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与房颤消融术后复发关系。方法随访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间在我院行单次房颤导管消融术的房颤患者,术后门诊定期常规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随访。选取ACE基因3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tagging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tSNPs)对房颤患者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成功随访150例行房颤消融术的患者(年龄:63.73±11.01岁,24.67%非阵发性房颤),其中复发61例(40.67%),中位随访期为57.50个月。rs4353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在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有统计学差异,其中T等位基因频率在复发组中明显低于未复发组(8.33%vs.19.10%,P=0.003)。CC、TC、TT三组基因型房颤患者复发率分别为54.10%(33/61),33.33%(22/66),22.73%(5/22)(Ptrend=0.003)。rs4353位点T等位基因的加性模型时,每增加一个拷贝的T等位基因,风险是增加前的0.473倍(95%CI:0.284-0.788,P=0.004,P校正=0.012)。进一步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和饮酒因素后,T等位基因仍然显著降低房颤复发风险(OR=0.483,95%CI:0.282-0.837,P=0.009,P校正=0.027)。结论ACE基因rs4353可能与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相关。
简介:传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system,RAS)被定义为循环相关系统,由血管紧张素原、肾素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等组成,主要参与调节血压、水及电解质平衡。近年研究发现,机体许多器官及组织如心、肾、脑、肝、肺、生殖系统、神经系统、
简介:消化性溃疡愈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整个过程中受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调控。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在受体刺激下受体活化,调控细胞增殖,重建上皮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促进结缔组织和微血管再生。本文就各种生长因子与消化性溃疡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联性。方法:采用骨髓短期培养和G显带技术对103例AML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通过PCR技术对其基因突变、融合基因等进行检测。结果:在103例患者样本中所检测到的FMS样酪氨酸激酶3基因的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突变和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点突变(FLT3-TKD)、核磷蛋白1(NPM1)基因突变、神经母细胞瘤RAS癌(NRAS)基因突变、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突变、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A)基因突变、人类原癌基因C-KIT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4.3%、3.3%、14.3%、12.4%、5.6%、10.6%和18.8%;NPM1突变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骨髓幼稚细胞比例高(P=0.0105),FLT3-ITD突变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的病死率低(P=0.0285),而C-KIT突变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的病死率高(P=0.0255)。结论:AML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特征细化了基于核型的AML危险度分层,其中FLT3-ITD、NPM1、C-KIT突变与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关联。
简介:目的:比较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与非RGERD食管动力特点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消化科进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的GERD患者86例,其中RGERD组44例,非RGERD组42例,比较2组患者食管动力特点的差异。结果:RGERD组与非RGERD组食管下括约肌(LES)长度分别为(2.6±0.7)和(3.5±0.9)cm,LES静息压分别为(16.3±8.0)和(20.3±8.6)mmHg(1mmHg=0.133kPa),远端波波幅分别为(65.7±30.1)和(80.1±34.9)mmHg,食团内压(IBP)分别为(11.6±4.0)和(13.6±3.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8、2.235、2.044、2.400,均P〈0.05)。2组LES残余压、蠕动波持续时间、远端收缩积分(DCI)、收缩前沿速度(CFV)、远端收缩延迟(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小型蠕动中断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大型蠕动中断百分比和无效吞咽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ES长度较短、LES静息压偏低、远端波波幅偏低、IBP偏低及小型蠕动中断百分比增加是RGERD的主要食管动力障碍,调控这些因素或许可以为RGERD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血压负值及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高血压患者376例,行2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左心室肥厚状况分为两组,以非左心室肥厚患者274例为对照组,左心室肥厚患者102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动态血压、血压负值、血压变异性,分析动态血压、血压负值、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舒张压(24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24h、日间、夜间)、舒张压负值(24h、日间、夜间)、收缩压负值(24h、日间、夜间)、舒张压标准差(24h、日间、夜间)、收缩压标准差(24h、日间、夜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动态血压、血压负值、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均呈正相关。结论动态血压、血压负值及血压变异性均是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心室内径与QRS间期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03年12月至2008年7月期间在阜外医院肺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并经右心导管证实的肺动脉高压患者。住院当日记录患者静息状态下的标准12导联心电图,选取QRS间期最大的导联。记录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生化标志物、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以及右心导管检查结果。结果共纳入224例肺动脉高压患者,根据QRS间期,将患者分为三组,QRS间期〈90ms组,QRS间期90~119ms组;QRS间期≥120ms组。三组间的心电图QRS间期、右心室前后径和右心室前后径/左心室前后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校正性别和心率后差异仍有显著性(P≤0.001)。QRS间期与右心室前后径(r=0.434,P〈0.001)和右心室前后径/左心室前后径(r=0.277,P=0.001)显著正相关。三组间的生化标志物、右心导管检测结果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心室内径与12导联心电图的QRS间期相关。
简介:目的比较坎地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不良作用。方法随机开放对照试验72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分坎地沙坦组和依那普利组各36例,经5天导入期,进入8周治疗期。坎地沙坦4mg,1次/d,依那普利10mg,1次/d。2周后如血压下降未达到〈140/90mmHg则剂量加倍,3周后仍未达到〈140/90mmHg,则每日加服双氢克尿噻25mg。结果两组药物均能明显降低血压,坎地沙坦有效率88.8%,依那普利有效率86.1%,两组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最常见的不良作用是咳嗽,坎地沙坦组1例(2.8%),依那普利组8例(22.2%),前者低于后者。结论坎地沙坦和依那普利对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均获满意结果,且安全性好,坎地沙坦耐受性优于依那普利。
简介:目的探讨胰腺癌与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关系。方法收集1997年至2007年间收治的220例胰腺癌病例,以同期非消化系统、非肿瘤及非代谢异常类的3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糖尿病的发病率、糖尿病病程与胰腺癌的关系;比较胰腺癌组内糖尿病患者及血糖正常者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胰腺癌组和对照组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33.2%和9.7%,差异显著(P〈0.05)。胰腺癌组糖尿病病程〈2年与≥10年者的比例分别为78.1%(57/73)和9.6%(7/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1%(18/29)和6.9%(2/2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6.15,P〈0.01,OR=6.07;χ^2=4.72,P〈0.01,OR=4.90);胰腺癌组糖尿病病程2~〈5年及5~〈10年者比例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胰腺癌组内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糖尿病者肿瘤分化以乳头状或高分化腺癌为主,而无糖尿病者肿瘤以低分化腺癌为主。结论糖尿病与胰腺癌关系密切,可能是胰腺癌的临床表现之一,也可能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