质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中基因表达的差异,建立胶质瘤恶性进展相关基因表达谱。根据GenBank、GeneCards和Medline上检索的资料分析其中发育与分化基因的变化。结果:三份肿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两两相比,确定了差异表达基因280条,其中包括发育与分化基因73条,并对胶质高亲和谷氨酸转运体1(glialhighaffinityglutamatetransporter1,GLT1)、白细胞介素-1的In受体(IL-1RI)、表皮生长因子受体-8(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8,EGFR-8)、细胞分裂周期2(Celldivisioncycle2,CDC2)、N-myc下游调节基因3(N-mycdownstream-regulatedgene3.Ndr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4(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kinase4.MAPKK4),共6条基因作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论:从胶质瘤恶性进展相关基因表达谱中发现表达量显著变化的6条发育与分化基因.为阐明胶质瘤发生的分子病因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晚期胃癌患者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XELOX)方案化疗后维持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生存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XELOX方案化疗,并进行维持治疗.分析其短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采用Cox回归模型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22.88%(27/118),疾病控制率为63.56%(75/118),共有7例(5.93%)患者发生3级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在化疗维持治疗期间均未出现4级不良反应及化疗相关性死亡.中位总生存期(OS)为12.59个月(95%CI:5.21~22.32),1年生存率为48.30%,2年生存率为26.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级、有无肝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近期疗效对晚期胃癌患者的中位OS有影响(P﹤0.05);而年龄、性别、胃癌部位、入院时ECOG评分对晚期胃癌患者的中位OS无影响(P﹥0.05).多元逐步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级低、有淋巴结转移、肿瘤控制率差、有肝转移是影响晚期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晚期胃癌患者,XELOX方案化疗后的维持治疗是一种有效且不良反应程度相对较轻的治疗方案,且组织学分级低、有淋巴结转移、肿瘤控制率差、有肝转移是影响晚期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应当重视.
简介:目的:观察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患者采用BSD2000热疗联合放疗、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放疗、化疗。试验组患者采用BSD2000热疗与放疗、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生存率以及毒副反应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3.3%(25/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7%(17/30)。对两组患者进行6~12个月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73.3%(22/30)和50.0%(15/30),试验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相关毒副反应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BSD2000热疗联合放疗、化疗治疗局部晚期NSCLC,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及近期疗效,无明显毒副反应发生,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扩大病例观察。
简介:目的探究TXNIP的基因多态性和启动子区甲基化CpG岛、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获得TXNIP基因3′UTR多态性和mRNA的表达情况;利用相关软件获得TXNIP启动子区序列,预测甲基化CpG岛及转录因子结合部位。结果TXNIP基因3′UTR多态性位点rs7211、rs7212和rs4755的不同基因型与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启动子区序列中甲基化CpG岛位于1763—1943bp处。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以更有效地了解基因多态性和启动子区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内镜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至2014年8月,我科应用经皮内镜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7例,其中男32例,女35例;年龄34-78岁,平均(61.3±11.9)岁;手术方式:椎板间入路45例,经椎间孔入路2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估,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和各时间点评估,随访6-14个月,平均(10.2±2.2)个月;手术时间60-125min,平均83.5min,术中出血量10-50ml,平均25ml。术前、术后3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腰痛VAS评分别为(6.42±0.94)分、(3.76±0.53)分、(3.28±0.51)分、(2.88±0.62)分、(2.45±0.38)分、(2.21±0.39)分,腿痛VAS评分别为(6.23±0.87)分、(3.52±0.48)分、(3.27±0.61)分、(2.72±0.49)分、(2.43±0.31)分、(2.35±0.30)分,ODI评分分别为(70.48±7.61)分、(38.84±3.49)分、(35.67±2.33)分、(32.19±2.09)分、(31.34±2.31)分、(30.83±1.90)分,3项指标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MacNab疗效评价:优49例,良12例,可6例,优良率为91%。术中硬膜囊撕裂2例,术后感觉异常3例,未出现感染、神经根损伤、椎管内血肿等并发症。结论经皮内镜可以实现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减压,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满意等优点。但须根据狭窄部位选择手术入路,并对手术设备及技巧要求较高。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对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在宫颈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2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α-SMA及TIMP1和TIMP2在不同临床分期及预后的患者中表达情况。以本院10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结果随着宫颈癌患者临床分级增高α-SMA及TIMP1和TIMP2表达逐步增强,且不同分级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在相同临床分期患者中,α-SMA及TIMP1和TIMP2与患者预后有关。结论α-SMA及TIMP1和TIMP2蛋白表达与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诊断宫颈癌和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标志物。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弹性训练对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通过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心理弹性训练,均连续护理8周。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简明心境状态量表(POMS)评分和卡氏(KPS)功能状态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两年内胃癌复发率。