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正>纤维异常增殖症好发于上颌,而发生于颞骨者甚少见,本科1984年至1998年共收治颌面纤维异常增殖症27例,其中仅1例发生于颞骨,现予报道。病例报告:患者,男17岁。以自幼左耳后肿块渐进增大,加剧2年,左耳聋、耳鸣1年于1994年1月4日入院。耳鸣为低音调,无耳流脓史。查体:全身情况正常,颌面无畸形;左耳后乳突区明显隆起畸形,可触及8cm×6cm半球状性肿块,质硬,无压

  • 标签: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外耳道狭窄 病例报告 耳鸣 骨性 颞骨
  • 简介:目的设计一种新型人工镫,防止镫部分切除术后常见的眩晕反应。方法在小窗技术镫部分切除术中,将人工镫足端斜截45°,插深0.5mm。结果133耳耳硬化症用新型人工镫,92耳手术(85.2%)无眩晕出现。余例眩晕甚轻、时间短。在常规人工镫手术中出现术后眩晕有163耳(93.7%)。结论用新型人工镫代替常规人工镫可很大程度地预防镫部分切除术的术后眩晕。

  • 标签: 眩晕 镫骨切除术 人工镫骨 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制霉菌素泡腾片与湿润烫伤水浴后混合物(简称制霉菌素油剂)的广谱抗真菌、改善耳道内环境、恢复耳道上皮分泌及自洁功能的效果。方法以60例行真菌涂片滴入氢氧化钾镜于下检查确诊为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2周为1个疗程,不得中途退出。常规清洁耳道,待耳道干燥后涂布制霉菌素油剂,治疗3~5次后评估患者耳道不适症状的改善、分泌物质与量的变化、上皮充血糜烂的恢复、真菌的检测分型与培养药敏变化。结果药剂分布均匀,耳内分泌物易排出,患者的舒适度与上皮功能恢复改善快。结论制霉菌素有广谱杀真菌效果,合用湿润烫伤的油剂可改善耳道内环境。制霉菌素油剂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符合耳道生理病理治疗需求,效果良好。

  • 标签: 制霉菌素 麻油制剂 真菌性外耳道炎 真菌镜检 耳道自洁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高分辨率颞骨CT密度在诊断耳硬化中的作用。方法分析手术确诊的耳硬化患者34例(34耳,病例组)和同期确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33例(对侧正常耳33耳,对照组)的颞骨CT扫描和纯音听阈测试结果。在0.75mm层厚颞骨CT轴位层面的耳囊周围,手动设置7个兴趣区,测量平均cT值。根据CT表现将耳硬化病例分为2个亚组:A组,CT显示无病理变化;B组,耳蜗区骨密度降低。比较各兴趣区病例组与对照组平均CT值的差异,分析病例组CT表现与纯音测听结果的关系。结果卵圆窗后缘和卵圆窗前缘这两个兴趣区,病例组平均C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卵圆窗后缘t=-2.030,P=0.046;卵圆窗前缘Z=-4.979,P〈0.01)。A组30例,包括传导性聋9例(30%),混合性聋21例(70%);B组4例,包括传导性聋1例(25%),混合性聋3例(75%)。结论耳硬化患者卵圆窗周围骨质CT密度可能发生改变。

  • 标签: 耳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光密度测定法 测听法
  • 简介: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治疗突至上颌窦上颌囊肿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1例突至上颌窦上颌囊肿在鼻内镜下行下鼻道进路的上颌囊肿开放术,对合并鼻腔底病变者同时行鼻腔底开放手术,切除部分囊壁。结果随访1~99个月,平均39个月,所有囊肿无复发。结论鼻内镜下治疗突至上颌窦或上颌窦合并鼻腔底的上颌囊肿简单易行、创伤小。

  • 标签: 上颌骨囊肿 鼻内镜 手术
  • 简介: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多见,虽经反复咽鼓管吹张、鼓膜置管等治疗,仍有复发的顽固病例。本研究发现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其咽鼓管鼓口直径较正常狭小,提示可能与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存在一定关系。本研究结果在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中没有发现咽鼓管性段骨质增生现象。

  • 标签: 咽鼓管 测量 分泌性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