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思一,引言。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由于人们对思维的要素、结构、运行机制不甚了解或认识不清,也没有搞清楚思维与心理和思想的关系,这就会给认识思维的本质与规律的研究带来难以跨越的障碍和麻烦。钱学森教授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要建立思维科学大部门的理论研究大目标,为我们进行思维科学研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一重大课题就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笔者经过长期的思考与探索,发现思维活动是一个完整、系统、有机联系的意识活动与行为活动综合运行的动态过程,涉及的要素和概念众多,需要整体研究,系统分析,分割排列,理清关系,科学阐述,才能获得清醒的认识。在这里我用一幅思维运行结构图来展现思维系统活动全貌,并力求做一个完整的解释。

  • 标签: 思维活动 运行机制 结构图 思维科学 巨系统 科学研究
  • 简介:(一)艺术思维对象艺术思维的对象是什么?一般答案是:人的生活。确切一些的答案我以为是:艺术思维的对象是人们人文感受到的那一部分人的生活。接触到现实生活,人们会产生种种感觉。如果伴随这种感觉还引发某种心理反应,如爱和恨、喜和优等等,使这种感觉更加深刻,这就是感受。如果说单纯感觉还是人的感觉器官的自然生理功能,感受则是被人的意识强化了的感觉。如果某种感觉是被某种人文意识——即人所生成或接受的与人类生活有关的某种文化为内容的意识——所强化的感觉,那么这就是人对事物的一种人文感受。

  • 标签: 艺术思维 感觉器官 现实生活 人文意识 人的意识 思维对象
  • 简介:有的读者可能提出问题,说:“李白写出‘白发三千丈’的诗句,《西游记》里创作出孙悟空,这不也是思维的结果吗?这个结果能和存在同一吗?谁见过三千丈长的白发人?谁见过猴头猴身却会说人话、聪明、比人的本事还大得多的猴”?这个问题涉及艺术思维和其他思维(日常生活思维、实践思维、科学思维等)的共性及艺术思维特有的个性的关系问题。艺术思维的对象是现实生活,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必须是真实的现实生活;如果艺术作品不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只是主观任意地胡编乱造,这样的作品是没有人看的。

  • 标签: 艺术作品 现实生活 真实 实践思维 《西游记》 提出问题
  • 简介:《猴有一个梦想》(刊《收获》杂志2006年2期,作者杨少衡)是一部寓言似的童话,描写一条蟒蛇缠住一只猴子至死不放,同归于尽的现实社会生活。这条美丽的蟒蛇不是一般的蟒,而是长着毒牙的,只要与她挨上边,不死也得坐牢丧财;这只猴子也不是一般的猴,是一只上天可爬树的动物,入地可钻洞的穿山甲。本来这两只动物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走各的路,但这条蟒蛇不知因何就是缠着这只丑猴,而这丑猴也与这只明明知道有毒牙的蟒蛇还是紧紧拥抱着。

  • 标签: 艺术思维 梦想 略评 《收获》 社会生活 蟒蛇
  • 简介:文艺创造的独特性,不仅在于以形象表现生活,而且在于以形象传达审美体验。所谓以形象传达审美体验,就是作者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并赋之于价值属性,对它做出思想感情的评价,然后按照美的规律把它物化为艺术表现形象,使人们也能够感知和体验。审美体验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一种高级的情感体验。艺术表现形象作为审美体验的载体,必然像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那样,成为生动的感情力量的负荷者。苏珊·朗格也从符号学美学的角度指出,艺术就是将人类情感转变为可见或可听形式的一种符号手段。作家艺术家们的创作经验表明:“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所谓艺术表现,最重要的就是把内在的情感意蕴高度凝聚在形象表现的外部形式之中。

  • 标签: 艺术表现 情感体验 凝聚 外形式 审美体验 符号学美学
  • 简介:美国科学家罗杰·斯佩里获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金后,依据其裂脑人研究得出大脑两半球分工理论,左脑主管抽象理性思维,右脑主管形象思维并长期受左脑压抑,引发开发右脑的浪潮在20世纪后期成为时髦的理论,声言人的大脑只有10%的能源被使用,而90%的潜能还埋没在右半球,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左脑半球对右脑半球的专制压抑所造成的。

  • 标签: 右脑功能 艺术创造 右脑开发 大脑两半球 诺贝尔生理学 分工理论
  • 简介:田运同志来信要我对他的《思维论》艺术思维部分进行重点挑错,我本着学术讨论客观无私的精神,根据我阅读时所思所想,提出质疑如下,但由于深入思考不够深入,无疑这些意见不尽正确,免不了还有错误,希望能够得到田运同志的谅解和指正。

