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油气勘探情况1992年全年共完成探井27口(预探井13口,评价井14口),发现含油气构造4个,对6个含油构造进行评价钻探,共发现和证实石油地质储量约9000万吨,新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400亿立方米。主要勘探成果是:(1)渤海西部海域钻预探井4口,歧口18-1构造1号井下第三系至沙二段82米油层,测试6个层组,累计日产油1753立方米,日产气21万立方米。曹妃店29-1构造1号井和曹妃店14-2构造1号井也都获得油流。这一海域有可能出现成群成带可供联合开发的油田群,是一个油气富集区。(2)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证实莺歌海-琼东南盆地是天然气富集区,展示了大气区的良好前景。(3)渤海辽东湾绥中36-1油田通过评价井钻探,已证实的石油地质储量由1.2亿吨增加到1.9亿吨,该油田地质储量达2亿吨以上。(4)南海珠江口盆地惠州32-2、32-3油田,评价井钻探证实可供开发石油地质储量2000
简介: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烃源岩、储集层特征、运移动力学特征和运移通道特征等成藏主控因素的基础上,总结了延长组低渗储层的石油运聚规律。延长组长7段最大湖泛期发育一套暗色泥岩,干酪根类型为腐植-腐泥型,是盆地主要生油岩。储层以低渗透为主要特征,绝大部分属于超低、特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为主,孔喉类型以细孔微喉型和微孔微喉型为主。异常高压是石油运移的主要动力,长7段异常压力的分布与暗色泥岩的厚度有关,在暗色泥岩厚度大的区域,异常压力较大。连通砂体是石油运移的主要通道,成藏期储层相对高渗透是连通砂体成为有效运移通道的基础。微裂缝控制了局部地区延长组油藏的分布及其规模。通过对该盆地的分析,总结出了2类成藏模式,即"源岩-连通砂体-储层"连续式充注成藏模式和"源岩-微裂缝-储层"幕式充注成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