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研究政策冲突中的政府行为选择,不仅为规避冲突、实现政策协调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更为我们验证政府行为机理的理论预设提供了恰当的观察"视窗"。通过对不同位阶政策冲突、同阶政策冲突以及同一政策内部冲突中地方政府选择策略的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了现有的政府行为逻辑解释框架。主要观点是,相较于"特色财政联邦主义"和"分权化威权主义","回应型策略主义"在地方政府政策行为的自主性和回应性之间找到了平衡,更为准确地概括了地方政府因时、随势而不断调整政策选择策略的行为逻辑,提供了获得地方政府选择逻辑"全景式"解释的可能。这种选择逻辑带来的负效应在于政策排挤和政策异化,片面追求上级确定的优先战略目标,呈现出中心任务压倒一切、结果至上的排挤和异化倾向。研究的局限在于它只分析了不同位阶对政策冲突的影响,缺乏对不同政策类型、政策领域这些变量的考虑,还存在案例分析所固有的"以偏概全"的危险。
简介:政策议程的研究在当前学术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些理论范式较多地从即时的视阈对政策议程的创建过程进行解释,而缺少历时向度的考察与对比研究,因而只能对某一具体的社会问题如何进入政策议程进行个案式的说明,而不能归纳和概括一个特定时期政策议程创建活动的总体特征和一般规律,当然也就难以从宏观层面对不同时期的议程建构模式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因此,推进研究的深入发展亟需将个案式的解释模型上升为一般化的分析框架,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创建活动进行动态化的梳理和比较,实现由单一向度的分析视角向"立体化"、多维度的研究方向转变。基于这一思考,以探究政策议程创建活动的"情境转换"与"过程变迁"及其内在联系为主旨,以政策议程创建模式为分析单元,提出了体制-过程模型,并以此为工具,以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的政策议程创建活动为考察对象,通过对三种政策议程创建模式的特征、过程及其背景的比较分析,力图在探究我国三十年间政策议程创建模式演进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体制-过程模型的应用进行说明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