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Ta4C3-PVP纳米片对三阴性乳腺癌4T1细胞小鼠移植瘤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于雌性BALB/c小鼠右侧腹皮下注射4T1细胞建立4T1荷瘤小鼠模型,按肿瘤体积大小均匀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Ta4C3-PVP组、单纯照射组、Ta4C3-PVP联合照射组。尾静脉注射20 mg/kg Ta4C3-PVP预处理24 h后给予8 Gy单次肿瘤局部X射线照射,测量移植瘤体积、瘤重,检测肿瘤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蛋白表达、DNA双链断裂(DSBs)分子标志物γ-H2AX焦点形成,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并计算放射增敏系数(EF)及抑瘤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照射组、Ta4C3-PVP联合照射组于照射后16 d均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t=5.41、9.59,P < 0.05)、降低瘤重(t=2.67、4.40,P < 0.05),其中Ta4C3-PVP联合照射组的EF达1.57,抑瘤率约为64%,明显优于单纯照射组(4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照射组和Ta4C3-PVP联合照射组肿瘤细胞Ki-67蛋白表达受到明显抑制(t=5.73、8.02,P < 0.05)、γ-H2AX焦点产额明显增加(t=2.97、9.86,P < 0.05),且Ta4C3-PVP联合照射组较单纯照射组Ki-67表达抑制更显著(t=4.75,P < 0.05)、γ-H2AX焦点产额更多(t=4.42,P < 0.05)。结论Ta4C3-PVP纳米片可通过增加射线诱导的DNA DSBs,增强4T1荷瘤小鼠移植瘤的放射敏感性。

  • 标签: Ta4C3-PVP纳米片 放射敏感性 三阴性乳腺癌
  • 简介:摘要:课程思政的提出已有5年,中学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教育也已第三年,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的融入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一直是教师教育教学探索的目标。本文通过“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学习纳米材料(胶体)的制备,探索思政教育与化学教学的结合点,总结出本课时中思政教育内涵的体现。

  • 标签: 课程思政 盐类水解 纳米材料(胶体)制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A-BSA-Cypate纳米粒介导的靶向PTT效应对人膀胱癌5637细胞荷瘤裸鼠的抑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免疫荧光法检测5637细胞叶酸(FA)受体分布;1,3-二苯基异苯并呋喃(DPBF)消耗量检测单态氧(1O2)生成。分4组:空白对照组(N组)、激光组(L组)、BSA-Cypate+激光组(BL组)、FA-BSA-Cypate+激光组(FL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测定热休克蛋白(Hsp)70、Hsp90蛋白表达变化;建立裸鼠膀胱癌5637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FA-BSA-Cypate纳米粒介导的体内靶向抗肿瘤效应。应用GraphPad Prism 5.0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结果人膀胱癌5637细胞膜表达叶酸受体;808 nm激光照射,FA-BSA-Cypate纳米粒能促进1O2生成。FL、BL、L及N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6.912±5.457)%、(43.941±4.097)%、(12.923±2.489)%及(8.401±1.453)%,FL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3.502,P<0.05)。FL、BL、L及N组Hsp70、Hsp90蛋白相对表达分别是1.903±0.097及4.833±0.208;1.410±0.123及3.731±0.153;0.910±0.224及2.501±0.265;0.867±0.153及2.533±0.252;FL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180(Hsp70),P<0.05;F=74.530(Hsp90),P<0.05];荷瘤裸鼠模型提示FL、BL、L及N组肿瘤区域最高温度分别为(58.512±1.936)、(50.334±1.483)、(38.260±2.177)、(34.322±1.308) ℃,至第21天肿瘤相对体积分别是7.462±0.462、5.581±0.669、1.403±0.354、0.386±0.089,FL组较其他各组表现出更显著的靶向光热效应(F=198.612,P<0.05)及抗肿瘤增殖作用(F=285.40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FA-BSA-Cypate纳米粒介导的PTT效应对人膀胱癌5637细胞具有显著的靶向杀伤效果,促进了5637细胞的凋亡及单线态氧的生成;FA-BSA-Cypate纳米粒介导的光热疗法对人膀胱癌5637细胞荷瘤裸鼠有抑瘤效果。

  • 标签: 膀胱肿瘤 治疗 纳米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供体和聚多巴胺复合纳米体系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化学合成法制备聚多巴胺(PDA)负载一氧化氮供体S-亚硝基半胱胺衍生物(SNO)得到纳米载药复合体系SNO@PDA,通过磁共振成像和质谱分析进行化学结构鉴定,通过动态光散射技术和透射电镜检测其粒径和形貌表征,分别通过电子温度计和Griess试剂盒检测光热稳定性以及NO的释放。最后通过噻唑蓝(MTT)实验检测纳米载药复合体系对肝癌细胞株Huh7的生长抑制作用。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磁共振成像和质谱分析确认成功合成SNO,动态光散射技术测定SNO@PDA的粒径在190 nm左右,透射电镜显示为球形颗粒,形态均一,且在生理条件下可稳定存在。SNO@PDA的载药率为19.4%,包封率为71.4%。当浓度为35 mg/L时,近红外(Near-infrared,NIR)照射后温度可升高12 ℃左右。重复4个开/关循环后升温幅度没有变化。3个循环后NO的释放率达到86%。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当浓度为60 mg/L时,SNO@PDA+NIR组的细胞存活率为(37.2±2.2)%,低于SNO+NIR组(60.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00,P<0.01);低于空白材料PDA组(73.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00,P<0.01);低于PDA+NIR组(57.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0,P<0.01)。结论SNO@PDA可以发挥化疗-光热疗法的组合优势,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

