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扎西威色先生所著《藏族金属工艺》是一部研究藏族金属文化艺术工艺的专著,同时更是藏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佘万治、胡恒二先生把它译出来,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为了避免思想和文体的束缚,译本略去原作以下部分:一、书首礼赞和某些章节后的诗句。它们的内容是祈祷神佛,概略介绍本书内容和重要性,以及总结某章的内容。这类诗,缺乏意境,译为汉文,读者不欣赏这种文体。二《略论工巧明和其中的金属工艺》一节,首先援引佛籍罗列古印度十八种、六十四种手工技艺的名称、释迦牟尼出家前所学技艺的名称。为使读者读懂、至少要加写十倍注释。接着作者援引藏族古人的论述给工巧明下定义,提出身语意三种工巧明,所谓身门工巧明,指建造佛像和佛塔;语门工巧明是讲辩著作;意门工巧明即闻思修。对于后二者把手工技艺和佛教徒的日常功课混为一谈,让人感莫名其妙。最后作者介绍藏族传统文化大五明、小五明,引文多,叙述沉闷,且与该书内容游离。三、引用《律经》介绍变量衡、时间、温度等方面的标准。这一节内容旧,又无实际价值,例如关于体积,作者从极微尘开始,谈到微尘、铁尘、水尘、兔尘、羊尘、牛尘、日光尘等微观世界;从一指谈到肘、卡、庹等粗分世界,既不精确,又非实际体积标准。四、有关金属工艺的谚语。有的谚语在汉语无相应的成语,只好破译,效果不好。五、原书的后记,说明写作的缘起和过程。
简介:戏校的文化课,比较起专业课来,当然不是重头。但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却也不曾有丝毫的忽视。古老而灿烂的中国文化,派生出戏曲这枝美丽而优雅的花朵,要继承和发扬这朵艺术之花,文化课是基础,学生学艺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更好的学习和继承戏曲的精髓。戏校一开办,就设置了文化课:我是1959年到戏校任教,那时称为艺术学校,已经初具规模,各种工作都是按照规定的目标。而实际在我之前已有好几位文化老师,如胡月怀,等老师。他们都是具备教学实力的教师,离开戏校后,去往普通中小学都担当起重要的教学任务,如胡月怀老师就在一中任语文老师:之后有陶兰英老师、张起志、许登岐、宣长根、程绍颐等等这些老师。他们也都具备坚实的学识基础和教书育人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