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CD-RISC评分、POMS量表评分(疲劳、慌乱、愤怒、抑郁和紧张)、KPS评分均优于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CD-RISC评分、PMOS量表评分(疲劳、慌乱、愤怒、抑郁和紧张)、KP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随访1年胃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2年复发率为8.33%(4/48),低于对照组的25.00%(1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癌根治术患者进行心理弹性训练,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提高预后,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脊柱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metastaticepiduralspinalcordcompression,MESCC)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的生存预后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解放军307医院骨科接受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的胸椎MESCC患者72例。收集每例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cooperativeoncologygroup,ECOG)评分、Tokuhashi评分(包括原发肿瘤特点、术前卡氏评分、内脏转移、脊柱外骨转移、脊柱转移瘤数目和Frankel分级)、确诊原发肿瘤和脊柱转移的间隔期、运动障碍出现的时间、受累椎体分布、连续性、病理性骨折、术后行走状态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等数据。运用单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各暴露因素组的生存状况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胸椎MESCC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独立的生存预后因素。结果随访结束时,72例中62例死亡,10例仍存活,中位生存期7.45(0.3~91.9)个月。5例(7%)术后1个月内死亡,47例(65%)术后1年内死亡,55例(76%)术后2年内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术前ECOG评分〈2分、Tokuhashi评分〉8分、确诊原发肿瘤和脊柱转移的间隔期〈24个月、术后可行走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的MESCC患者生存期均明显延长(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Tokuhashi评分、年龄、和术后行走能力是影响MESCC减压内固定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Tokuhashi评分能很好地反映MESCC患者的生存预后情况,同时年龄、术后行走能力也是影响胸椎转移瘤MESCC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简介:背景和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瘤,近数十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由于部位特殊,现有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和常规治疗方案不适用于PCNSL。PCNSL发病率低,目前尚无标准的预后因素和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但随着临床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在治疗上已取得一定的共识,含大剂量MTX的全身化疗结合放疗使PCNSL中位生存期有较明显提高。本研究目的是了解PCNSL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评价VM26/Ara—C/HD—MTX方案加放疗治疗PCNSL的疗效与毒性,寻求有效简单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3年我院13例PCNSL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VM26/Ara—C/HD—MTX加鞘注方案治疗5例PCNSL。结果:13例PCNSL,男性6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47岁。病理类型83%为弥漫性B细胞性。1例单纯手术切除,12例综合治疗。中位随访15个月,死亡5例,尚未达到中位生存期。5例以VM26+HD—Ara—C+HD—MTX加鞘内注射MTX+Ara—C+DXM化疗,随后加全脑放疗,有效率100%,完全缓解(CR)率80%。Ⅲ-Ⅳ度血液学毒性占30%,感染占3%,未发现明显的神经毒性。结论:手术在PCNSL中起诊断作用,术后加化/放疗等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期,VM26+HD—Ara—C+HD—MTX方案近期疗效高,毒性可以接受,值得进一步研究。
简介:背景与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centralnervoussystemlymphoma,PCNSL)是一种罕见的原发于脑和脊髓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近年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本院收治的15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病例分析,讨论和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诊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至2004年收治的15例PCNSL的临床资料,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术后均辅以放疗和,或化疗。结果:15例PCNSL,男性10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43岁。就诊时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偏瘫和癫痫,肿瘤多位于幕上半球的额顶颞叶。11例行放疗及化疗,4例仅行化疗。中位随访14个月,8例死亡,6例死于复发。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肿瘤,无特殊的临床表现和放射学征象。手术对明确诊断十分重要,应及早综合治疗,但治后每带及病死率高.
简介:背景与目的: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发病率低,临床诊治困难,本研究旨在提高对颅内HPC的认识。方法:回顾总结6例颅内HPC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病理特点以及手术切除和预后情况,并且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者均行开颅手术治疗,其中全切除4例,近全切除2例;术后5例行放射治疗,1例拒绝放疗。术后随访1~10个月,尚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颅内HPC生长活跃,血供丰富,尤其是位于大脑镰及矢状窦旁时,因此要明确诊断,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切除是最佳的治疗手段。应尽量全切,切除范围要广泛.放射治疗是主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简介:目的:探究复方苦参注射液(CKI)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对癌痛的缓解效果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QOL)的改善。方法将180例恶性肿瘤伴癌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n=90)与对照组(n=90)。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研究组采用复方苦参注射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进行镇痛,对照组仅使用硫酸吗啡缓释片进行镇痛,治疗2周期后,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0.00%(81/90)和78.89%(71/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治疗前后,患者娱乐、情绪、行走能力、正常工作、睡眠、一般活动、社交7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QOL7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娱乐、情绪、行走能力、正常工作、睡眠和一般活动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能够明显缓解癌痛,其效果优于单纯应用硫酸吗啡缓释片,且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CD151对结肠癌细胞WNT信号通路的影响机制。方法将20只BALB/c-nu/nu雄性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只,对照组裸鼠腋下注射结肠癌细胞HT29,观察组裸鼠腋下注射CD151基因敲除的结肠癌细胞CD151^--HT29。待肿瘤模型制备成功后,取肿瘤组织,比较肿瘤组织中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肿瘤组织中存在明显的CD151、β-catenin和β-actin蛋白的表达,而观察组的肿瘤组织中并不存在CD151的表达。对照组β-catenin相对表达量为(0.18±0.02),与观察组的(0.13±0.0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裸鼠的肿瘤组织中Wnt1a蛋白、Oct4蛋白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β-cateninmRNA发生显著性下调。结论CD151可能是WNT信号通路的上游基因,对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有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