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塔尔梁墓葬壁画墓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部的清水河县。为了解该壁画的材料和制作工艺,通过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和拉曼分光光谱仪对揭取时脱落的5个试料的颜料层、白灰层和地仗层的材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色颜料的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黄色为水合氧化铁,黑色与灰色中包含石墨构造碳黑;白灰层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地仗层主要成分为石英、方解石以及长石等粘土矿物,且在地仗中发现石灰籽粒,由此推测地仗制作时加入了石灰。地仗出土时多空洞,并发现了植物硅酸体,根据形态综合判断制作地仗时拌入了麦草与麦壳。根据材质分析结果,壁画的制作工艺为:加入了石灰的拌草泥层地仗上涂抹较薄的石灰浆,之后在上面作画。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五代墓葬壁画制作工艺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同类科学分析提供参考。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范铸工艺发展的新阶段,极具特色的繁复透空青铜器成为这一时代的典型代表。透空一词主要强调这类青铜器的空间结构特点。透空青铜器的雏形可追溯到西周中期,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战国中晚期达到鼎盛,器物型制和附饰与楚文化青铜器相似,是在陶范铸造青铜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透空青铜器纹饰区都存在分型面,是陶范铸造技术范面修饰的延伸和发展,与失蜡铸件的软模根本不同。透空青铜器纹饰单元的小孔、交织的铜梗等,是范铸工艺的创新性运用。湖北随州文峰塔东周墓铜盘附饰中的铜梗,其表面褶皱并非失蜡铸造的直接证据,而是典型范铸工艺中内腔流铜不畅的表现,是因为泥芯上流铜腔道过长或弯曲过多,与失蜡铸造无关。先秦透空青铜器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发展,是对范铸工艺的继承和创新。
简介:该项目是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技研究课题,由上海博物馆承担,于2007年11月通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课题组经过3年研究,考察分析了上海博物馆馆藏钱范,选择河南和陕西等地的铸钱遗址进行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以先秦、两汉、南北朝时期铸钱遗址综合分析研究为基础,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铸钱陶范和金属范进行了成分和相结构检测分析,开展了平板(陶)范铸钱工艺和叠铸工艺的实验室模拟试验,进行了平板范竖式浇铸与叠铸两类铸造工艺的流动和凝固过程计算机对比模拟试验,系统研究了中国古代铸钱工艺中的石范铸钱、陶范铸钱和金属范铸钱三类工艺的演变与发展,
简介:西汉时期平板范竖式浇注铸钱工艺中有不同的钱币型腔设置和内浇道的形状,本研究通过计算机的流动模拟和凝固模拟技术,研究了钱币型腔和内浇道对充型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钱币型腔的不同设置埘允型时间影响不大。2)钱币型腔的不同设置对充型过程产生影响,内郭正置的型腔产生气孔等铸造缺陷的可能性增大。3)内浇道的形状对钱币型腔的液流充型时间和液流在型腔中的流动过程有明显的影响,对凝周特征虽略有影响,但远小于钱币本身几何特征对凝固特征的影响。西汉中期起至晚期已基本采用内郭斜置的型腔设置,表明古代工匠在西汉中期始已明了钱币型腔的设置对充型过程将产生影响,已能通过选择更好的钱币型腔的设置来提高钱币的铸造质量。铸钱时,对缩短充型时间的要求高于对充型状态的要求,西汉中期以后多采用缩短充型时间的内浇道形状以提高平板范竖式浇铸工艺的充满率,从而提高成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