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势平坦,可耕种面积广阔,相较于周围地区通火车时间较晚,所以语言受地域接触影响比较小,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古音,所以陆良方言有很多值得关注的特点,大量存在的缀词就是其中一方面。

  • 标签: 陆良方言 后缀&ldquo 子&rdquo &ldquo 子&rdquo 缀词
  • 简介:一天,小象过生日,她邀请了几位好朋友到她家玩。小熊住在森林深处,一大早就赶来了。他带了3桶最好的蜂蜜送给小象。看,隔老远,他就喊起来了“小象,小象,快开门,你看我给你送什么来了?”小象早就闻到蜂蜜的甜味了,她赶忙迎出来,“谢谢、谢谢,快屋里坐吧!”不一会儿,小兔子也来了,送给小象一束鲜花和20个苹果。小猴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8个桃给她。小花猫也来了,她送给小象一个漂亮的花环。小猪最后一个到,但她什么也没送,还偷吃了3个苹果,小象可不高兴了。请小朋友们算算看,小象共收了多少水果?最后还剩有几个苹果?

  • 标签: 小学 数学 创设 情境 开辟 发散 空间
  • 简介:先秦文献中“先”凡5见,都是儿辈敬称已故的父亲(包括公公),而没有泛称已故的长辈或祖先的。本文对《左传湫孟子》中的两例“先”作了详细考辨。“先君子”在先秦典籍中2见,其中《荀子》一例有疑问,《礼记》一例也是敬称自己已故的父亲,而非祖父。“先”“先君子”中的“”和“君子”都是对自己父亲的敬称。

  • 标签: 先秦文献 先秦史 先子 先君子 词义
  • 简介:摘要汉语合成词中的“”和泰语合成词中的ลูก,在本义上都有“孩子”的意思,引申义也相近。研究两者在各自语言构词法中的功能、意义的异同点,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汉语和泰语的区别与相似处,并理解语言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提高汉泰互译的准确性。

  • 标签: 构词 语素 词根 词缀
  • 简介:语法学者对“HOME空间构式”(如gohome)有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受传统语法影响,认为home是副词;另一种受生成语法影响,认为home是“光杆名词”或“轻名词”,构式中存在“虚位介词”。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角度探讨HOME构式的形成机制,认为home是路径-背景合并型的卫星语,是语言内在的语法机制(词汇化、标记性)和人类的认知规律(典型范畴、认知突显、经济原则)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对广义的“运动动词+空间名词”构式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 标签: HOME构式 词汇化 标记性 认知机制
  • 简介: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抽象的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构建的。本文通过丰富语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空间维度词“粗、细”在汉语中的隐喻投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空间维度词“粗、细”可以由空间域投射到声音域、评价域和程度域。

  • 标签: 空间维度词 认知隐喻
  • 简介:当代作家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在长篇小说《历史人》中塑造了一位激进的社会系大学讲师霍华德·科克。小说的基调偏灰暗,城市的意象描摹透着一股神秘感,一幅幅激进年代的现代化城市颓废图景跃然纸上。这一城市附魅的过程从物质到精神建构了多层城市空间,这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有着契合之处。从空间实践到空间表征再到表征性的空间,《历史人》的画轴里流淌着现代化的商业物质、激进派的精神革命和漫游者的欲望凝视。列斐伏尔三元辩证的框架将城市空间压缩至异质空间,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注定要毁灭异质成分,得以创造新的历史面貌。小说蕴含着作者对英国剧烈的社会历史变迁的深刻忧思。

  • 标签: 历史人 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 城市空间 空间三元辩证法 都市漫游
  • 简介:美国著名非裔作家托妮·莫里森不仅关注黑人的身份问题,还极其关注空间与身份的关系。在其多部作品中,莫里森探讨了厨房在黑人女性乃至黑人男性自我认同中起的作用。厨房对于黑人女性而言,不只是一个压迫之所,也是一个庇护和自我创造之所。厨房内的活动和交流,使厨房不再是一个私人空间,而是一个能帮助黑人女性及其后裔了解历史、给其带来归属感并增强社群意识的公共空间