  • 标签: 一氧化氮 聚多巴胺 肝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负载大鼠表皮干细胞(ESC)的聚己内酯-乙酸纤维素(PCL-CA)纳米纤维支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快速贴壁法从30只1~3 d龄SD大鼠(雌雄不明)中分离培养原代ESC,采用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法分别鉴定原代细胞中整合素β1、细胞角蛋白19(CK19)为阳性表达后,采用第1代ESC进行后续实验。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以聚己内酯和乙酸纤维素为组分的PCL-CA纳米纤维支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支架拓扑结构并测量其中25条纤维直径。采用构建的PCL-CA纳米纤维支架作为培养基底,使用角质形成细胞(KC)培养基培养ESC构建ESC-纳米纤维支架复合物(下称ESC支架),培养3 d,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支架中ESC的形态及其与支架的关系。将ESC支架中的ESC作为PCL-CA纳米纤维支架组,将在Ⅳ型胶原包被的培养皿中使用KC培养基培养的ESC作为Ⅳ型胶原组,培养3 d,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ESC中CK19的蛋白表达水平(样本数为3);培养7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2组ESC中CK19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蛋白表达。在15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背部左右两侧均制备1个直径约2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不行植入的空白对照组、植入PCL-CA纳米纤维支架的单纯支架组、植入培养3 d构建的ESC支架的ESC支架组,计算伤后3、7、14、21 d创面面积百分率(样本数为5);取伤后21 d创缘新生皮肤组织,行Masson染色后评估创面愈合质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otch信号通路关键蛋白Notch1、Jagged1、Hes1的蛋白表达水平(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构建的PCL-CA纳米纤维支架具有疏松多孔的网格状多层立体结构,其中的纤维表面光滑无孔隙,纤维直径为(383±24)nm。培养3 d,ESC支架中的ESC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且与支架紧密贴合,细胞间相互连接,细胞充分伸展在支架表面形成膜片。培养3 d,PCL-CA纳米纤维支架组ESC中CK1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Ⅳ型胶原组(t=24.56,P<0.01)。培养7 d,与Ⅳ型胶原组相比,PCL-CA纳米纤维支架组ESC中PCNA表达阳性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CK19表达阳性细胞比例更高。伤后3、7、14、21 d,ESC支架组大鼠创面面积百分率分别为(78.0±1.8)%、(40.9±2.0)%、(17.9±1.1)%、(5.0±1.0)%,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的(84.2±1.9)%、(45.4±2.6)%、(21.8±1.7)%、(10.1±1.1)%(t=5.42、3.09、4.33、7.58,P<0.05或P<0.01)以及单纯支架组的(82.7±1.2)%、(44.8±2.0)%、(22.4±2.4)%、(10.3±2.4)%(t=4.98、3.11、3.84、4.57,P<0.05或P<0.01);空白对照组与单纯支架组大鼠创面面积百分率相近(t=1.47、0.39、0.47、0.22,P>0.05)。伤后21 d,各组大鼠创缘新生皮肤层次完整;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支架组相比,ESC支架组大鼠创缘新生皮肤组织中胶原排列更加整齐;ESC支架组与单纯支架组大鼠创缘新生皮肤组织中支架均完全降解。伤后21 d,单纯支架组大鼠创缘新生皮肤组织中Notch1、Jagged1、Hes1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近(t=1.70、1.94、0.18,P>0.05),ESC支架组大鼠创缘新生皮肤组织中Notch1、Jagged1、Hes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支架组(t=13.31、22.07、20.71,P<0.01)。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PCL-CA纳米纤维支架能够抑制大鼠ESC的分化而不影响其增殖;利用PCL-CA纳米纤维支架作为载体培养大鼠ESC构建的ESC支架能够显著促进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 标签: 纳米纤维 伤口愈合 细胞分化 表皮干细胞 Notch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维生素D受体(VDR)水平,与初诊成年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55例初诊ITP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纳入ITP组(n=55)。患者年龄为(42.6±11.8)岁;男性患者为19例,女性为36例。根据治疗效果将其分为完全反应(CR)、有效和无效3个亚组。并且选择同期于我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性别、年龄匹配的3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n=30)。对所有ITP患者采取初始治疗方案,对血小板计数<30×109/L伴出血者加用联合治疗方案。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TP组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受试者体检当日的血清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并分析ITP组患者治疗前上述指标与其ITP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ITP组与健康对照组组间及ITP组组内治疗前、后血清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的比较,分别采用独立样本和配对样本t检验,3个亚组间上述指标比较,采用方差分析。ITP组患者血清25(OH)D3、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与其ITP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k2020060),所有受试对象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 ITP组55例患者接受治疗2个月后,其疗效评估系CR、有效及无效者分别为28、12和15例,并将其分别纳入CR亚组(n=28)、有效亚组(n=12)和无效亚组(n=15)。ITP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7%(40/55)。② ITP组患者治疗前,血清25(OH)D3水平为(10.3± 3.8)ng/m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15.5±5.3) ng/mL,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为(219.6±79.4) nmol/L,显著高于后者的(159.8±52.3)nmol/L,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54、3.702, P<0.001、<0.001)。