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单位犯罪究竟是几个主体的犯罪这一问题出发,评论指出了理论界现存的两主体说、一主体说以及复合说等观点在适用中的不足。最后在对"双罚制"溯源的基础上,论证了"双罚制"的本质,进而提出单位犯罪是一个犯罪、一个犯罪主体、一个刑罚主体、两个(或多个)刑罚分担对象的"唯一主体说",并对该说的解释功能、立法价值、司法价值进行了论证。

  • 标签: 单位犯罪 主体 双罚制 唯一主体说
  • 简介:一打击犯罪与预防犯罪是治理犯罪的两种手段打击和预防。大概是自犯罪现象产生以来,统治阶级对付犯罪的两种手段。剥削阶级如此.无产阶级也如此、所不同的只是所代表和维护的阶级利益不一样,所取得的成效不同。在我国,治理犯罪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自九十年代以来,将其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范围。治理犯罪在我国,就手段而言,也无非两种:一是打击,一是防范。这两种手段是目标一致,各有侧重,互为作用,辩证统一,缺一不可的。打击犯罪是治理犯罪的首要而有效的手段,心须始终坚持,常抓不懈,任何时候也不能放松。所谓打击犯罪,就是使一切罪案都行到及时地揭露,一切案犯都得到应得的惩处,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我国人民主

  • 标签: 预防犯罪 同犯罪作斗争 犯罪分子 打击犯罪 犯罪预防 社会治安
  • 简介:注重以犯罪人的客观行为对犯罪人进行分类,[3](12)从而使人们研究的重点从犯罪的客观行为引向了犯罪人,之后的学者多从犯罪心理学、精神病学等角度对犯罪人进行分类

  • 标签:
  • 简介:毒品犯罪历来是我国重点打击的对象。我国的毒品犯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如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打击的力度,势必发展蔓延,危害社会,危害人民。随着毒品案件总量持续上升,犯罪种类急剧增加,犯罪手段日益翻新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现仅就毒品案件审理中的犯罪引诱问题进行简要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 标签: 毒品犯罪 案件审理 犯罪引诱
  • 简介:犯罪人分类的标准选择上一直存在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之争,但是单纯的客观主义标准或主观主义标准无法对犯罪人进行科学的分类."犯罪人格"的概念因为其丰富的内涵,能够成为划分犯罪人的科学标准.建立以"人格"为标准的犯罪学分类理论,应当成为犯罪学的发展方向.

  • 标签: 犯罪人格 分类标准 视角 新探 主观主义 客观主义
  • 简介: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犯罪是由贫困所导致的传统犯罪学理论日渐式微,而长期被忽视的社会中上阶层人士的“白领犯罪”问题则成为研究热点。面对近年来全球日益凸显的白领犯罪问题,2015年11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白领犯罪国际研讨会”围绕这一主题就企业合规管理、白领犯罪特别执法、国际性内部调查和信息披露、法人犯罪、企业社会责任、反腐败侦查与执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本文对会议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概括和梳理,以期如实反映会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推动对白领犯罪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 标签: 白领犯罪 企业合规 反腐败 法人犯罪 企业社会责任
  • 简介:犯罪的研究角度是犯罪研究选择的取向,也是对犯罪问题认识的重要途径.研究角度选择的正确与否,对研究结论的正确性有直接的影响,这是一个科学性的问题.笔者主张对犯罪进行多角度的考察.犯罪学学科的性质决定犯罪学学科的归属与地位,涉及其作用与价值,影响其学科发展.犯罪学学科性质与犯罪的研究角度、研究对象及内容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对犯罪学研究对象的分析,可以对犯罪学学科性质获得科学的认识.

  • 标签: 犯罪 犯罪学 研究角度 犯罪现象
  • 简介:美国学者威廉·奇泽姆和布伦特·特维编著的《犯罪重建》一书,是美国犯罪重建领域的一部代表性著作,该书已于2010年6月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以下结合我国刑事司法理论与实践,谈谈翻译该著作获得的几点启示。

  • 标签: 犯罪 代表性著作 科学 美国学者 翻译出版 大学出版社
  • 简介:认为犯罪学所研究的犯罪,这类犯罪是不应该被列入犯罪学的研究范畴的,(6)犯罪的刑法学定义应该说是确定的

  • 标签: 基本范畴 犯罪学基本 研究解读
  • 简介:毋庸置疑,犯罪是一种事实,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系列事实。对这种事实以犯罪命名的背后依托着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观和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犯罪是一种评价。这种评价大体上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是强有力的国家;其二是广大的社会民众;其三是犯罪学研究者。作者比较鲜明地提出"犯罪是一种评价"的命题,进而从国家、社会以及犯罪学学者三种评价主体的角度展开,并分别对各个主体内部的评价共性和个性做出论述。该文视野宽阔,思路清晰,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犯罪学理论在价值论方面的研究进度。