  • 标签: 莫里森 厨房空间 自我
  • 简介: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无论是在“空间与图形”的具体内容上还是陈述方式上都作了较大的调整,增加与强化了有利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知识。因此,“空间观念”对广大教师来说也成了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新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找到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策略,把《标准》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 标签: 空间观念 有效策略
  • 简介:城市空间理论属于空间批评的一部分,文学与城市的双重构建关系让我们在文学文本中看到更加清晰的一个城市的意象。詹姆斯·乔伊斯是一代文学大师,他用毕生精力书写他的故乡都柏林,1914年他发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这十五篇短篇故事看似短小平淡,但展现了都柏林这座现代城市的状况和城市中人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在乔伊斯看来,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是畸形的:贫富的两极分化,因欲望而导致的道德沦丧,社会秩序混乱等等。文学中的城市是现实城市的影子,也是对现实城市的再现,本文拟运用城市空间理论,通过一系列城市中最典型的空间形象——窗户,房子,街道,花园,酒吧等对《都柏林人》中的《姐妹》《伊芙琳》《一小片阴云》三篇文章进行分析,从而一窥城市化对都柏林的影响,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 标签: 城市空间 詹姆斯·乔伊斯 都柏林人 瘫痪
  • 简介:红色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色彩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崇尚的颜色之一,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经过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认知系统不断改变和完善,“红”由最初的颜色义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最终形成投射到其他语义空间的表“喜庆、吉祥、顺利、美好”等意义。本文从心理空间的角度出发,阐释“红”如何通过空间的投射和整合,形成新的语义过程。

  • 标签: 心理空间理论
  • 简介:本文分别从绘画空间、音乐空间视角出发,探讨麦卡勒斯小说以绘画元素、音乐意象所表达出来的孤独内涵,旨在突出小说人物的孤独是其所处空间压抑和精神隔绝所致。

  • 标签: 空间 孤独意境 封闭空间 色彩语言
  • 简介:历史叙述在我们的文化记忆、艺术与身份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作者与读者用符际空间,利用社会文化语境、文化记忆和回忆行为(包括他们的个人文化记忆)去创造或阐释文本的意义。"纠缠的记忆"是指这一空间中不同成分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了不同的现象,并将不同时空语境下的历史叙述连接起来。本文首先分析不同的时间(包括历史的、现在的、神话的、和虚构的)与空间的(包括地理的、神话的与虚构的)建构如何在历史与神话叙述中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叙述如何影响集体文化记忆和身份。另一个重要问题是集体和个人文化记忆如何被卷入历史、神话叙述以及当代文化。本文的第二个目的是通过研究爱沙尼亚和芬兰的文学作品来分析该类叙述中的符号间性机制。索菲·奥克萨宁的小说《清洗》再现了爱沙尼亚二战后的历史事件,安东·汉森·塔姆瑟尔的戏剧《朱迪思》用一种新的方式重释了《旧约》中朱迪思的故事,将朱迪思的故事与萨洛米的故事以及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话语联系起来。本文最后一部分分析了几个世纪以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叙述意义和主题在爱沙尼亚的文化中,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的语境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标签: 纠缠的记忆 历史叙述 神话叙述 文化身份 当代文学 爱沙尼亚文学
  • 简介:霍夫曼斯塔尔早期作品体现的颓废美学是以世纪末的现代性反思为重要背景的。这些作品中与自我相连的空间隐喻是其重要表征之一。本文通过重建这些空间形象在世纪末的思想关联,指出霍夫曼斯塔尔是在尼采和马赫为代表的现代自我的危机话语语境中来表达新的主体意识的。另一方面,本文也强调霍夫曼斯塔尔以自我的空无本质为出发点进行的美学创造展示出了新的存在思考和体验诗学。霍夫曼斯塔尔因而并没有陷入虚无主义而是提供了一种新的主体想象和文学理解。

  • 标签: 世纪末 空间 主体 霍夫曼斯塔尔