治疗后,2组受试者血清25(OH)D3[(13.2±4.7)ng/mL比(15.5±5.3)ng/mL]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187.6±63.7)nmol/L比(159.8±52.3) nmol/L]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96、2.038, P=0.039、0.045)。ITP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41、2.332,P=0.001、0.022)。③ CR、有效和无效亚组患者治疗前血清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682、1.140,P=0.078、0.327);3个亚组治疗后上述2个指标分别进行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57、4.458,P=0.009、0.016)。其中,CR亚组治疗后血清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32、2.077,P=0.018、0.043)。④治疗前,ITP组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其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表面相关免疫球蛋白(Ig)M(PAIgM)、血小板表面相关IgG(PAIgG)和血小板表面相关补体C3(PAC3)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527、-0.319、-0.436、-0.347,P=0.006、0.015、0.008、0.009),与其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关系(r=0.778、P=0.001);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则与其上述4个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415、0.279、0.352、0.308,P=0.008、0.029、0.011、0.017),与其血小板计数则呈负相关关系(r=-0.639、P=0.002)。⑤治疗前,ITP组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其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983、P<0.001)。结论25(OH)D3缺乏与初诊成年人ITP的发病相关,血清25(OH)D3水平及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的异常可能参与初诊成年人ITP的发生、发展。补充维生素D3及其类似物可能是成年人ITP的新治疗方法。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维生素D缺乏 25羟维生素D 维生素D受体 成年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碳示踪技术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外科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 3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70例、女473例,年龄17~89岁、中位年龄63岁。根据术前是否接受肠镜下纳米碳混悬液病变定位,分为定位组(85例)和非定位组(1 258例)。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临床资料比较;(2)术中观察定位组病变部位染色情况;(3)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淋巴结检出数及阳性淋巴结数,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4)观察随访期间患者肿瘤复发转移情况、3年无瘤生存率。结果(1)定位组和非定位组各73例患者匹配成功。匹配后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肿瘤大体病理类型、最大直径、T分期、组织学分级、神经侵犯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定位组85例术中均清晰可见肿瘤原发灶部位黑染,均定位准确。(3)定位组淋巴结检出数中位数18(15,24)枚,非定位组为16(14,19)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09, P<0.05);两组的阳性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0(0,1)枚和0(0,0)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45, P>0.05)。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纳米碳定位是结直肠癌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4)146例患者中,142例术后随访3.2~4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0个月。72例定位组患者和70例非定位组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3.4%和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肠镜下注射纳米碳可协助腹腔镜手术中准确定位结直肠癌病变所在位置。纳米碳作为淋巴结示踪剂,可以明显增加手术标本的淋巴结检出数目;但其是否能够提高阳性淋巴结检出数、是否能够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则有待进一步探究。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腹腔镜 纳米碳 染色定位 淋巴结清扫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联合谷氨酰胺对严重烧伤患者营养代谢、炎症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2017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3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严重烧伤患者纳入此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与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每组8例,各组患者性别依次为男5例、女3例,男4例、女4例,男3例、女5例,男4例、女4例;年龄依次为(35±7)、(36±9)、(33±11)、(38±7)岁。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胰岛素常规治疗控制血糖;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在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另补充丙氨酰谷氨酰胺14 d以上;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血糖;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在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基础上另补充丙氨酰谷氨酰胺。分别于治疗1、3、7、14 d,检测4组患者血糖、白蛋白、前白蛋白、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CRP)。