  • 标签: 犯罪 评价
  • 简介:所有法律规定为犯罪并予以处罚的行为都具备两个要素,大部分学者认为心理要素的内容是对犯罪法律性质的明确,许多当代学者认为法律要素不属于犯罪

  • 标签: 二元论体系 体系介绍 法国犯罪
  • 简介:无论在刑法理论中还是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印证的概念,两者都属于刑法运行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单纯地强调犯罪化或是非犯罪化都有片面之虞,是对这两个概念内在价值意义的不全面理解。犯罪化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在于它体现了刑事法治的内涵构造;非犯罪化则对构建刑事和谐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 标签: 犯罪化 非犯罪化 刑事法治 刑事和谐
  • 简介:被告人阮某,男,19岁,初中文化程度,系某厂工人。因急需资金,阮某于1994年3月18日,给本厂财务科长写了两封恐吓信。第一封信的内容是:“刘某你不用知道我是谁,你要在三月二十三号晚上拿一万五千元现金到你们厂后面新建的桥上去。只要你不拿(钱),你的人身安全就没有保证,你的女儿也会被人先强奸后弄花了脸”。“这事不要告诉别人,到时候就体自己来。二十三号晚上八.点正,在桥东边南侧的栏杆下有封信,你拆开看看就知道已(以)后的本怎么做了。提醒你一下,到时候拿个手电筒。”第二封信的内容是:“你沿批发市场向南走,到草桥口向西去,直到济安播向南走,到河边溜河南边的路向西去,走出二百米在(再)按去的路线回到济安

  • 标签: 犯罪中止 犯罪既遂 犯罪构成 意志以外的原因 犯罪未得逞 敲诈勒索罪
  • 简介:<正>所谓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竞合是指在犯罪过程中,由于行为人对事实的认识发生错误,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本身不可能发生预期的犯罪结果,但行为人仍基于自己的意志放弃了继续犯罪,或者采取了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措施。对这种犯罪行为如何正确定性,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犯罪中止,另一种认为是犯罪未遂。笔者认为对这种犯罪行为的定性,不应一概而论,而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如犯罪行为尚未实施终了,应定为犯罪中止;如犯罪行为实施终了应定为犯罪未遂。按照我国刑法关于犯罪中止的规定,行为人的犯罪行为若为犯罪中止,必须具备主客观两方面条件,即主观上的自动性和客观上的有效性。并且就客观要件而

  • 标签: 犯罪中止 犯罪未遂 犯罪行为 犯罪结果 行为人 确定性
  • 简介:在水污染事件频发的今天,刑法保护水资源采用结果犯的方法有待改变。危险犯的设置,是克服水污染犯罪刑法保护失灵的重要方法,合乎环境犯罪类型化的发展趋向。同时,引入危险犯与现行刑法的基本理念契合,但可能会限制经济发展的自由。经济发展的自由与刑法规制之间的张力可借鉴德国“偶然性说”的方法,并通过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来界定水污染犯罪危险犯的“危险状态”加以弥合。

  • 标签: 水污染犯罪 危险犯 合理性 危险状态 类型化
  • 简介:【摘要】少年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对于未来的掌握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关注少年人的发展是我们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关注。但是未成年人也因为心智发育不健全容易冲动行事造成大祸甚至出现犯罪和反复犯罪的情况,甚至仰仗自身的年龄不满足很多法律的惩罚标准而多次犯罪伤害他人,其中犯罪的未成年人中来自农村的比例不低。那么关注农村里犯罪的未成年人也是我们解决重大社会问题,本文从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后果和再次犯罪的诱因入手。

  • 标签: 农村 未成年人 犯罪 再犯罪
  • 简介:摘要:近年来,各类违法犯罪人员的作 案手段呈现出智能化、职业化等特点。公安机关在打击和预防犯罪的过程中,仅仅依靠传统的技术和方法 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职务犯罪嫌疑人作案的手段越来越高,反侦查能力越来越强,职务犯罪案件呈现出发现难、取证难、突破难的特点。面对新的形势,如何破解难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走科技强检之路,向科技要战斗力成为检察机关提高自身侦查水平和破案能力的重要途经,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其中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应用于办案便是其中一个方面。实践证明,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是侦破职务犯罪案件的有效手段。

  • 标签: 犯罪心理测试 职务 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