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胃窦黏膜粗糙不同表现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胃镜下胃窦黏膜粗糙不平不同表现的患者118例,根据黏膜表面凸起的均匀性分均匀粗糙和非均匀粗糙两组。均匀粗糙分细砂纸状、粗砂纸状、鳞片状及粗结节状4型,非均匀粗糙分细小、中等、粗大结节状3级。每组分有灰白凹陷和无灰白凹陷两型。比较粗糙不同表现处、灰白凹陷处的病理性质。结果非均匀粗糙对粗糙不平黏膜萎缩性炎症的灵敏度是96.8%,特异度是85.7%,和均匀粗糙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非均匀粗糙程度与病理萎缩程度有相关性。胃窦黏膜均匀粗糙灰白凹陷处与非均匀粗糙及其灰白凹陷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窦黏膜粗糙不平的均匀性可作为慢性胃炎萎缩性和非萎缩性的判断依据;黏膜粗糙伴灰白凹陷者不论占比多少胃镜诊断应以白区为准;胃镜下黏膜粗糙程度分级有临床意义。
简介:背景:盆腔器官脱垂是妇科常见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观点认为慢性便秘很可能是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促发因素之一。目的:回顾性分析女性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慢性便秘患病情况,初步探讨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1月1日一12月31日1年间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诊断为盆腔器官脱垂的住院患者的病史资料,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其进行电话问卷调查。慢性便秘的诊断参照罗马Ⅱ标准。结果:201例人选患者中,122例接受了电话问卷调查,应答率为60.7%。其中符合慢性便秘罗马Ⅱ标准者35例,患病率为28.7%,病程2-43年。轻度与中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合并慢性便秘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7%对29.3%,P〉0.05)。结论:本研究中女性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慢性便秘患病率(28.7%)明显高于普通成年女性人群(4.28%-9.68%),慢性便秘与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简介:目的对47例女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各项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7例PBC患者平均年龄(57.42±6.2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60.0%)、乏力(42.9%)、纳差(41.4%)、黄疸(45.7%)。所有患者碱性磷酸酶(ALP)与γ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明显升高,38例患者(92.9%)胆红素有不同程度的升高,36例患者(62.9%)血清IgM升高,98.6%的患者抗线粒体抗体(AMA)及AMA-M2亚型抗体阳性。47例患者均行肝穿刺病理检查,早期(Ⅰ、Ⅱ期)占46.8%,晚期(Ⅲ、Ⅳ期)占53.2%,所有患者均使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各项患者ALP、AST、ALT、胆红素均显著下降。结论PBC主要累及中年女性,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乏力、纳差和不同程度黄疸,血清ALP和GGT水平升高、AMA及AMA-M2亚型抗体阳性,熊去氧胆酸是治疗PBC的有效药物。
简介: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肝内转移灶cT动态增强表现特征以及肝内分布规律。方法2011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94例,常规行三期增强CT检查。结果在94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检出肝内转移灶389个,包括环形强化灶224个(57.6%),结节状强化灶122个(31.4%),其它类型强化灶43个(11.1%);33例右侧结肠癌患者肝内转移灶位于肝右叶者89个(69.5%),位于肝左叶者39个(30.5%),右叶分布比例明显高于左叶(P〈0.05);61例左侧结肠癌患者肝内转移灶位于肝右叶者137个(52.5%),位于肝左叶者124个(47.5%),两组肝内转移灶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灶CT动态增强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其原发病灶位置与肝内转移瘤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提高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癌的检出率。
简介:目的:分析马德龙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1994~2013年)、万方数据库(2000~2013年)和维普数据库(2002~2013年)有关马德龙综合征的病例报道,共纳入文献61篇,包括资料完整的病例282例,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以及Excel软件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结果在282例患者中,男性264例(93.62%),女性18例(6.38%),男女比例为14.6∶1;41篇报道资料均完整的患者共62例,男性60例,女性2例。年龄34岁~79岁,平均年龄为(50.04±8.15)岁;个案报道中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0年,平均病程(5.62±4.02)年;有长期大量饮酒史者41例(66.13%);出现颈部压迫、憋喘、打鼾或睡眠呼吸暂停等上纵隔压迫症状者18例,就诊时查体在腮腺区、颈部、背部发现对称性或绕颈呈环形肿块;在62例个案报道中,58例明确记载有手术切除肿块(包括整形)史。结论马德龙综合征是一种隐匿、缓慢进展的良性肿瘤性疾病,患者多为中年男性,与长期大量酒精摄入密切相关,应引起重视。
简介:目的观察消化道黏膜下肿物在超声内镜下的表现特征。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我院114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入选对象均采用超声内镜检查,观察黏膜下肿物在超声内镜下的影像学特征。结果检出的黏膜下肿物包括平滑肌瘤(35例)、胃肠道间质瘤(29例)、脂肪瘤(20例)、类癌(12例)、异位胰腺(8例)、神经鞘瘤(4例)、错构瘤(4例)、血管球瘤(2例);超声内镜诊断符合例数为97例,总诊断符合率为85.96%。其中对平滑肌瘤(94.29%)、胃肠道间质瘤(93.10%)、脂肪瘤(100.00%)、类癌(75.00%)、异位胰腺(75.00%)、血管球瘤(100.00%)均具有较高的诊断率,而对神经鞘瘤(25.00%)和错构瘤(0.00%)诊断符合率相对较低。结论各种消化道黏膜下肿物在超声内镜下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鉴别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