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红岩》是准集体化创作的典范,其产生的过程始终没有离开"有关部门"的干预和批评意见。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是原重庆国民党监狱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的幸存者,出狱后向上级党组织递
简介:我这一代人几乎早就形成了思维定势:鲁迅与胡适二人是截然对立的两极,一个是革命的巨人,一个是反革命的腐尸;一个是毛泽东的精神知己,一个是蒋中正的上宾;一个是战斗的旗帜,一个是旧政权的殉葬品;一个是至死一个也不饶恕的硬骨头,一个是假仁假义的假道学;一个是学了还要学,愧了还要愧,保卫了还要保卫的无比高大的巨人,一个是批了还要批,禁了还要禁的反动分子。因此孙郁的立论就很令人感兴趣。他的书的副题是“影响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两位智者”,此书的惊人之处不在于讲了二人的分歧,而在于展示了这两位代表人物的相通相似的一面,这一面就是五四精神,两人都是五四精神的体现者。当然,作者还是更赞扬鲁迅的,这样,他的论著的出版也就还并不骇世疾俗。这本书的出版至少说明我们已经可以从容地多角度地讨论一些文化人物文化现象了,可以说一点与众不同的见解了,这至少增加了阅读趣味吧。至于更深入的问题,则还需要更深入的讨论。《鲁迅与胡适》@王蒙
简介: 7.18济南大雨,是人们始料不及的.通常意义上,人们总是对没发生的事情抱持怀疑态度,以一种模棱两可的心情对待之.很少有早动手早准备防患未然的积极举措.在7.18之前,如果有谁说济南可能遭受两百年不遇的大暴雨,许多人会不以为然或以笑了之.倘是有人为这有可能发生的两百年不遇的大暴雨做点什么准备,那更会被人笑成杞人忧天.人们都愿意接受习惯,总觉得昨天这样过今天还这样过,每天都是一样的,哪会发生什么事.所以,当两百年不遇的大暴雨真的来临,人们便措手不及,茫然无着.……
简介:1980年,18岁的我当兵,在南京军区驻无锡荣巷某部队警卫连。与部队首长将军许志龙的结缘,首先就从我在门卫值班开始了。当时的情况是,师部直工科原干事葛汉林,陪同走进值班室来的首长,两眼炯炯有神,望着我,亲切的问着我,说:"叫什么名字?"我起立,立正,敬礼,回答说:"路高德。"首长又问我山东省什么地方人,家里几口人,想不想家,连队情况怎么样,知道我爱好写作,就鼓励我坚持写下去。第二天我才从葛干事口中知道,这位大首长就是将军许志龙,部队里的一把手,我又惊又喜,后悔我这张嘴当时胡咧咧了什么东西,一定把连长熊人不留面子,有老乡观念的事情暴露着说了。突然的一天,许将军出发去茅山驻地部队视察军事训练情况,点名要我当一回警卫员,我就去了,可我满脑子通讯报道怎样写法,腿不勤,手也笨,只给许将军端了一次水,还把热水杯烫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