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总结高分级颅内动脉瘤急诊早期手术治疗经验。方法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高分级(Hunt-Hess分级Ⅲ~Ⅴ级)颅内动脉瘤42例,术前8例经DSA检查、28例经CTA检查证实动脉瘤,6例手术探查证实为动脉瘤;均急诊行对侧侧脑室外引流术、额叶或颞叶部分脑组织切除内减压、动脉瘤夹闭+去骨瓣外减压术。结果42例中,除1例术中死亡,其余41例均顺利夹闭。术后死亡3例。35例术后随访1~6个月,根据GOS评分,5分10例,4分11例,3分12,2分3例,1分2例;出现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4例。结论对于高分级颅内动脉瘤,部分脑组织切除联合对侧侧脑室引流术能降低颅内压,充分显露手术视野,减少重要脑功能区的损伤,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且提高术后生存质量。
简介:目的:观察桃红四物联合华盖散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福建省地质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化痰药物及支气管扩张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桃红四物汤联合华盖散进行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情况、肺功能指标以及2组治疗后的睡眠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68.42%(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以及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等指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睡眠质量评分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实施桃红四物联合华盖散加减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以及睡眠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评价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血脂调控的疗效,对比其改善I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效力的差异.方法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匹伐他汀组40例,接受匹伐他汀治疗,每晚2mg,其中前循环梗死23例,后循环梗死14例,分水岭梗死3例;阿托伐他汀组30例,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每晚10mg,其中前循环梗死16例,后循环梗死14例.从入组开始治疗共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末随访,记录疗效观察指标(血脂水平、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安全性观察指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肌酸激酶,心电图),神经功能观察指标(NIHSS和mRS评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6个月后,匹伐他汀组LDL-C显著下降(t=4.01,P<0.01),下降幅度为18.5%,阿托伐他汀组下降幅度为21.0%(t=4.56,P<0.01),两组间无显著差异(t=1.92,P=0.059).匹伐他汀组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所减少(t=1.92,P=0.063),并且软斑数量有所减少(χ2=0.33,P=0.85),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电图、尿蛋白、空腹血糖、血肌酸激酶、丙氨酸转氨酶、转肽酶以及肌酐水平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匹伐他汀降低LDL-C的作用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远期作用可能与阿托伐他汀相当,不良反应较轻微,可用于IS患者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简介: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及对睡眠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4年7月-2017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病患者50例,依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及参照组,各25例。参照组病患接受双侧开颅手术入路治疗,观察组病患实施单侧骨瓣开颅手术入路治疗。对2组病患的手术用时、输血量、住院用时以及住院费用进行观察比较,并依据格拉斯哥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比较2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病患的手术用时、输血量、住院用时以及住院费用等较参照组均明显更低,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患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2.0%,显著高于参照组的52.0%,2组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PSQI评分均升高,观察组显著低于参照组,2组SSQOL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参照组(P〈0.01)。结论:对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病患采取单侧骨瓣开颅手术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术后恢复及预后更好,对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小,十分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研究替米沙坦不同时间用药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差异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上海市宝山区顾村菊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14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观察组接受替米沙坦20:00用药,对照组70例替米沙坦8:00用药,比较2组患者疗效及睡眠质量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有58例患者由非杓型高血压转变为杓型高血压,血压类型转变率82.9%,明显高于对照组(62.9%)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PSQI评分分别为(7.78±2.34)分、(7.43±2.16)分,治疗后分别为(4.15±1.22)分、(7.36±2.15)分,观察组患者PSQ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替米沙坦20:00用药相较于8:00用药,其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降血压效果更加显著,同时也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更有助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转变为杓型高血压,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观察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intracranialarterystenosis,I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旨在为症状性IAS患者的药物治疗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影像及经颅多普勒检查证实大脑中动脉M1段存在重度管腔狭窄患者40例,在给予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每组20例。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百分比变化、动脉斑块变化情况、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依从性。结果随访1年,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百分比变化、动脉斑块变化以及卒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吡格雷组有1例(5%)出现不良反应,阿司匹林组有7例(35%)出现不良反应,氯吡格雷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6,P〈0.05)。氯吡格雷组有2例(10%)停药,阿司匹林组有8例(40%)停药,氯吡格雷组服药依从性高于阿司匹林组。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依从性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5)。结论针对IAS患者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均可作为卒中二级预防首选用药,但对于依从性较差或既往有胃肠道溃疡病史的患者,优先选择氯吡格雷。
简介:目的研究尤瑞克林注射液对内囊预警综合征后进展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内囊预警综合征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5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16例,对照组15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注射液,连续用药14d。评价两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水平,以及入院和发病5个月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及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的变化。结果两组5个月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与本组入院时相比,NIHSS分值下降,引分值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NIHSS评较对照组低,引评分较高(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MMP-9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匀〈0.01),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的血清MMP--9水平更低(P〈0.01)。结论尤瑞克林注射液可促进内囊预警综合征进展为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血清MMP--9水平。
简介:目的探讨基于病历会商制度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hages,aSAH)医疗服务效率改进模式对脑血管病医师的继续教育作用及其成效分析。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自2013年7月开始对脑血管病医师进行基于病历会商制度的aSAH治疗效率持续改进模式教育,评价2013年1月-6月与2017年7月-12月两个时间段脑血管病医师对aSAH患者发病72h内介入栓塞或外科夹闭术治疗率变化及患者到院距接受治疗平均时间的差异。结果通过基于病历会商制度的aSAH医疗服务效率改进模式的继续教育制度,脑血管病医师对aSAH患者的治疗效率有显著改善[患者发病72h治疗率:83.6%vs55.3%,P〈0.001;患者到院距接受治疗的平均时间:(45.0±31.3)hvs(78.6±51.8)h,P〈0.001]。结论基于病历会商制度的aSAH医疗服务效率改进模式是一种持续高效的脑血管病医师继续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