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肛瘘切除术与肛瘘挂线术在高位肛瘘治疗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 2016年 1月~ 2017年 12月所收治的高位肛瘘患者 6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肛瘘切除术的治疗方案,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加用肛瘘挂线术的联合治疗方案,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临床指标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治疗的显效率 60.00%( 18/30)及总有效率 96.67%( 29/30)均明显提高,而无效率 3.33%( 1/30)则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的平均创面面积( 4.58±0.56) cm2明显缩小,而伤口平均愈合时间( 23.76±3.48) d则明显缩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肛瘘切除术联合肛瘘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疗效确切,效果显著,适于应用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的X线平片表现与CD4+T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73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X线胸片资料,并定期X线胸片复查以及CD4+T淋巴细胞检测,观察其HARRT及抗结核治疗后肺部病灶的动态变化。结果AIDS合并肺结核73例,影像学表现斑片和(或)大片实变影、多发空洞、多发结节影、纵隔(或)腋下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影等。病灶恶化进展39例,CD4+T淋巴细胞持续降低或衰竭;病灶吸收或缩小29例,3个月后CD4均不程度升高。结论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形态多样,缺乏特异性,CD4+T淋巴细胞的量值和适时的抗病毒治疗是影响肺结核病变的动态变化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简介:目的:观察背俞穴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穴位埋线治疗组100例,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对照组100例,疗程3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ALT、AST)、血脂(CHOL、TG)、血清瘦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肝脏CT,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在治疗结束时,治疗组ALT由(98.2±31.3)U/L下降至(34.1±17.0)U/L、AST由(70.1±24.9)U/L降至(31.6±15.2)U/L,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ALT、AST下降程度比较有明显疗效优势(P〈0.05);与此同时,治疗组治疗后CHOL下降至(5.3±0.6)mmol/L、TG亦下降为(1.8±0.5)mmol/L,与治疗前比较提示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CHOL及TG变化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变化发现,穴位埋线治疗前后NAFL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分别为(3.56±1.98)μg/mL和(1.60±0.90)μg/mL,胰岛素抵抗指数分别为8.7±2.1和7.3±1.0,提示穴位埋线治疗可降低NAFL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并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P〈0.05),其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背俞穴穴位埋线治疗可通过降低血清瘦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调节血脂代谢,达到治疗NAFLD患者的作用。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穴位埋线对大鼠胶元诱导型关节炎(CIA)模型血清Treg/Th17相关细胞因子及滑膜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从细胞因子角度以及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探讨其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Ⅱ型胶原诱导大鼠胶原性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来氟米特组、穴位埋线治疗组、来氟米特+穴位埋线治疗组。动态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各项关节炎活动指标、HE染色观察滑膜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6、IL-17和TGF—β1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能有效改善CIA大鼠关节肿胀以及关节炎指数;提高血清中TGF-β1含量和降低血清中IL-6、IL-17含量,各治疗组能有效减轻CIA模型滑膜组织关节炎炎症及病理形态的改变。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其可能调节Th17/Treg细胞平衡而显著减轻关节炎症和破坏。
简介: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术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对慢性胃炎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将112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7例采用针刀松解术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55例采用常规西药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OD及MDA含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SOD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P〈0.05),M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SOD及MDA含量变化更明显,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刀松解术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胃炎患者血清SOD及MDA的含量,进而良性调节血清氧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从而治愈本病。
简介:目的观察腰六俞穴位埋线结合导引术和腰腿痹通胶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79例,采用腰六俞穴位埋线结合导引术和腰腿痹通胶囊治疗;对照组79例,采用单纯针灸治疗;两组采取相同穴位:肾俞、气海俞、大肠俞。治疗前后均进行SOD、MDA含量检测,并用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SOD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但观察组上升明显,且接近常值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MDA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观察组下降明显,且接近常值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腰六俞穴位埋线结合导引术和腰腿痹通胶囊能显著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红细胞SOD活性和减少MDA生成,从而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少腰痛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