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HenryHartmann提出Hartmann手术时主要用于下段乙状结肠和上段直肠癌的治疗.后经改进逐渐扩大到中低段直肠癌治疗,目的在于减少并发症.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吻合器的问世以及低位保肛术的广泛开展.Hartmann术式的应用逐渐减少,甚至被淡忘.本文结合我院病例的治疗经验,对该术式的适应和应用价值进行讨论.
简介:目的探讨双吻合器技术在直肠癌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6年1月间采用双吻合器技术治疗的63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下缘距肛缘≤7cm者33例,7.1—11cm者21例,〉11cm者9例。结果21例吻合口距肛缘≤3cm,42例吻合口距肛缘3~7cm。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4.8%),吻合口狭窄6例(9.5%),伤口感染5例(7.9%),无手术死亡。全组均获随访,平均4.3(3~6)年,5例复发,其中3例行Miles术,随访仍健在,2例放弃手术治疗,分别死于肝转移和腹腔内广泛种植。结论双吻合器技术在直肠癌手术,尤其是在低位及超低位结直肠吻合中可拓展适应证,降低手术风险。
简介:目的评价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对直肠内脱垂合并盆底疝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直肠内脱垂合并盆底疝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观察直肠型盆底疝和不含直肠型盆底疝的其他类型疝合并直肠内脱垂的类型.结果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片上,120例盆底疝有直肠型56例、间隔型27例、阴道型12例和混合型25例,而混合型中有18例直肠型盆底疝.分组结果显示,74例直肠型盆底疝均合并全层直肠套叠,盆底疝疝囊位于套叠的直肠壁环形浆膜囊袋内;46例不含直肠型盆底疝的其他类型疝均不合并全层直肠套叠.结论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能准确诊断各型盆底疝,由于直肠型盆底疝与全层直肠套叠合并出现,因此,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也能准确区分全层直肠套叠与直肠黏膜脱垂.
简介:目的评价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上皮钙黏附蛋白(ECD)、α连环蛋白(αCA)及β连环蛋白(βCA)在结直肠癌转移潜能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76例结直肠癌组织中P53、VEGF、ECD、αCA及βCA的表达.结果(1)结直肠癌组织中P53表达阳性率为47.4%,伴有肝转移的结直肠癌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肝转移者(P<0.05);VEGF表达阳性率为57.9%,VEGF表达阳性的结直肠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P<0.01);ECD、αCA和βCA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均明显减弱,且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1);ECD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无明显的相关关系(P>0.05);αCA、βCA表达减弱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但与肝转移发生无相关(P>0.05).(2)P53与VEGF表达显著相关(P<0.05).(3)Cox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P53和VEGF表达阴性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好,而αCA和βCA表达减弱者预后较差(P<0.01).结论结合分析P53、VEGF、αCA及βCA的表达有助于对结直肠癌转移方式、转移潜能及预后的判断.
简介:目的研究部分肛门内括约肌切除的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术后的排便功能.方法3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均行部分肛门内括约肌切除.其中20例直接行结肠肛管吻合,18例行结肠J型造袋后吻合.分别于术后(28±10)周和(100±20)周用标准问卷(Wexnerscore)调查患者大便的控制功能.结果术后26.3%患者对成形大便失控,50.0%的患者对液态大便失控,失控情况至少1次/周.结肠J型造袋患者的大便控制能力[(82±35)分]显著强于直接吻合组[(146±40)分];两组比较,P<005.结论肛门内括约肌的切除会导致患者术后大便控制功能的损害;结肠J型造袋能改善患者的大便控制功能.
简介:目的:探讨经腹腔镜剥脱式胆囊切除术的术式改进。方法:我们利用分离钳电凝剥脱法解剖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电凝铲电凝剥离胆囊床。处理Calot三角解剖关系清楚,避免误伤胆总管,同时避免高频电刀热电效应对胆肠及内脏的损伤。通过临床随机32例经腹腔镜剥脱式胆囊切除的手术实践,分析其技术改进原理及避免并发症发生的价值。结果:无中转开腹,全部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多数术后2天痊愈出院,最长时间为术后6天。术后肠胀气1例,恶心呕吐4例,肩背痛5例,心绞痛1例,室速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经腹腔镜剥脱式胆囊切除,无中转开腹,手术并发症少,无手术死亡,术后恢复良好,效果满意。该术式操作简便,安全,快速,易掌握,与电钩电凝法相比,具有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