  • 标签: 田运 《思维论》 艺术思维 反映同一律 思维能力
  • 简介:中西文化发展的源头、过程、结果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中西人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中国人擅长于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于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以道德为标准,西方人的思维则以科学为标准;中国人的思维轨迹是曲线式的;西方人的思维轨迹则是直线式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单一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多元的;中国人的思维是封闭的,西方人的思维则是开放的。

  • 标签: 中国人 西方人 思维方式 差异
  • 简介:1984年8月7日至11日由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亲自召集、主持并在会上做了主要学术报告的全国首次思维科学学术讨论会,被认为是思维科学正式宣告诞生的事件。这次学术讨论会产生两个结果,一是以这次会上发表的论文中由钱学森亲自选择、编篡出版了《关于思维科学》一书,二是在中国科协认可下成立了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备组。

  • 标签: 中国思维科学学会 学术活动 思维训练 《思维科学通讯》 社会思维学
  • 简介:在1984年8月召开的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备组第一次会议上,经讨论决定学会筹备组下设立两个机构,一个是办公室,设在山西太原,由张光鉴主管;一个是学术活动中心,设在北京,由田运主持。还决定创办思维科学公开学术刊物《思维科学》,张光鉴任主编;编发内部学术刊物《思维科学通讯》,田运为主编。还推举林学谛为学术活动中心秘书长兼《思维科学通讯》副主编。1998年5月林学谛同志逝世后,由郭俊义研究员接任中心秘书长工作,最近又增补陶伯华研究员为秘书长,由一位主持人、两位秘书长组成“中心”的常务工作核心。经常参与学术活动中心工作的核心成员,还有杨春鼎教授、朱长超研究员、黄浩森教授、王维镛教授(已逝世)、余华东博士等。

  • 标签: 《思维科学通讯》 学术刊物 秘书长工作 第一次会议 副主编 中国思维科学学会
  • 简介:人的思维生理学活动过程,由客观物质及其运动过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反映到大脑高级中枢,所进行的后天有序自组织活动过程。以解剖组织学和分子医学为基础的现代神经生理学和脑科学,对在大脑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区,后天何以能形成线性有序自组织扩散循行活动过程,尚无明确阐述和解释。因此需要开拓新的思路。我们在探索经络和针灸理论和应用的过程中,大量观察到,针刺后的针感在人体有序扩散循行过程,具有相对性和后天可塑性的特点。其有序扩散循行过程,可被高级中枢神经明确地感知和定位出来。这些现象和特点反映着针感有序扩散循行过程,具有高级中枢活动过程的特性,对此我们尝试应用相似论的观点和方法,在异中求同和同中立异的思维训练和创新的过程中,去探索和发展与提高它。高级神经活动可产生电磁波,按照波粒二象性原理,它也伴有粒子流,那么针感有序扩散循行,亦可视为神经粒子流运动过程的反映。我们并提出:经络是人类高级中枢后天形成的有序自组织活动过程的自身整体功能性调节系统,其中枢主要在高级中枢体感区。这就突破了传统经络系统的先天性外周为主循经为纲的理论框架。此后把针感在高级中枢非线性区,后天形成线性有序自组织扩散行的条件和规律与方法,移植到观察人类大脑高级神经活动和思维生理学过程,从而把经络有序活动与高级神经活动和思维活动通过异中求同而统一起来。关键的问题在于,在开放性远离平衡态的大脑高级中枢非线性区,后天何以能形成线性有序自组织活动。我们在实践中观察到针感在高级中枢非线性区形成线性有序放大扩散,与中枢神经受激后能级提高,形成量子化引起同相振荡的量子过程有关,否则由非线性转化到线性�

  • 标签: 思维生理过程 高级神经活动 针感 有序自组织扩散 相拟论 量子化
  • 简介:经研究协商,决定成立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学术活动中心(别名“世纪思维与现代教育研发中心”)全国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名单如下:田运、朱长超、庄寿强、杨春鼎、胡恩厚、赵诚、赵总宽、柳树滋、郭俊义、陶伯华。本中心首届全国学术委员会由13人组成,现公布10人,另3人以后公布。随着形势的发展委员还可增加,田运为学术委员会主持人,郭俊义、陶伯华为秘书长。学术委员会闭会期间,由主持人与二位秘书长负责处理常务。工作需要时还可增设副秘书长。

  • 标签: 消息报道 中国思维科学学会 学术活动中心 全国学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