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神奇的造化之手,在中华腹地塑造出一方壮丽的山川———大三峡。这里青山簇簇,峭壁嵯峨,溪涧洪波,纵横交错。因山多水多,生长于斯的人们就特别离不开桥。因了需要,便有创建。自古以来,三峡周边的桥依形造势,就地取材,千姿百态,洋洋大观,真称得上一个桥梁博物馆。古万州,以“万川毕会”而得名。大川相间,小川相属。区内各式桥梁,数不胜数,不但有木桥、石板桥、铁索桥,巨石横绝涧的天生桥、长虹傍碧水的石拱桥……万州城下那两块数千平方米的盘盘石、草盘石,雄踞于长江南北两岸,加上江心的千金石,活像要在长江上修大桥的天然石基。早年有本《赵显送灯台》,说这三块巨石是鲁班爷从昆仑山赶来,准备作为长江第一桥的桥墩。这流传千古的民间传说,寄托着万州先民在长江上修桥的千年梦想……苎溪河上七座桥城内各条小支流上的桥梁,数不清:驷马桥、利济桥、回龙桥、两层桥……单说那条自北而南,将城区一分两半的苎溪河,仅在市区内,就有万州桥、陆安桥两座石拱桥;太平桥、渡桥两座石平桥;天然石桥天生桥;万安桥、福星桥两座公路桥。短短两公里长的河面上,共有七座不同的桥梁。天生桥是万州最古老的桥梁,又名“天仙桥”。开天劈地,便有巨石形似古琴,横卧于苎溪河上。即“万州八景...
简介:旧说唐大曲“六州”名义,乃“伊、渭、梁、氐、甘、凉”或“伊、渭、石、氐、甘、凉”之并称。此乃总结宋代不同词调之名推得之结论,并不可靠。考两唐书地理志,合称“六州”之行政区划凡十余组,独无上述二种。结合日本唐传曲调名考察,大曲“六州”之名,实指唐初突厥降部安置地“鲁、丽、塞、含、依、契”“六胡州”,又称“河曲六州”。其区域大致相当于今鄂尔多斯、银川、吴忠一代。结合六胡州的历史背景推测,唐曲“六州”或为庙堂所制,以歌颂唐太宗伏远怀柔之功德,而非边地进献。或云词调“六州歌头”之调名始于唐岑参诗作,亦误。关于词调“六州歌头”的结构,尚有一些错误的理解有待修正。按宋代词乐的典型形态分析,词调《六州歌头》上片结尾的三字句,本当为下片之换头而被误归于上片。词乐失传后,历代图谱学片面强调韵脚,而不知韵脚有主次、正副之分。宋代词乐“片”与“句”之间,尚有一中间层次,音乐学上称之为“均”,表现在文辞体格上为句群。《六州歌头》是以平韵为主的词调,上下片结构有对应性,其韵脚看似密集杂乱,实有鲜明的层次性。
简介:《走进灵州》收录了作者1980年至2009年灵州史研究的重要论文,全面展现了古灵州神奇苍劲的历史文化风貌。全书分为“考古考证篇”“历史大事篇”“报评书评篇”“人物文化篇”和“附录”五个部分。“考古考证篇”是全书史学观点的基石。作者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出土文物佐证,尤其是根据2003年5月8日在宁夏吴忠市区东部绿地园出土的唐灵州吕氏夫人墓志铭,确证古灵州城址位于今吴忠市境内。这个观点最早是由述礼教授在《古灵州城址初探》(发表于《宁夏史志研究》1989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的“古灵州城的城址,似应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内。”“今日之吴忠市和灵武县,究其根源,都是一个古灵州。”吕氏夫人墓志铭出土后,作者第一时间进行了解读与研究,在考古学实证的基础上发表了《古灵州城在吴忠的确证———解读吴忠出土唐墓墓志铭》(原载2004年4月7日《新消息报》)、《一石惊天,古灵州浮现吴忠———宁夏吴忠出土唐灵州吕氏夫人墓志铭》(以《“一石惊天”背后的故事》为题摘要发表在2004年6月23日《新消息报》)、《塞北江南旧有名》(原载《学习与交流》1998年第5期)、《话说灵州———探寻古城灵州之谜》、《古灵州城址研究述略》、《吴忠城建,古城灵州显真容———自治区博物馆展出吴忠唐墓出土文物》(原载2004年10月18日《吴忠日报》)等文章。这样,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古灵州在吴忠市境内”的大胆假设,有了可靠的文献和文物依据,成为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这一观点的提出和证实,不仅具有史学和考古学研究上的重要意义,而且为吴忠市和灵武县乃至整个宁夏地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