统计4组患者治疗1、3、7 d心脏指数、每搏量指数(SV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数据处理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结果4组患者均顺利完成研究,无退出病例。治疗3、7、14 d,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5.9±1.3)、(5.8±0.6)、(5.5±0.5)mmol/L]和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血糖[(5.9±1.1)、(5.6±1.1)、(5.2±0.8)mmol/L]均明显低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9.1±0.5)、(8.4±0.9)、(7.4±1.1)mmol/L,P<0.05]。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比,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治疗7、14 d白蛋白明显升高(P<0.05);与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比,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患者治疗14 d白蛋白明显降低(P<0.05)。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比,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患者治疗7、14 d前白蛋白明显升高(P<0.05);与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比,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和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患者治疗1、7、14 d前白蛋白明显降低(P<0.05)。4组患者治疗1、3、7、14 d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CRP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 d,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心脏指数、SVI、GEDVI、SVRI明显高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P<0.05),EVLWI、PVPI明显低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谷氨酰胺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可在患者严重烧伤后改善体内高代谢,减少内源性营养底物的分解与消耗,同时还有助于心功能恢复、维护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

  • 标签: 烧伤 营养支持 胃肠外营养 谷氨酰胺 代谢 炎症 细胞因子类 血流动力学 胰岛素强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新辅助化疗前经内镜注射纳米碳标记肿瘤上界预切点及淋巴示踪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并行D2根治术的81例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新辅助化疗前是否在内镜下应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将全组患者分为纳米碳示踪组(39例)和常规手术组(42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情况、上切缘长度及淋巴结获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纳米碳示踪组食管上切缘长度长于常规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0.5)cm比(2.8±0.5)cm,t=8.696,P<0.001]。两组患者在淋巴结检出时间、总体淋巴结检出数目、第1站淋巴结数目、第2站淋巴结数目及下纵隔淋巴结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总体和下纵隔阳性淋巴结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新辅助化疗前经内镜注射纳米碳淋巴示踪剂标记肿瘤上界预切点及淋巴示踪安全、可行、有效。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新辅助化疗 纳米碳 切缘 淋巴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Ⅱ~Ⅲ级糖尿病足患者创面修复、炎性指标及创缘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105例Ⅱ~Ⅲ级糖尿病足患者,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负压封闭引流,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创面修复、炎性指标、创缘反应及渗出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出现明显肉芽时间以及换药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胱抑素C水平、创缘反应、渗出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足患者创面修复状态,降低足部炎性指标,减少创缘反应和渗出量。

  • 标签: 纳米银敷料 负压封闭引流 糖尿病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Ponticelli方案治疗基因多态性膜性肾病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磷脂酶A2受体(PLA2R)、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和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THSD7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成都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186例膜性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依照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CYP2B6*4组(108例)和CYP2B6*5组(7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Ponticelli方案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治疗前后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PLA2R、8-OHdG、THSD7A水平,同时检测患者尿液中的尿蛋白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因多态性与临床疗效及血清学指标的关系。结果CYP2B6*5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CYP2B6*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YP2B6*5组患者的血清PLA2R、8-OHdG、THSD7A水平及尿液中尿蛋白水平明显低于CYP2B6*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膜性肾病患者基因多态性是影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PLA2R、8-OHdG、THSD7A、尿蛋白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改良Ponticelli方案治疗膜性肾病患者临床疗效显著。CYP2B6*4及CYP2B6*5多态性是患者疗效和血清PLA2R、8-OHdG、THSD7A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肾小球肾炎,膜性 基因多态性 细胞色素P450 CYP2B4 磷脂酶A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HBLC)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PD-1)、25-羟基维生素D3[25(OH)VD3]的表达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浙江普陀医院97例HBLC合并T2DM患者(HBLC合并T2DM组)、105例单纯HBLC患者(HBLC组)和118例单纯T2DM患者(T2DM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组血清HSP70、sPD-1和25(OH)VD3水平,分析其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糖[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相关性。并根据HBLC合并T2DM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预后分为预后不良(28例)和预后良好(69例),比较两者HSP70、sPD-1、25(OH)VD3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SP70、sPD-1和25(OH)VD3对HBLC合并T2DM患者预后的评估效能。结果HBLC合并T2DM组HSP70和sPD-1明显高于HBLC组和T2DM组[(4.28 ± 1.19) μg/L比 (2.27 ± 0.76)和(2.40 ± 0.84) μg/L、(7.86 ± 2.45)ng/L比(4.23 ± 1.62)和(3.85 ± 1.27) ng/L],25(OH)VD3明显低于HBLC组和T2DM组[(13.62 ± 3.96) μg/L比(18.63 ± 6.11)和(17.45 ± 4.36)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LC组与T2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HBLC合并T2DM患者中,HSP70和sPD-1与ALT、AST、FBG、HbAlc呈正相关(P<0.01),25(OH)VD3与ALT、AST、FBG、HbAlc呈负相关(P<0.01)。在HBLC合并T2DM患者中,预后不良患者HSP70、sPD-1和Child-Pugh分级B级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者[(6.03 ± 1.63) μg/L比(3.57 ± 1.02) μg/L、(9.86 ± 1.59) ng/L比(7.05 ± 2.62) ng/L和71.43% (20/28)比30.43%(21/69)],25(OH)VD3明显低于预后良好患者[(9.26 ± 3.02)μg/L比(15.39 ± 5.84)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SP70、sPD-1和25(OH)VD3联合预测HBLC合并T2DM预后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9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29%和79.71%。结论HBLC合并T2DM患者血清HSP70、sPD-1明显升高,25(OH)VD3明显降低,并与肝功能、血糖存在良好线性关系,早期联合检测HSP70、sPD-1和25(OH)VD3可为临床对症治疗、预后评估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肝炎,乙型 肝硬化 糖尿病,2型 热休克蛋白质类 25-羟基维生素D3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HBLC)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PD-1)、25-羟基维生素D3[25(OH)VD3]的表达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浙江普陀医院97例HBLC合并T2DM患者(HBLC合并T2DM组)、105例单纯HBLC患者(HBLC组)和118例单纯T2DM患者(T2DM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组血清HSP70、sPD-1和25(OH)VD3水平,分析其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糖[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相关性。并根据HBLC合并T2DM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预后分为预后不良(28例)和预后良好(69例),比较两者HSP70、sPD-1、25(OH)VD3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SP70、sPD-1和25(OH)VD3对HBLC合并T2DM患者预后的评估效能。结果HBLC合并T2DM组HSP70和sPD-1明显高于HBLC组和T2DM组[(4.28 ± 1.19) μg/L比 (2.27 ± 0.76)和(2.40 ± 0.84) μg/L、(7.86 ± 2.45)ng/L比(4.23 ± 1.62)和(3.85 ± 1.27) ng/L],25(OH)VD3明显低于HBLC组和T2DM组[(13.62 ± 3.96) μg/L比(18.63 ± 6.11)和(17.45 ± 4.36)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LC组与T2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HBLC合并T2DM患者中,HSP70和sPD-1与ALT、AST、FBG、HbAlc呈正相关(P<0.01),25(OH)VD3与ALT、AST、FBG、HbAlc呈负相关(P<0.01)。在HBLC合并T2DM患者中,预后不良患者HSP70、sPD-1和Child-Pugh分级B级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者[(6.03 ± 1.63) μg/L比(3.57 ± 1.02) μg/L、(9.86 ± 1.59) ng/L比(7.05 ± 2.62) ng/L和71.43% (20/28)比30.43%(21/69)],25(OH)VD3明显低于预后良好患者[(9.26 ± 3.02)μg/L比(15.39 ± 5.84)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SP70、sPD-1和25(OH)VD3联合预测HBLC合并T2DM预后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9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29%和79.71%。结论HBLC合并T2DM患者血清HSP70、sPD-1明显升高,25(OH)VD3明显降低,并与肝功能、血糖存在良好线性关系,早期联合检测HSP70、sPD-1和25(OH)VD3可为临床对症治疗、预后评估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肝炎,乙型 肝硬化 糖尿病,2型 热休克蛋白质类 25-羟基维生素D3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